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2-27 10:38:27
导语:农村学校教育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蜕变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农村教育管理现代化不断趋向人本化、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以及满足农村特色需求的管理,但现实中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教育管理目标偏颇,管理方法失范;教育管理的模式单一、僵化;教育管理手段滞后,教师流失严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对当前学校教育管理的现状进行反思,探究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出路,确立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思想,规范教育管理方法;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制度,走向科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抓住治校根本,创建名牌学校。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
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中枢系统,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质量、进程,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又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成熟标志,[1]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步骤,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2]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为缩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农村学校管理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的主要使命,为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而助力,有效应对农村教育管理中的各种新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农村教育发展新境界,力求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向
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蜕变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怎样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要想回答这些问题,管理学中的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情况寻找不同的方案和方法。[3]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理应是动态的、持续变化着的、适应能力强且灵活的并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交映,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它是具有农村地域特色和特殊情境的管理。农村学校教育管理充盈着“乡土气息”。农村学校最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农村学生和教师,而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积弱,生存的物质环境不富足,重视教育但却不知怎样教育,学生文化知识素养不牢固,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义务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个人业务素养以及稳定性差强人意。囿于此,农村学校的管理应结合农村这种大环境下管理对象的特征以及特殊的隐性环境以及非正式制度,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招生、培养和管理制度和计划,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路径,纠正学校教育管理唯城市化的倾向,求真务实地做好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农村学校教育管理趋向人本化和信息化。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传播知识和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人是其主要的管理对象,关注人的发展和需求,使教育管理现代化固其本、疏其源,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教育管理信息化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指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教育管理职能,帮助管理人员监测、调控、评价和指导各项教育工作,并为之提供有效管理决策的重要信息,以便促进管理活动效果与效率的提高,[4]学校管理决策由传统的基于经验和直觉转变为基于数据分析。尤其是互联网为教育搭建“自由空间”打破屏障与边界,互联网思维与教育的率先结合倒逼教育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的转变与更新,[5]在农村教育中信息化就是一架连接外界的桥梁,让先进的教育思想、讯息和教育管理技术在农村传播开来,所以提到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定与信息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化的倾向。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可以分解为各个子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6]认真分析和把握学校内部各个系统及其结构关系,了解学校管理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是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要环节。其次学校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产品都是人,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另外还涉及资产管理、教育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安全管理等方方面面,大到学校政策、制度的制定,小到学生请假、旷课的约束。如若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势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全局,因此学校教育管理越来越倾向于系统化。农村学校教育管理日益科学化。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遵照学校管理工作的规律,符合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方向性原则,这是指学校管理者必须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要求管理学校各项工作,是学校工作受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的客观规律的反映;[7]二是计划性原则,学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动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应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时必须有周密、科学的计划;三是系统原则,学校管理者要有系统管理的观念,正确处理学校内部各方面之间、学校和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对校内外的各种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8]四是效益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在正确的思想和目标指导下,合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培养目标,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取得高效益。[9]总之,农村学校教育管理发展趋向应以人本化、系统化的管理理念为支撑,以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为条件,以先进教学设施和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关键,以前沿的管理信息技术为基础,始于“接地气”,终于人才的培养和服务社会,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之路。
二、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仅与完备的教学资源有关还与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挂钩,农村地区教育管理目标偏颇、管理方法失范以及教师的流失与学校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办学条件差的农村,管理显得更为重要,更需要依靠管理出质量、出效益。当下面对日益发达的科技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教育的渗透,农村地区学校管理现代化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教育管理目标偏颇,管理方法失范政府和农村学校自身为了发展农村教育和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致使现行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形成了以成绩为重心的管理模式,反而忽略教育质量管理而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以升学率作为管理工作成败和学校质量优差的重要指标。一方面,班级有较好的升学率,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会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奖励,名利双收;另一方面,高升学率的农村学校不仅可以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嘉奖还能提升学校的美誉,进而提高在本地的名气和生源数量以及质量。因此,教师与其在“落后生”花大量的耐心和精力倒不如在“优等生”身上花些时间,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和工作成果。此种评估教学工作的方法和管理模式致使教师只关注一小部分优生和潜力股而忽略了大部分的普通学生和一些差生。另外,学校的管理工作过于关注于毕业班,挤占了其它年级的教师、教学资源和培训机会,导致非毕业班的师生怨声载道。农村学校教育管理者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动力,把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班级,大部分称之为“实验班”,对这些班级和学生重点管理,从对教师的安排、待遇到学生座位排列、专门辅导、优先发言等都给予了特殊的设定。管理者以这些班级管理为中心,教师以这些班级的成绩为工作重心,导致教师一心教书育人的部分被极大的忽略,把学生的管理当作了成绩的管理,而学生一心提升学科成绩,同学之间竞争压力大关系不融洽,此种急于求成的管理方法往往会背道而驰,缺乏系统的管理观,使农村的教育脱离落后的怪圈也会难上加难。(二)教育管理的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就是办学的主体,公办学校数量多,国家财政性的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国家承办教育是为了选拔和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服务。经验型是教育管理的最主要模式,即管理者把经验和直觉作为学校管理的依据,在农村学校管理层面,校长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首脑和行政中心,往往依靠个人经验处理学校日常事务,尽管现在推行校长职级制实行职级绩效工资制,在教育行政管理层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行政管理模式。学校的人事管理、招生政策和课程大纲都是由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审定、负责,各级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校进行垂直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制度和规则都是依照上级指示为纲,给本地学校的管理画地为牢,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和应变能力。人、财、物作为同一层次的管理对象,缺乏对人的关注和广泛参与性的民主决策以及监督,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在该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是单一管理模式下的附属品,其竞争力大打折扣,适应当今社会的能力也令人担忧。(三)教育管理手段滞后,教师队伍流失严重从学校教育教学硬件实施来看,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同步建设城镇学校。”[10]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在现实中仍存在很多漏洞,均衡发展强调了农村教学设备与城镇同步发展,而现实中农村学校配备的教学设施成为了摆设,一则,大部分乡村教师不具备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能力,任课教师仍然沿袭旧的管理和教学方法;二则,设备的消耗给教育经费本来就不足的农村学校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导致设备使用频率低甚至闲置,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致使农村学校的管理手段依然停留在落后层面。另外,农村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又是一种熟人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人与人彼此较为熟悉,对人员的管理还是依靠经验和传统的方法,因此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容易被搁置,以致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手段滞后不前。农村学校的位地理置、交通、经济以及社会生存环境条件差。从农村教师教师队伍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教师福利待遇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地位较低,农村生源的减少,农村专任教师每年都在流失,2014—2015年农村义务生源减少了130万人,教师流失了12.2万。农村学校急需一批思想过硬、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另外,师资力量薄弱,难以用自己对知识的热忱和理解去感染学生,其教学方法单一,采取满堂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以及职业倦怠对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动力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进步和学校管理工作。(四)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动力不足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发展农村教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农村经济基础落后的现实决定了农村教育滞后不前,教育经费的不足更是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学校的规划、想法,就是缺少经费的支持迟迟无法付之行动。农村教师的工资一般有乡镇政府承担,教师薪酬会给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当地经济要发展不仅仅要投资教育,因此,部分财政用于非教育事业以至于严控教师岗位,多一名编制老师,就多一份财政压力,导致老教师到期不退,勉强坚守岗位,新教师因编制岗位限制,进而导致乡村教师队伍的老龄化,翘首企盼退休带来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等弊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因教致贫”,使得政府又抽取教育经费来发展经济,释放出一种农村教育衰败和上学无用论的信号,也会直接导致农村家庭对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的不重视,进而影响农村学校生源的质量和人才的供给,由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三、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出路
管理现代化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运动,是一种定向的即属于不断变革和完善着的运动,[11]学校管理现代化作为管理现代化的一部分,亦是如此,农村学校管理面对自身的缺陷和新形势下各种挑战,寻求一条符合当下学校管理和发展之路是非常必要的,以下将从管理思想、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学校品牌来阐述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出路。(一)确立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思想,规范教育管理方法学校管理现代化是管理上的一场革命,要进行管理革命,先要进行管理思想的革命,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12]首先,从农村地区实际出发,积极运用和创新能正确指导学校管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思想。其次,在学校管理现代化中面对复杂的内外部事务,应树立权变管理的思想意识,这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特征所决定,也是学校管理者应对新兴教育技术冲击的客观要求。权变理论认为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能够随机应变,现实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优的管理论和方法,它注重在管理应关注不同的问题类型或条件,寻求不同的管理方法、模式或方案。再次,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学校管理的最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社会关系的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配合,进而各项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以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最后,农村的发展瓶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缺乏,人才是这些改革措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是人才输出的重要源头,针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本地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务实地改变教育管理策略,提升人才结构、质量和综合能力,这也是摘掉贫困帽,赢得攻坚脱贫战对农村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规范教育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依法推行教育管理现代化即学校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法令、规章、制度、批示等对教育活动予以强有力的指导、调节和影响,保证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教育行政部门科学架构学校教育管理政策评估标准,确保政策的实施切合教育政策的目标,并作为管理行为的事实判断和价值说明,[13]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加强农村学校对学校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还要依法依规办事。另外,注重经济效益法,农村学校在特殊的环境成长中更需要从经济角度指导、调节和影响教育教育经费政策,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财务管理制度,在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发挥每一笔经费的最大效用。(二)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制度,走向科学管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在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下厘清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将更多的实权下放给学校。[14]追求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行政部门与农村学校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优势,使得学生和老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完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保障校长合理、规范、有效地行使职权,应尽快形成校长、副校长及中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化的学校管理团队。[15]另外,还应强调民主化的参与、监督和法制化的管理运作,有效地形成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参与民主决策和监督的广泛性机制;学校的管理决策注重事先与学生家庭沟通协商,考虑农村教育发展现状,整合学校内部各子系统工作机制,使得各部门能够协调统一,形成整体优势,共同进步。学校教育管理和家庭、社区、社会以及相关产业密切的联系,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交流机制,优化其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形成一种高效益产出的机制。另外,借鉴科学的管理方法,吸纳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控制管理和评价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摈弃以升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提升农村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其中目标管理应体现长远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质量管理应涵盖人员广、控制过程全即全员性、全称性、全面性;控制管理是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把握,以反馈、跟踪管理活动的动态发展;评价管理要求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和人员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以得到令人信服、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教师在学校管理中拥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道德风尚高、政治业务素质优、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教师是队伍是在任何时期都不过时的发展战略。首先,教师应为人师表,以德服人,立德树人,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心灵的引导者;还要做有思想、有理论、有风格、道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尤其在面对学前教育较为落后的农村学生,要耐心、有爱心,自觉承担一份教育责任。其次,巩固教师专业知识,拓展知识广度,教师最主要的使命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把理解的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形式,所以要精通所教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知识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权威。最后,要注重人才引进和教师合理流动,构建城乡教师支教帮扶团队,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学校管理人员是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主要发力者,在思想观念上,要转变过去“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到科学管理模式,做到依章管理、依法管理,管理既是服务,摆正心态,放低姿态;在技术方法上,锐意创新管理方法,夯实管理自身能力,大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具体实践中,管理者应因势利导,把“想法”变为脚踏实地的“做法”,并灵活应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和挑战。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不竭的动力不仅需要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更需要教育管理相关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因此,要不断接受新科技,学习科学管理方法,转换管理者的治校理念和服务观念以及责任意识。(四)抓住治校根本,创建名牌学校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管理活动是围绕着育人和服务社会来开展的,学校的发展应牢牢抓住育人的本质,遵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若要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就必须要了解师生,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树立师生在校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为教师创造宽松、民主的工作氛围,为学生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另外,农村学校的管理现代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探索出农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独有模式,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并重,把学校管理理念与学生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这种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注重人文关怀、求真务实、见识卓远的管理活动才是治校之本。品牌学校的创建不仅可以带动效应而且可以优化学校内部资源,拉动学校的发展以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校发展也能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满足发展农业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种学校管理和文化的历史积淀,并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创建品牌学校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首先,品牌学校的基础是有自己的特色,该特色应具有多人参与、影响好、持续时间长、符合社会需求等特征;其次,特色学校不仅要知名,还要有美名,更要留名,突出办学内涵,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还应该把特色的办学理念“号子”,转变为“步子”,将特色与社会需要和农村教育需求相结合,并把它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在管理环节上体现特色,把办学理念落实到课程和教学环节上。为农村教育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新出路。
作者:张茂聪 仲米领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 上一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 下一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