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启示

时间:2022-06-28 02:59:41

导语: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启示

摘要:张伯苓先生身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方向、“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宗旨、“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民主治校、中西贯通的教育模式,尽管跨域时空,但其教育思想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革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和救国图存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依然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应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启示

关键词:张伯苓教育思想;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启示

张伯苓先生作为民国时期的爱国教育家,毕生都怀揣着“教育报国”的坚定信念,倡导推陈出新、兼容开放的教育理念,矢志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他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及其完备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总理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际上也被广泛赞誉。身为近现代中国教育的代表,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明确了全新的教育目的,并且将浓厚的爱国主义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融入其中,其鲜活性和指导性依然为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一、张伯苓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方向。1928年,张伯苓先生在制定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中提及“吾人为新南开抱定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1]张伯苓先生“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理念并非横空出世,他是经过了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逐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必然联系,他指出中国的救亡图存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宗旨也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服务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知中国”就是要真正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熟知中国的历史、现在、未来。“服务中国”就是解决中国面临的生产发展和独立富强的现实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科学、靠人才、靠教育。“知中国”是为“服务中国”所做的准备,没有对中国精准地认知和定位,就没有办法为中国的发展崛起服好务。“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建立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培养更多的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有能力的爱国主义人才。(二)“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宗旨。生逢乱世的张伯苓,针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和中国国民的五病(愚、弱、贫、散、私),将南开的校训定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所谓“允公”就是教育学生大公无私、有集体的爱国主义思想;“允能”就是培养学生做到最能,南开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论才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日新月异”不仅要求学生接受新鲜事物、革故求新,还要终身学习,持续走在时代前列。张伯苓先生的本意是要教导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造就具备“现代能力”的人才,达到救国图存的目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的办学宗旨,也是其治校精神的凝结升华,该教育思想促使南开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典范。(三)“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张伯苓先生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本质问题,明确提出:“办学首先要知道一是须造那类人,二是当用何种方法。”1930年张伯苓先生在与全校学生谈话中明确表示南开今后教育的目标当注重三点:一是造成量大、眼光远之青年;二是造成真正之领袖人才;三是养成勇敢、果断、有远见、有魄力之国民。[2]为了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张伯苓先生坚持“德、智、体、美四育并进而不偏废”。张伯苓先生历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其公能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主张“以德育为万事之本”,人格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张伯苓先生所倡导的智育,不仅体现在提倡科学,更体现在从科学知识和民治精神两个方面造就具有“现代能力”的人才培养上,也是其“允能”思想的具体体现;张伯苓先生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人,他强调“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3],并从政治的高度理解体育,认为“民主政治亦即体育精神。体验过体育中的竞争、团结、合作以后,推行民主政治要有利的多”[4];张伯苓先生所倡导的美育教育一方面体现在“镜箴自鉴”和“考美”,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自身形象、言谈举止,也要保持宿舍和教室的整洁美观,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重视戏剧对学生的美育功能。(四)民主治校、中西贯通的教育思路。张伯苓先生生活在中外文化碰撞变革的时代,早年他在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他是个具有世界眼光、中西贯通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根植于中西文化的选择与融合,采用古今贯通、中西融合、日新月异、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将西方的民主思想运用到办学实践中去,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张伯苓教育思想和南开教育模式。为了办好现代化的南开学校,张伯苓先生不仅远渡重洋,学习世界先进的办学经验,组建海外学成的教授队伍,这对传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张伯苓先生始终民主治校和中西贯通的教育思路,正视不足、兼容并包、推进民主、弘扬科学,并将先进教育方针“中国化”,也是其开放文化心态的客观体现。

二、张伯苓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新时代之“新”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困难挑战、新的使命担当,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这种现实的变化也给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张伯苓教育思想在充分发挥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注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革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和救国图存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深刻的启示。(一)立德树人,培养党和国家合格的接班人。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张伯苓先生也主张“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方向。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以服务中国为核心使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矢志成为助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就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科学的人才观、培养观引领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二)公而无私,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爱国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6]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大学生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张伯苓先生所提出的“允公”思想就蕴含着公而无私的集体爱国主义思想。当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淡化、传统文化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建设,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浓郁家国情怀,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努力塑造学生以国家利益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的道德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便使一代新人在民族感情、国家意识、思想品质和人格操守等方面建立牢靠的精神支柱。“立德先立身,树人先正己”在“新思政观”的指导下,培养具有公而无私的爱国情怀的学生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自身要求。(三)四育同举,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人才,作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文化体,人才的竞争即是科技的竞争又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为了让中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高地,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使命。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学生的育人目标与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允能”思想不谋而合,同时,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要求也与张伯苓先生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殊途同归。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要立足当前的教育形势,围绕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学生回归刻苦学习的本分、回归对成长成才的坚定追求,注重德、智、体、美全方面知识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四)勇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7]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主体,高校必须以创新育人为目标,着力打造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使命的青年学生队伍。张伯苓先生提出的要求每名学生要能接受新鲜事物、要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要赶上新时代且要走在新时代前列的“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创新育人目标趋同。张伯苓先生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宗旨下,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使南开大学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勇于改革、敢于探索的教育实践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同样适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去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主动应对困难和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张伯苓先生“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中还蕴含着终身学习的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即是青年学生具备现代化的知识才能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能够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先决条件。(五)学行并重,积极推进实践育人。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详细规划了包括实践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并联合人社部、国务院共同部署推进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也曾多次提出,高校要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高校重视实践育人也与张伯苓先生主张的“学行并重”十分契合。高校学生管理教育也要立足政策要求和育人需求,引领学生学行并重、知行合一,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全面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打通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命题。在党的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8]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文化的激荡碰撞、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复杂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也呈现出多变、异化、自我的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伯苓先生作为大近现代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深入学习钻研张伯苓教育思想,对传承和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启示深远。

参考文献:

[1]闫广芬,王树时.“知中国,服务中国”:张伯苓的南开大学办学之路[J].高校教育管理,2009,3(5):12-17.

[2]金国,胡金平.张伯苓实学教育思想及其践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5(11):47-53.

[3]郭建荣.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改革,1996,5(3):19.

[4]刘艳玲.张伯苓高等教育思想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7(5):103-104.

[5]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6]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7]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7-03-08.

[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8-10-18.

作者:林美玫 苗汝昌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