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分析
时间:2022-06-14 10:38:47
导语:基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概述了烟台市莱山区X街道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探析应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办法和对策:统一关系转接标准;设立流动党支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关键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基层党建;困难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人才加速流动,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出于各种原因,现实中有不少流动党员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挂靠”组织关系,导致本人工作和居住地离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距离较远,在日常学习和管理中处于一种组织“够不着”的“真空状态”,日常学习效果差,监管起来也困难重重。
一、X街道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X是烟台市莱山区下属的一个街道,辖区内全部为自然村居,又因其离市区较近,市区内打工经商者较多,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与传统意义上乡镇来说相对好些,但在流动党员的日常学习和管理中依然给当地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麻烦。截止到2020年初,X街道共有党员1303人,流动党员97人,占比7.44%,主要包括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离退休职工三大类人群。其中大部分为农村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约65人,主要是在烟台市区内流动且在牟平区(莱山区紧邻区)居住较多,少数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大中城市;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约20人,多为跨省流动,这部分人比较年轻,文化程度较高,很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就业;第三类是离退休职工,约10人,多是因为年老投奔子女,所以居住地不定。其余为复转军人,约1-2人,因暂无就业单位,关系临时放在X街道流动党支部。为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X街道党建工作部门也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对于年轻的流动党员,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平台通知、上传学习资料;对于年老的流动党员,采取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由其党员亲属送学上门,帮助接通知、送资料。但在最终的教育效果上与一般党员教育管理效果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
诚然,当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在目前的流动党员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党员教育管理难。流动党员存在较强流动性,使得教育管理起来相比一般党员困难许多。在X街道,约有48%的流动党员外出前不告知所在党支部,不主动与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当地党组织联系,加上外出党员务工经商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工作单位,有的居无定所,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更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一些流动党员活动地点不固定,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成为挂名党员;一些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成为“两不管”党员。据不完全统计,在X街道此两者情况的流动党员不在少数,使得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成为老大难。2、党员活动开展难。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流动时间较长,即使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客观的空间距离限制了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接受组织教育管理。另外,多数党员对户籍属地流动党组织有内心潜在的依赖,不主动与从业地党组织联系,认为联系了还不如把组织关系放在流出地流动党支部省心;有的联系了,从业地党组织因对流入的党员难以摸清底子会以各种理由拒接,也不愿管,导致流动党员极少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在X街道,每月20日的“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学习现场签到率一般不足一半,对于其他的党员活动基本组织不起来。3、党员作用发挥难。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带头模范作用,流动党员与一般党员相比,这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流动党员政治素质不高,在外拼搏,又整日经受着市场经济各类思潮的影响,思想出现滑坡;另外,组织上的教育跟进不及时,监督管理又“鞭长莫及”,最终导致部分流动党员致使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起不到党员应有的带头作用。此外,游岸(2018)在《为流动党员构建精神家园》一文中提到流动党员中甚至存在极个别的流动党员无视组织纪律,不服从组织管理和约束,甚至出现违背党纪党规的行为,不但损坏了党员自身形象,也为党组织造成负面影响,群众影响消极。[1]流动党员从流出地进入流入地,其管理归属难以界定从而造成流动党员管理困难的问题,很难对其进行与一般党员一样的有效管理,所以流动党员这个群体在现在的客观条件下缺乏有效的管理。[2]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党性淡化,党组织管理乏力,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创新不够造成的。一是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但部分流动党员为了生计,只把工作事业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成软任务,缺乏加强学习思考、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意识,从而使自己党性修养不扎实、不坚定。不少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在流动的过程中,对党组织生活失去了参与兴趣,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3]二是党员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乏力。如果按照流动党员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流出地党组织应该与流动党员保持一定的联系,以掌握他的思想、学习甚至工作状态,但是部分流出地党组织因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较为浪费工作经历为由,对于不主动与组织取得联系的流动党员,也不愿去主动联系他们,致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流入地党组织也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认为流动党员不好管理,对他们不接收、不教育,使得这部分流动党员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三是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目前在X街道基本还是习惯用传统会议室里集中学习的老旧方式,在线上虽然取得一些突破,但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机制,更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另外,在个人学习也只是停留在为应付上级安排而布置任务,在实际中缺乏必要的监督落实的手段和措施,更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
三、应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办法和对策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立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经验做法和笔者的工作思考,特提出以下较为合理的应对办法和对策。1、统一关系转接标准。从X街道的实际情况中我们不难发现,因为目前党员转接标准统一程度不够,成为各方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拒接的空隙漏洞。因此,党员关系变动应始终遵循教育管理方便原则,统一关系转接标准。具体就是,首先应以工作地为第一接收地,工作单位有党组织的直接落到其所在单位,所在单位不得以其编制等原因拒接,工作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应按照工作单位归属地原则,落到单位所在街道园区党组织。其次以一般居住地为第二接收地。因各种原因不能将组织关系落到工作地的,组织关系应该落到居住所在地街道园区等基层党组织,以保证流动党员不在“流动”,可以正常的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目前当务之急,建立统一的转接标准尤为重要,在X街道党建办公室工作的经历中,有不少关系转不走的党员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单位没有党组织或者以其不是正式员工等原因不予接收,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所在街道园区基层党组织又以户籍不在本地不予接收,最后只能放在X街道流动党支部,但这样造成了其本人参加正常组织生活难,X街道监督教育管理也难。2、设立流动党支部。解决问题既要针对问题又要立足现实。为最大限度做好党员教育管理,按照“不拘形式、讲求实效、方便党员”的原则,对于北上广深等人口流动大,党员集中度较高的一线或各省核心重要城市,可以设立流动党支部,将分散在大城市的党员组织起来,为他们建立档案,并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的接纳、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不得不考虑的是在流动党员党支部中,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占很大比例,他们大都是在学校里被批准加入党组织,毕业后基本都还在预备期内,工作单位很多是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有的尚未建立起党组织,流动党员党支部不仅要接纳他们,还要为他们解决入党转正问题,所以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预备党员教育、管理、转正等配套制度。3、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移动客户端对于一般外出者来说都是人手一台,为更好地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网络”把“流动的”和“非流动的”党员充分组织起来,形成“网络社会新党建”组织结构,实现“互联网+党建”的发展模式。[4]文字视频课程、在线学习答题和缴纳党费等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党建APP上一站式完成。完全可以取代党员本人现场以现金形式缴纳党费等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在党员教育方面,应整理汇总全部学习任务,按性质分为线上和线下学习任务。由于线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的限制,能在线上的学习并可以达到学习效果的,坚决归到线上,减轻线下学习压力。在分类过程中尽量做到线上线下学习内容不重复。对于流动党员来说,可以在方便过组织生活的地方做好线下学习,其余可以在线上进行锤炼党性。不得不提的是,虽然互联网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开辟了新的视角,但也不能过于乐观,互联网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和局限性。个人认为,至少将来在一定时期内,“互联网+”的方式也只能作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辅助工具,而不能完全取代党员传统的集中现场教育管理模式。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工作经历发现并思考的关于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当下学界和实践中的研究探索有些许推进,真正解决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游岸.为流动党员构筑精神家园[J].人民论坛,2018(04).
[2]高国舫.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难题及其对策[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03).
[3]王楠,葛笑如.近二十年来流动党员管理文献综述[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03).
[4]高歌.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J].人民论坛,2018(16).
作者:杨长敬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办事处
- 上一篇:大学生廉洁教育管理困境与出路研究
- 下一篇:提升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