互联网下高校管理工作要点探讨
时间:2022-11-12 11:20:19
导语:互联网下高校管理工作要点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各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各高校在展开教育管理工作时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管理工作内容,促进沟通方式多样化,解决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内在影响,对于应如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管理
一、引言
如今,互联网+时代正快速渗透各个行业,尤其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也增强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突破了以往教学管理考核方式的禁锢,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持续向好发展保驾护航。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跟紧时展步伐,才能赋予教育管理工作时代新内涵,为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提供新思路。
二、现阶段高校管理工作现状探析
(一)教学管理理念过于模糊。由于部分高校对自身定位并非十分清晰,往往根据单一标准进行定位,导致教学管理理念过于模糊。一方面,高校定位标准通常围绕着学科结构分类,将学校定位于综合性院校或单科性院校;另一方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标准,将学校定位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技能型教育、复合型教育、应用型教育等。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研究水平来定位,分为研究性、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应用型等大学分类,虽然这些分类标准基本已经涵盖了高校发展的整体现状,但在操作指标方面仍然很模糊,很多学校甚至未考虑自身办学理念、教学条件、环境设施的基本情况,在办学上盲目追求大规模、专业性、综合性。(二)教学管理理念过于陈旧。由于教学管理理念过于陈旧,与现代学生素质、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不相匹配,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效果不显著。因此,正是由于教学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不科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磨灭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另外,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关系逐渐僵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很多高校对校内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不予重视,只求结果不重视过程,缺少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三)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1)教学内容未更新,教学计划缺乏创新,导致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脱轨;(2)教学管理内容过于强势,削弱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教学管理模式机械化,缺少对创新教育和本校实际教育管理情况的调研和积极引导。
三、互联网时代转变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
(一)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前瞻性预测。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学校可通过大数据优势,实时掌握学生动态,这也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前瞻性预测。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包括个人信息、行为足迹、消费习惯、图书借阅记录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常模参数,能及时发现行为异常的学生并与之取得联系。(二)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手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可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分析,利用微信、QQ、公众号、校园微博等平台,与学生建立起有效联系,拉近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间的距离,以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入手,让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为现代高效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手段,促进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通过对大数据的抓取与分析,也能有效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三)为高校精确识贫提供了新的方式。为了保证贫困生能够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我国及时建立了大学生贫困生资助体系,让贫困生通过争取国家奖助学金的方式,减轻生活和学费负担。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收集的方式,更便捷、更精准、更有效的收集全部学生的数据信息,并做成样本,再通过计算机自动化分析方式,建立起完整、科学、全面的贫困生数据库,避免出现贫困生补助黑幕的情况,为真正需要奖助学金的学生提供精准扶贫。
四、“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教育管理的
(一)认真审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强化顶层设计。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应认真审视互联网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融合,不断强化顶层设计,重视发挥互联网思维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维持互联网技术与教学信息资源对称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拓展和优化配置,为实现高质量教育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应明确互联网思维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目标,贯彻落实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强调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监督管理工作中的落实和执行,更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搭建起学生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监控学生日常行为,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预警作用。(二)建立“互联网思维”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导向。随着互联网逐步覆盖至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导向,管理工作应处处体现以生为本。在这一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大数据信息分析学生的个体行为差异,并不断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因此,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思想,积极转变教学态度,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养,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出色的服务。(三)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主体功能。对于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本身应不断提高对数据收集的效率,以庞大的学生数据信息作为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支撑。其中,就业工作始终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应重视对所采集数据信息的筛选,避免因草率了事而降低了数据汇报的现实意义,应通过对本校毕业生近几年就业倾向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以此为实训教学方式调整的依据。(四)优化教育管理评价体系。随着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融合,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也必须要及时优化与调整,以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依托,逐步建立起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教育管理服务系统。由此可见,互联网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渗透,有效促进了教育管理组织架构的合理优化,给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彻底变化,不再以传统命令服从式管理为主导,这一转变也推动了教育评价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借助数字化评价方式,提高各管理层参与人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逐步形成更符合互联网时展要求的教育管理评价理论体系。(五)构建正能量虚拟平台网络氛围。学校应根据办学条件,以及对学生思想情感情况的了解,逐步构建正能量虚拟平台网络氛围,让学生能够使用个人ID在虚拟平台发表个人建议、主观意愿、诉求等,提高学生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意识。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针对校园内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和处理意见及结果;另一方面,针对平台内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激烈争论,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给出正能量建议,起到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作用。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变革,不仅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前瞻性预测,还为其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也为高校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方式。因此,必须要认真审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强化顶层设计,积极建立“互联网思维”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导向,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主体功能,优化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构建正能量虚拟平台网络氛围,这样才能顺应互联网时展的现实需求,卓有成效的落实高校教育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乔玉婷,鲍庆龙,曾立.“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4):83-87.
[2]刘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5(9):60-65.
[3]王寿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85-87.
作者:刘雪利 单位:长安大学后勤管理处
- 上一篇: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 下一篇: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