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

时间:2022-04-11 09:56:18

导语: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

[摘要]作为培养边疆农业高等人才的农业高校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更是承担着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团结稳定的重任。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找出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关键词]边疆农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随着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与一般大学生存在差异。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出现学习困难,难以完成学业等问题。因此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需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征,深挖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索边疆农业高校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路径。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分析

1.1基本情况。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周边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接壤,有26种民族成分,16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15种世居独有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文字并存的边疆省份,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据教育事业统计,2013年、2014年、2015年,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分别占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3.75%、34.30%和34.88%,并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集中于学费收入水平略低的民族院校、师范院校和农林类院校。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00年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大学生329人,2001年为382人,2007为684人,到2014年招收人数已为1183人,2015年为1119人,2016年992人,2017年为1374人。目前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为3294人;有男生1812人,女生1482人,男女生之比为1.22:1。其中人数较多的民族彝族有1567人,白族842人、壮族320人,哈尼族266人,回族265人,人数较少的民族为朝鲜族、达翰尔族、高棉族、老挝族、毛南族、羌族和锡伯族,各1人。政治面貌:共青团员为主,占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89.11%,中共党员占4.61%,群众占6.28%。生源结构:云南省生源为主,占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89.12%,省外生源占10.88%;其中云南省生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自于以边境沿线的红河、文山、普洱、临沧、保山、怒江、西双版纳、德宏以及山区、高寒山区的丽江、迪庆、昭通、大理等州市,省外生源主要来自于贵州省、广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南省、河北省等14个省份。户籍结构以农村户籍为主,占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75.56%,城镇户籍占24.44%。专业结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集中于理工类专业,如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土木工程、园林等专业的学习。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家庭人均月收入参差不齐,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但大多数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是在150~800元之间;学生在校的经济开销平均在800~1200元之间,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开销在500~1000元之间。1.2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特征分析。云南农业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成份复杂、语言多样、宗教信仰多样、思想认识多样、文化背景多样,并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政治态度端正,遵纪守法,但也存在消极行为。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端正的政治态度,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在大事大非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并且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的时事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一些信仰、民族等问题较为敏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也有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奉献精神,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学习、生活中自我约束能力差,常有一些消极行为,如缺席情况严重、不愿参加班级活动等。在对32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有48.1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参加班级活动;47.85%的偶尔参加;3.99%的同学从不参加。二是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长远人生规划。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努力,有强烈的进取心,但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对知识文化的吸收、消化能力较弱,这种强烈的进取心与薄弱的文化基础形成的强烈反差,常常挫伤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滋生自卑、厌学情绪,据统计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有75.6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过1门以上的挂科现象。三是贫困学生较多,自立能力强,价值观多元化。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普通较差,但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立意识强,常常通过勤工俭学、外出打工等形式来减轻生活压力,但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单一的社会环境接触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四是才艺能力较强,能歌善舞;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情直率,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中也积极展现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并且他们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良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但也有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产生自卑、不满、嫉妒、抵触等负面情绪。在对32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3.5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3个月以内适应大学学习生活;24.23%的是用了3~6个月;7.67%的是6~12个月;还有4.60%的学生是在12个月以上。

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1984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举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特有民族班以及少数民族农业科技培训班,2000年举办了独龙族、阿昌族、基诺族等15个云南特有民族的大专班,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同饮食习惯建有清真食堂、陕西面馆等风味食堂;对生活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资助帮扶工作;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帮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专门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为帮助少数民族新生较快融入大学学习生活,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讲座、民族节庆活动等;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等。因此学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管理工作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性、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语言的多样性、民族成分的复杂性、思想认识的多样性等,学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2.1未形成系统规范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共同负责管理,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整体部署,没有形成合力,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缺乏大局观、系统明确的工作理念,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成效不明显。在对326名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9.20%的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总体评价为非常好;38.65%的认为好,50.92%的认为一般;0.92%的认为差,0.61%的认为非常差。从学校教育的方法上看,只有7.76%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已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79.14%的认为部分考虑到;13.19%的是完全没有考虑到。从住宿安排情况看,6.13%的是非常满意,58.28%的学生表示满意学校的住宿安排,26.38%的学生不满意;并且有46.32%学生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应安排在同一个寝室,而53.68%的却持反对意见。结果表明学校除少数民族预科班采用特设的教学管理模式外,由一般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特有民族生共同组成的班级则采用符合国家教育体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没有建立适合本校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管理体制,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听不懂、跟不上、学不好的情况。2.2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的支撑力和保障力不足。面对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复杂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不稳定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也要求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者,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情操,还必须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民族政策,会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校未建立专门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队伍,都是由学生处、团委、各学院共同管理,并由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团委书记、辅导员主要管理,由于管理者面对的是全校所有学生,工作繁忙,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因此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不强。在32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关于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评价中只有7.06%的学生认为非常好;39.88%的认为好;48.77%的认为一般;3.07%的认为差;0.92%的认为非常差。2.3教育管理手段、方法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326名调查对象中只有13.19%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表示十分满意;76.99%的是满意;9.82%的是很不满意。从课程难度分析,3.6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难度较大,语言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34.97%的认为难度较大,课程本身是主要原因;55.83%的认为难度适中,能够很好地适应老师上课,跟上学习节奏;5.21%的认为难度小,很容易掌握,还有0.61%的认为是其它原因。而从教师的授课方式看,10.12%的是十分满意;46.93%的是满意;39.88%的是一般;3.07%的是不满意。关于授课内容,8.2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51.53%的是满意;38.65%的是一般;1.53%的是不满意。当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冲突时,4.6%的学生会认同学校教育;21.47%的会坚持民族文化;73.93%的是视情况而定。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并不是很满意,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本身基础知识、汉语文化水平薄弱,难以适应汉语教学模式;另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只关注了学生的整体性,忽略了差异性,从而出现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难以适应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

3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

3.1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了解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方向,坚持创新、遵重教育规律”的教育原则,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和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学校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困惑困难、思想认识、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民族学生的基本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3.2培养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应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队伍,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调研教育管理工作。一是学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熟悉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会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来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深入调研,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对于有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障碍等的特殊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帮扶,并时时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状况,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3.3大力建设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当前,手机互联网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大学生获取、了解、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大力建设校园信息化平台,充用利用信息化平台来进行教育管理。一是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适时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时效性。二是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羞于面对面吐露心声的情况,应通过建立网络咨询室来有效克服传统心理咨询室的弊端,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节假日、重大民族节日及时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发送节日问候,让他们有归属感和存在感。四是建立QQ群、微信群等。学校教育管理者、辅导员等应充分利用这些群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并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丽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06):17-22.

[2]周玲,熊思远.少数民族农科大学生培养现状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4):116-118.

[3]郝艳君,潘磊.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1):43-44.

[4]邱素英.东部沿海地区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1):174-178.

[5]朱宇,邱增凯,叶鑫.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报业,2013(04):139-140.

作者:苏文苹 倪峰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