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分析

时间:2022-08-18 09:23:06

导语: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分析

1背景:新常态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动适应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巩固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形成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格局,是提升大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

2问题

2.1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单一缺乏现实性

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开展的教育活动虽然开展频繁,但是活动内容通常采用学习文件、阅读书籍、观看电影、入党宣誓等方式,其内容没有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忽略了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因缺乏现实性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状况”调查组在2012年针对全日制高校大学生党员的调查中,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有效百分比为23.49%,观看红色专题电影的有效百分比是23.31%,宣誓仪式的有效百分比是18.72%,阅读红色经典图书的有效百分比是18.70%,英雄人物座谈的有效百分比是14.80%[2]。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内容缺乏现实性,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基本上没有什么活动能给大学生党员留下深刻印象。

2.2党员教育管理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

据调查,由于教学资源、时间地点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各高校主要采用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是单向的课堂灌输式学习,偏重理论性学习,活动形式单一,手段方法滞后,教育管理形式陈旧缺乏创新。形式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课堂学习,课堂简短交流讨论,学生课后撰写个人心得体会,参加党课考试。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状况”调查组在2012年针对全日制高校大学生党员的调查中,有19.8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教育方法落后”是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2]。另外,在华南地区三所高校对于“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动力不足的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活动形式单一”占33.63%,选择“手段方法滞后”占9.91%。可见,当前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忽视了双向的开放互动式教育方式,较多偏向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的传统教育形式,忽略了大学生党员的作为当代青年人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的认知流于表面,缺乏个人体验和感悟。

2.3党员教育管理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前后脱节,注重入党前的教育培养环节,忽视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环节。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和投入力度呈现出随着党龄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调查显示,60.64%的党员学生认为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最有效,25.39%认为预备党员阶段教育最有效,而认为正式党员阶段教育最有效的只有10%[2]。通常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各方面的教育考察较严格,有系统的党课教育,思想教育工作到位,而学生加入党组织后的教育管理基本局限于“民主生活会”和“专题学习”,出现教育管理前后缺失的情况。从大学四年发展轨迹来看,党员教育管理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及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但是忽视了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毕业生党员忙于实习、就业,尤其是参加校外实习的毕业生党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参加组织生活,缺乏系统的组织生活学习平台,不能与其他学生党员在一起交流学习相互促进。

2.4党员教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助推器和重要载体。针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学生党员和辅导员都认为“没有完全建立党员教育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分别占23.92%、35.47%[3]。目前,我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缺少考核机制,更是缺少像人力资源管理提倡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没有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对大学生党员优秀与否进行衡量和评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党员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的标准和方向,也因此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

3原因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锻炼,理论学习内容未能贴近大学生党员现实生活、实际需求,缺乏吸引力,也未能及时结合社会现实、时政要闻,忽视了当代青年学生乐于探索新鲜事物,注重内心感受的学习特点,因此,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单一缺乏现实性。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于依赖党课教育、民主生活会、专题学习等以理论学习为主的传统教育形式,缺乏新媒体教育平台的开发与运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对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据相关调查表明,部分高校对于网络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未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践教育不足。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于强调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忽视了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功利性太强”和“价值多元化”的突出问题。部分学生党员认为入党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力,入党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旦入党后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党员的责任意识减退,加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投入力度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甚至出现个别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表现判若两人的现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要以“印象管理”为主,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党员的数量逐渐增加,大部分高校已经形成的学生党员评价方式往往来自于主管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参与学生活动积极性等主观评价方式,学生成绩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印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党员的有效管理。每个学生党员的差异性有待通过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凸显出来。

4对策

4.1理论与实践并重,丰富教育管理内容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要摒弃空洞的说教,要以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为切入点,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管理的内容应结合最新的社会新闻,时政热点,充分考虑受众面和接受度,使教育管理内容更富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高校要把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放在与理论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中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牢牢抓住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充分利用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机会,组织高校学生党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的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学习、户外党课等具体实践,如“党员服务队”、“三下乡”、“科技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强化行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和学业困难同学结对帮扶等形式,帮助学业苦难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将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内化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在行动中认识社会现实,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

4.2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教育管理形式

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是新媒体用户的生力军。新媒体日益成为了解大学生党员思想动态的新渠道,成为联系大学生党员的新纽带,成为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应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坚持与时俱进,更新工作理念,搭建新媒体党建教育平台。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着的新媒体素养,注重发挥大学生党员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为大学生党员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条件,引导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征集学生党支部的规章制度,进行优秀大学生党员的评选与宣传等。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对大学生党员的网络言论及行为进行搜集、分析、整理,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提供重要参考,进行“正能量”的价值引导,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还应建立常态化的网络信息反馈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引领,及时信息,进行时时互动,将党的知识、党的政策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党员,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时时提问和交流讨论,为大学生党员进行答疑解惑和信息反馈,让教育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严把党员入口关,加强后续教育管理

历年来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多次指出:“要在学生入党前、入党中和入党后加强培养教育,把党员发展的过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应该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过程,包括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经过教育培养从预备党员成长为正式党员,再到努力成为优秀党员的整个过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首先要严把党员入口关。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在新生入学之初上好第一堂党课,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及发展党员的政策教育,使其加深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大学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尽早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及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入党意愿,端正入党动机,了解入党程序,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入党。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还要加强后续教育管理,要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党组织合力,形成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教育管理机制。入党积极分子要经过递交入党申请书,团组织择优推荐,党支部开会讨论,党组织考察培养等一系列严格的教育考察,才能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在预备党员教育培养阶段,学生预备党员要经常向入党介绍人和党组织汇报学习、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党组织也应该引导预备党员积极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会和其他相关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对其进行教育考察。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特点的组织生活新形式,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努力使每一名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入党后、毕业前都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学习上的带头人、各项活动的领头人、关心学校的有心人”[4]。与此同时,不能放松对忙于实习、就业的毕业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对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党员要开展后续的跟踪调查,为及时完善在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提供借鉴,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4.4增强评价全面性,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中国共产党章程》[5]第一章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具体针对大学生党员,应该在党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少应该包含政治性、先进性、先锋性等维度,通过党员自评、师生互评、支部考核的方式开展。政治性维度考察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包括理想信念、理论素养、党员意识。目前多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坚定,政治方向明确,主流是积极向上、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着少数入党动机不端正,对社会主义理解不够深刻等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考察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是否明确,是否能将个人成长成才与伟大复兴的梦想结合起来;是否关注社会新闻和时政热点,是否认真执行并自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政治敏感性态度鲜明,是否能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先进性维度考察大学生党员的进取意识,包括学习情况、身心素养和创新意识。目前学生成绩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评价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先进性维度不仅考核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还应注重考察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如组织管理能力、宣传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此外,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以及大学生党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也应该纳入党员教育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先锋性维度考察大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必须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学生准则。在学习、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行动上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学生活动。大学生党员应该具备“为民服务”的意识,主动关心帮助同学,为班级事务献计献策,时刻铭记党员身份,以自身言行感染带动周围同学,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赢得同学的信赖。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定期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考核评价,严格奖惩办法。并通过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等形式对评价低、不合格的学生党员进行再教育、再培养。及时让学生党员发现自身不足,查缺补漏,对不符合标准的入党积极分子推迟发展,预备党员推迟转正,严重者取消资格。

5结语

如何在新常态下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以提高大学生党员整体素质、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正如2014年12月,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

作者:何巧艺 柴俊青 黎学明 胡小华 单位: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

[2]王莲华.创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基于对全国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72-79.

[3]林佩云.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22-124.

[4]何熠.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对策[J].江苏高教,2013(4):131-132.

[5]中国共产党章程[M].入党培训教材(2012年修订版).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