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10-24 03:05:41

导语: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高校社区视角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社区”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注重从大学生生活角度出发,从细节入手,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管理。高校社区管理,注重突出“社区”这一特征,围绕大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宿舍商业服务网点等特定区域,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社区管理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并结合大学生沟通窗口角度,转变原有管理理念,更好地发挥管理作用。高校社区视角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注重树立“社区”管理理念,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保证教育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一、现阶段高校社区教育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这就需要对传统观念进行转变,把握新时期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目标。现阶段高校社区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呈现多元化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心理上趋于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拥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他们追求创新,标新立异,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弱点。例如一些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喜怒无常,缺乏社会责任和道德。针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从情感角度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其生活方式具有同一性,即“吃饭———上课———睡觉”,这一生活模式是所有大学生必然经历的。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正常的上课、吃饭、睡觉外,娱乐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大学生生活进行管理,从学习、娱乐、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考虑。高校社区视角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应对,成为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高校社区管理呈现出

“社会化”的发展特点从高校社区管理情况来看,“社会化”成为其主要特征。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后勤管理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但是由于管理主体在服务理念以及管理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导致管理分工不明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下,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提供后勤服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后勤管理和保障,这就导致后勤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疏忽和漏洞,从而给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三)学生自由化程度不断提升

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学生具有高度自由化,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管理都十分宽松。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增强自律,能够实现自主管理。基于这一点,高校社区视角下大学教育管理要注重对“自由化”进行把握,能够在管理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管理。自由化程度影响下,大学教育管理注重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增强大学生自主能力,从而使其在日后踏入社会后,实现对自身的管理和约束。

(四)宿舍化管理成为社区管理的突出特点

基于高校社区视角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宿舍化管理成为一个突出特点。这一过程中,传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要从宿舍化角度出发,能够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社员身上,从而保证管理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果。但在这一过程中,采取宿舍化的管理模式,管理内容变得更加广泛,复杂程度也不断提升,从而导致管理难度大幅度提升。

二、高校社区视角下大学生教育管理

(一)建立联合管理工作机制

联合管理工作机制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校社区发展环境,从而保证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建立联合管理工作机制过程中,要注重考虑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管理机构的成立,要注重结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组成联合管理机构,能够在管理过程中,将社会化管理与学生生活管理进行紧密结合,保证管理方式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第二,管理过程中,加强管理格局布局,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应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责任划分问题。这一过程中,对宿舍管理采取分割式的管理模式,保证管理质量。第三,注重对保障机制进行完善,能够保证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质量。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宿舍管理特点,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关注,坚持以学生作为管理主体,更好地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二)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

从现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发展形势来看,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成为教育管理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高校社区视角下,大学生教育管理要注重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处理,能够从单独领域出发,对管理工作进行把握,以满足大学生教育管理实际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独立性和自由程度不断提升,在管理时,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这样一来,兼顾大学生发展情况,就需要构建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能够对管理的范围、内容、手段、方式等相关问题予以明确,能够保证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专业化管理队伍的构建,要注重从整体把握,能够对任务和要求予以明确,有效促进教育管理工作朝着专业化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工作,能够结合管理形势,将管理内容进行阐述,使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这一要求和标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加强科学管理手段的应用

科学管理手段在社区视角下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要注重结合现代化信息发展情况,能够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合理利用,能够利用网络体系,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构建信息系统,将大学生管理相关信息进行录入,在管理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情感情况进行分析,保证管理能够更加贴近于大学生的生活,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高校社区视角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能够从大学生实际情况入手,在管理过程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保证管理方法的应用,符合大学生发展实际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对新的发展形势进行把握,能够对新问题进行解决,对新的管理方法进行应用,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作者:王甜甜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健波,储丹华.柔性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学区化”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9:92-95+105.

[2]滕叶.高校公寓社区化管理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基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调查与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59-61+85.

[3]林钻辉,周艳华.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44-147.

[4]孔德民.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7:104-107.

[5]孔定新.管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256-258.

第二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具体指的是高校管理者管理学校的各方面教育活动,使其顺利进行,并维持教学秩序,给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工作的质量以及工作绩效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工作绩效不达标,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影响、使其效率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绩效提升的因素分析

(一)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水平与工作能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自身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绩效影响是极大的,也是影响工作绩效最直接的原因。如果教育管理者本身的素质水平不足以胜任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工作能力低下无法指导学校教育工作,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证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绩效必然会餐在一定的困难性。

(二)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态度。无论何种工作,工作态度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若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面对工作时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出现应付、扯皮、推诿的情况,对于该项工作来说十分不利。这种情况下,无论管理者具备多好的专业能力,也很难提高工作绩效。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高校教学工作管理者的工作还受到工作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必然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绩效的提升,反之则会对该项工作造成阻碍。具体来说,积极、严谨、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激发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而消极散漫的工作氛围则会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产生消极影响。

(四)高校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评估方式与奖励机制。高校采取的对教育管理工作绩效评估方式与奖励机制,会严重影响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绩效。高校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估方式,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评估科学均衡,才能避免造成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出现的顾此失彼的不良现象。另外,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奖励机制也应当科学合理,这样可以激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相反,采用不合理的奖励机制会使管理者的工作态度向着消极怠工的趋势发展。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升工作绩效的路径探究

(一)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管理者个人都应该重视对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锻炼提高。学校方面,要为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便利的学习途径,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条件。而且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也要清晰的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个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高要求,从而抓住各种学习机会来丰富文化知识,为工作进行知识储备;工作技能方面也要多学习,注意向其他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

(二)端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热情。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方面,除了学校的教育培训外,更重要的是管理者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工作面前端正态度,清楚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平常的工作中投入精力,开动脑筋来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育管理理念与模式的与时俱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的运用,必将提升该项工作的工作绩效。在该项工作中应该结合学校现状,积极的探索创新,革新管理理念,使教育管理工作在观念上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建立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指明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前进方向。

(四)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与奖励机制。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评估会对该项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把握好管理工作评估的均衡性和科学性,避免有所忽略或多某方面过于重视的情况出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合理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做到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与职位匹配,使得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并发挥出最大效益;而且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绩效与奖励挂钩,可以激发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工作绩效的提高。

(五)高校要为教育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氛围。工作氛围的处理也应当被重视。高校在营造工作氛围方面要注意做到和谐团结的特点,这样才能让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氛围无形的影响中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硬件条件方面,学校要为每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增强工作人员对学校和该项工作的归属感。

(六)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收入保障工作。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收入是影响其工作的重要因素,只有高校要做好教育管理者的收入保障工作,才能解决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后顾之忧。而且保障管理人员的收入和薪资方面的适当奖励,可以提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三、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绩效的提升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影响重大,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对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产生科学的认识,努力提高工作绩效,并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媛冰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涛,邵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阅江学刊,2013(4).

[2]冯敏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提升的路径选择[J].时代教育,2014(7).

第三篇: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21世纪可以谓之为信息化的世纪。面对着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不管是高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还是不断丰富的通信等技术,都将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管理理念带到了高校管理领域。正如阿尔温•托夫勒这位美国未来学学者所言,未来世界的引领者,一定会是那些对网络信息能够娴熟掌握的主体。诚然,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定会将新的变革引爆教育管理领域,促使教育机制及教学管理机制发生重大变化。面对着这种不断更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高校教育管理领域自当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创新、管理理念更新的压力,这就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顺应信息时展特色,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1确立引导性的教育管理理念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手段,首先就需要将相应理念进行更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管理是相关的教育管理者面对着本区域的客观环境,对本校管理及教育行政理念上产生的主观认知。唯有积极进行教育理念创新,确立引导性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完善高校管理机制。伴随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代网络手段,高校教育管理主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主体,更多了一重引导者的重任,以往的说教方式,自当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进行形式改变,以一种积极引导者的形象,将更多的德育理念等传输给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相对较为庞大的受众人群,所以,构建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的高校教育机制环节,应当重视公开性管理氛围的营造,构建起可以和受教主体进行交流的机制,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素养,提升监管效率。

2注重高校教育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因为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要求紧随时展不断更新,因此,高校信息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理念也应不断更新。作为公共教育服务机构的高等学府,它没有盈利的目的,但是,更新信息技术设备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高校整合社会力量进行技术设备的更新。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应的社会教育机构都应当积极辅助高校加大教育技术的投入力度,和高校形成一种合力,完善信息化模式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现代信息模式所包含的元素很多,比如网络知识的宣传及健康网络氛围的营造等。一些高校仅仅拥有简单的计算机设备以及局域网络,没有紧随形势的现代网络技术,也匮乏相关知识的普及。而今,大众的学习、生活等都离不开信息化,高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及就业等诸多领域更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假如高校没有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学生和管理者不能更为深入的解读信息知识,诚然,高校教育管理将会面对很多难题。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将网络覆盖到学生生活区等领域,同时,进行网络内容的有效过滤,在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确保校区教育管理的顺利实施。

3注重人本思想,增强监管主体素质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便为注重人本思想,增强管理主体的素质。信息化社会发展背景下,监管主体的素养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成效。当前,多数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偏重的是“硬件”建设,注重对专项人才的培养,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软件”建设,忽视了培养普通管理人员能力。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自当要有自身业务精湛的团队,因此,在学校运作环节,应当重视与之相对应的培训机制的构建,通过培训,水到渠成的提升监管主体的管理素养水平;同时,还应当将管理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促使管理主体在创新激励机制的作用下,积极创新,增强团队协作力量。

4增强受教者的网络道德防范意识

当今的高校学生尽管有着接受新生事物较强的能力,但是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内容,却匮乏较强的道德防范意识,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强化高校教育管理,需要相关组织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施教者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渗透积极的道德引导,令高校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兼具较高水平的道德素养。唯有强化受教者的网络道德素养,才能将良好的道德氛围营造于信息环境当中,令高校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学子。置身于21世纪发展的洪流中,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管理者应当迎接时展挑战,通过强化教育管理,培育具有创新精神,较高知识水平以及道德素养的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王迎春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海平,石宜金,丁爱芬,杨深远.基于网络的独立学院园区管理方案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2,(2).

[2]位新建.高校政治理论性社团的困境及对策探析——以郑州大学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2,(2).

第四篇:高校贫困生后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一、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情况。根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崔邦焱在“高等教育财政、成本、入学与学生资助”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与措施体系。资助学生贷款类型有: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的贴息贷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这三种。同时,教育部连同财政部要求全国各高校必须从所受学费中提取10%用于资助贫困生。此外还有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实施。

(二)我国高校的贫困生工作体制中出现的问题。但现实生活中,贫困生的后期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并没有由于物质资助的实施而得到进步。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只是单方面的解决了大学生的物质贫困,比如,助学贷款偿还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贫困生利用资助高消费现象、对学校和社会资助方产生的冷漠态度,回报意识淡薄,拒绝相对比较辛苦的勤工助学岗位等等。

(三)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中的问题映射出的社会问题。大量的工作实际和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在接受贫困资助后,心理上依然存在着焦虑,抑郁和自卑的现象。这些心理问题甚至比非贫困生严重,由于资助产生的还贷危机也给了大学生较大的思想压力。因此,仍然有部分贫困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各类社会和学校贷款上出现信用问题,很多银行不得不把一些还款率低于80%的学校列入信用危机学校,以后给予的贷款也相对减少很多,这就给学校方是假了很大的压力。

二、突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贫困生认定问题出现漏洞。贫困生的判定工作一直是个难题,大部分高校的认定贫困生措施,是通过让贫困生在班会上自述自身家庭贫困情况或者申请同学投票方式。这种方式常常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自卑心理和敏感思想。造成有些同学由于强烈的自尊心而不愿意去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从而造成后期贫困生工作中问题的出现。

(二)贫困生的形象对贫困生本人产生心理变化。由于学校对于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明显圈点,造成这一群体在学校中有较明显的特征。例如参与勤工俭学的贫困生统一着装进行劳动工作。学校本意可能是对贫困生方便管理,但是贫困生自身在心理上回产生微妙的变化,贫困的烙印和自食其力的劳动光荣感会成为沉重的思想包袱。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贫困生缺乏及时有效的后期思想教育。很多贫困生由于长期的贫困生活,加之在学校内会产生的思想压力。造成无法正确面对贫困,消极应对学习压力和生活问题等现象。(四)贫困生工作体制不仅是对贫困生资助前教育资金的发放,忽视了资助后继续教育和监督的工作。现在很多高校往往都只注意道路经济资助层面和资助钱工作阶段,对贫困生缺乏有效的后期思想教育,造成有些贫困生对贫困不能正确面对和理解,不能把学校和社会资助的正能量有效吸收。政府和社会对贫困生资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学习动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但是,社会资助完成后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和继续教育工作。贫困生工作体制不仅是对贫困生资助前教育资金的发放,更不能忽视资助后的后期思想教育和监督工作。

三、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后期教育工作

对于贫困生工作体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就需要社会和学校做出正确的工作对策。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这就要从结构上改变资助工作方式,引导学生获得资源的能力和可能性。正确认识国家学校及社会的援助,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要从“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育出发,从经济上解决贫困转变为从心心理和生活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实质性的帮助和引导。对全体大学生的信用观念、消费观念、劳动观念、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加强。用“人文关怀”和正确的引导方式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进行后期教育。通过资金和思想的双重帮助才能从根本上使贫困生“脱贫”,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工作体制中问题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及政府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重视。贫困生问题是我国经济改革深化的深层次矛盾在高校的具体体现。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更映射出了高等教育的思想问题重要性。我们不仅要对贫困生资助前期工作认真对待,更要对高校贫困工作体制中的后期教育提起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更是贫困生工作的根本终极目标。因此,贫困生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

作者:于凤超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化.加强高校贫困生工作体制中的后期教育管理工作[J].当代经理人,2006,07:140-141.

[2]安冰.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戴诗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

第五篇:“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是近几年教育领域一种较为流行的教育改革思想,其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教育管理者积极探索相应的教育管理改革优化措施,希望能够切实改善当前教育管理发展现状,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也日渐提升,不仅希望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并且要求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基于此,高校不得不结合社会需求对自身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革,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措施,进而有效改善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现状,促使学生能够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接受更为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1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严重限制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强化。因此新时期必须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探索更为科学的管理措施,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自身教育管理理念仍然较为传统,缺乏对科学管理理念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秩序相对混乱,教育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也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的推进[1]。因此对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创新是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点。

1.2管理方式时效性偏低。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虽然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尝试探索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但是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效果却并不明显,大多数管理工作的开展停留于表面层次上,无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由于影响力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方式的时效性不足,管理方式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学校管理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3管理结构缺乏科学性。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一般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因此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不足,无法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最终造成管理效率和效果偏低,不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同时,高校教育管理者素质不齐也对管理结构产生不良影响,给管理工作的优化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2创新教育理念下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的措施

2.1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创新教育理念是基于新时期知识经济时展需求所提出的先进教育管理思想,其将德智体美融于一体,能够对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提出科学的指导。创新教育理念是在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生发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其不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汲取传统教育理念精华、摒弃传统教育理念糟粕的同时,基于现代教育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的一种相对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能够借助理论指导作用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得到逐步的提升,因此受到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要想实现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首先应该明确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是创新教育理念应用于高校中的直接表现,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逐渐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使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另一方面,创新教育理念能够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只有具备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而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契合性,将其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特定的理论支持,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真正突破传统,满足新时期高校建设发展的需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2探索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创新型管理模式是创新教育理念下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只有建设创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构建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视。具体来说,创新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该在充分分析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界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办学模式和社会环境等,进而将学生就业观念的树立和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作为构建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据,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建设,逐步促使高校的开放管理程度得到相应的提升,进而促进高校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3]。同时,在构建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将高校学生作为主体,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完成对创新型管理模式的构建,保证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相契合,促使学生逐步成长成为高素质人才。这样创新教育理念对高校创新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也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2.3构建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能够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管理制度的重视,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保证创新型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一般来说,创新型管理制度的构建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学术管理制度的创新。其中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应该在保证高校教育管理活动能够顺利推进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校、院、系分层负责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权责关系明确,促使教育管理实现有序化发展。而学术管理制度的创新则更为强调要为学术事务的创新提供相应的保障,依靠专家和学者的力量对高校内部学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并积极组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科建设等多种类型的学术活动,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优化发展。综上所述,创新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支持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逐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创新教育思想,借助创新教育思想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革,进而切实改善教育管理现状,为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作者:赵明月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峰.浅谈“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10.

[2]薛苏洋.“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初探[J].才智,2016(11):77.

[3]弓成.试析“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2(13):152.

[4]葛妍.分析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83-84.

第六篇: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高校作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其在管理方式、管理观念和在管理体制上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从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的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对存在的阻碍瓶颈问题有个很好的认识,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教事业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一定要认清其存在的弊端,并探索或研究出一条或几条出路对策,才会适应并符合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文章首先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来看,深入地并从多角度剖析、研究了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给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对策。希望,此文章的深入研究分析,能够有利于今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请看以下研究分析。首先我们来研究分析一下,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理解。所谓的教育管理体制指的是:教育管理机构中对教育事业各项组织的管理的一个总和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可以说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整个教育体制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促进并构成教育体制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随着现今科教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良好、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大家都知道,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许多方面。

1制约并阻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分析

1.1责权划分不明确,主要因为行政干预

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本身来看,要建立一个符合当下我国社会趋势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必须把自主权还给高校。政府要转变职能,把属于学校的权限还给学校。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行政干预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很多领域。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来说也不例外。因此高校教育很多不合理的问题极多,而管理阶层的工作形式及思想观念由于受到行政干预所制定的一些体制准则难免会体现出一些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可以说,由于政府行政的干预,高校一直都是受到政府的影响,促使很多高层领导所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体制围着政府转,很多重要事项都需要政府来决定和审批,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得到政府的同意,高校才能开始实施。由于受到行政干预,导致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出现很多问题。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需要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来参与完成。但是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研究者,在有效的工作时间之内,除了要做好教书工作,还要利用其他时间来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一些与行政人员处好关系的事情。可见,这样的琐事和小事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教学工作者。

1.2缺乏自主性

现今由于政府的参与决策,很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缺少自主性,未能体现自己的东西与实际想法。包括在扩大规模和收费标准上,都严重地冲击了教育管理的发展。我们试着回想北大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在蔡元培校长的带领下,其教育教学管理方式都是以教育学者的思想和教育教学的态度来治理学校,让教育不被权力裹胁。现今,虽然很多学校在办学道路上一直喊着自主办学的口号,但由于集中权力已然在教育管理部门手中,所以没能彻底执行。但是,也有很多学校自主性比较强,在办学道路上自己独立创办,实行自主招生,对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给予了一些特殊照顾,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仍有很多学校缺少自主性能。

1.3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需加强

在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都需要人来完成。因此说人是教育管理工作参与的最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在教育管理体制工作中,同样也不例外。人是实施和落实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核心。但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中,有些教育管理人员因为自身整体素质的影响,对于高校赋予他们的职能与角色却很难完成。

2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对策

2.1转变观念是先导

制度与机构的变革有赖于观念的变革。高校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跨越式、飞跃式的发展,要靠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要求每个人在各自岗位认真履行职责,搞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和学生积极性的良好运行体制,达到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所以,要以学术为本,弘扬学术价值,树立学术本位的校园核心价值;以学院为本,强化学院的权力,建立“校—院”分权的管理模式。

2.2理顺模式是关键

要充分发挥院、系一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要建立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制度,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参与办学、民主管理,从而形成高校运作的有效制约体制;另一方面还要建立与完善人事分配、教学科研、住房、离退休保险、医疗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各项管理有章可循。使得管理工作程序化运作、科学化运行。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考核、考评和监督体制。对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内的每个党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督察,各个阶段进行考核、考评。督察和考核、考评结果与奖惩和个人晋级挂钩,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2.3提高科研质量为目的

高校管理人员应发扬求实务实的精神,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为此,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多学科研究中心、教学中心、实验中心、训练中心等,较好地把握了国内外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这充分说明了管理人员的思想敏锐,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文化知识。高校内部管理应是一种具有学术管理属性的行政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还要树立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

3结论

一直以来,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教育的鼎力相助。虽然我们国家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在正常的运行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并理清头绪,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笔者深信,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林琳 张宇哲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长春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劲松,周丽华.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2]胡建华.必要的张力: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3]周群英,胥青山.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3(1).

[4]韩永进,王霆钧.意大利高等教育与科研[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4).

[5]汪明芳.法国高等教育中央集权与大学自主权的冲突与协调[J].教育发展研究,1994(2)

第七篇:高校辅导员“工匠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在日常教育工作和管理中,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因素有很多,如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知识、心理定势等因素,以及不轻言放弃不退缩的优秀品质。我们把这种优秀品质的培养称为“工匠精神”,如何把“工匠精神”运用到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实践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拙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自身定位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基于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定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履行辅导员职责的基础上,严谨专心做好每一件学生工作。遇到问题,多想多思考,不盲从,坚持不放弃。第一,了解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正当需求,有针对性的为这些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第二,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开展学生工作,在关心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正确的引导他们。第三,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5后学生,要能够了解95后的特征,他们往往个性独立、性格多样化,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第四,要用教师层面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包括对我国传统人文的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容层面进行正面教育,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能运用辩证唯物法和历史唯物法去思考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始动力,而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引领者。第五,工作从务实的角度出发,脚踏实地的做好学生工作,认真对待工作中的学生问题,要细心耐心的处理学生学习及生活上的事务,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要迅速的帮学生提出灵活的解决方案,不断发掘和引导入党动机端正,政治立场坚定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发挥造血功能。

二、做好定期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管理能力

要想高质量的完成辅导员工作,我们就要学会定期总结,这样才能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因为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关注学生,实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工作时间长且工作量大。所以,正确的工作方法及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最好的素材、最真实的情感、最好的效果均来自一线。因此,辅导员在繁忙工作中应该挤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一个思考工作的进展情况,做好定期总结,尽可能的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小结,季度有汇总,年度有报告。对自己的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善于总结,正确的总结才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根据自己的总结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做总结时应注意原本的方式方法,错误的总结往往会对工作产生不利导向。辅导员应学会从日常学生事务性工作中进行提炼、归纳、总结,对自己的工作状态进行正确的评估,进而提炼出好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所以,做好定期总结对辅导员的工作状态把控、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自身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

三、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第二,如今应对当前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有IT进入DT时代的大背景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给大学生三观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冲击,进而导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辅导员们必须提升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先进教学装备的应用,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技能学习。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在工作中寻找好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提升自身的工作实践业务水平。这点需要辅导员参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谈到的需要加强基础、专业知识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等等。辅导员只有利用好网络,开展好学习,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素养,才能站牢网络新阵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才能引导和教育好当代大学生的三观。

四、贵在坚持,传承师者“工匠精神”

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充满着不断的变化性,因为管理的课题是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群体。真正的他们带完一届学生后,才会对辅导员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辅导员工作的积累,年龄的增长,有不少辅导员面临转岗、离职,也有不少人坚持了下来。任何事情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辅导员工作也是一样,坚持下来的人,有的去进行学历晋升,继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有的坚持在一线继续带第二届、第三届学生……这些人,本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能力,他们一直在学生工作上坚守着,用辛勤的汗水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伴随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就是师者的“工匠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传承的精神,用“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培养祖国的建设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殷姝媛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穆薇.关于辅导员如何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

[2]刘琪坤,李凤.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管理艺术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

[3]孙平,刘士伟.创新理念下的教育管理研究[J]科教文汇,2013.08(252)

第八篇:心理教育机制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引入

现阶段,由于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在面对外界多元化的社会时,容易受到诱惑和迷惑,导致学生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出现扭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时,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却让人们担忧,在多元化的社会下,学生很容易滋生物质观、金钱观等资本主义提倡的腐败思想,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成为了一个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1.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教育机制的重要性

1.1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定型的重要阶段,而通过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大学生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完成自己人生的规划。大学阶段的学生行为是受到心理素质的支配的,如果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成长,那么学生在掌握再多的知识也是徒然的,学生做掌握的知识也不会造福社会,甚至会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社会造成危害。近年来,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杀人事件、投毒事件非常常见,正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和周围学生发生一点的口角或者意见不合都可能酿成杀人悲剧。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力军,只有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的服务与社会,对学生自身人生的规划和发展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1.2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实现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的掌握和控制已经成为了必需的内容。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对学生的不良心理思维和认知进行纠正。随着我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也应该进一步深化。在社会结构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消极认知和反感度却在不断上升,使教学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对学生心理的教育管理还不提出更高的重视,将会对我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自强和自立是管理的宗旨,在培养学生自强和自立等性质的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引入心理健康机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自强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的教育过程中,都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不仅如此,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都是被管理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的。而进入大学之后,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强有效的管理,学生在放纵的学习环境中,不知该如何去学习和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对于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不知该如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责,进入到学生心态和思想的深处,及时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困惑,并及时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通过引入心理教育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迷惑和焦虑的心理,同时协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教育机制的路径

2.1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对待学生

从高校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分析,学生不良行为都是由于不良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导致的,而心理问题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的事物作用在学生的大脑,另一个是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所有的不良行为和行动都是有一个导火线的,这个导火线就是客观的事物作用在学生的大脑。当客观的事物作用在学生大脑时,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或者思想冲突,而行为受到思想的支配,最终也会导致学生做出不良的行为。在学生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讲解道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思想。在这个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往往以教育者的地位自居,此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觉得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没有被理解,对于教育工作者讲出的道理也自然听不进去,形成一种心理距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倾向。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应该以学生我中心正确的对待学生,要注重学生的想法和尊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将心理教育机制引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首先应该真诚的对待学生,用自己的真心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其次是要足够尊重学生,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而是应该将自己和学生看成是平等的,这样学生才能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后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体会学生的情感和感受,从而真正发挥心理教育的效果。

2.2采用分析心理冲突的方法

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学生的心理冲突导致的,因此要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可以采用分析心理冲突的方法来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为完全成熟,当学生的心理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情感或者欲望时,就会引发心理矛盾,如果没有正确的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将会引发各种思想问题,最终导致学生做出不良的行为。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本身应该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还有的人将学习本身作为一种生活的乐趣,如果不学习就会觉得不舒服。这时,学习这种手段已经转化为了一种目的。但是在大学校园,大多数学生只是将学习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学习都是有目的的。这样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非常痛苦。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目的,而非一种手段。因此,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冲突进行分析,协助学生应对心理上同时存在的两种欲望、思想和行为倾向,指导其向正确的一方发展,便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等正确的行为。

2.3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经心理教育机制引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来实现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的目的。首先,学生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阵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在管理工作中,每周都应该开展心理学教师接受学生的电话咨询或者固定面谈的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高校还应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健康的心理活动中来,让学生自主发挥作用解决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协会通过组织各种心理健康自主活动,可以不断扩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空间。最后,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引入心理教育机制,加强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视,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对待学生,采用分析心理冲突的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断发挥心理教育机制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作者:蒋依诺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摘要:伴随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领域也开始应用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以其自身信息化、高速化的优势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综合化和高效化。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弊端对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需要有关人员辩证分析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文章在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具体分析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消极影响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网络技术高校教育管理影响

1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积极影响

1.1促进高校教育形式、模式、方法和内容的转变

(1)促进高校教育形式的转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以书本信息为主的学习材料,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教师的教学机械化、教条化,没有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实现了生动化、形象化的情境教学。比如,在课堂上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等网络技术发展下衍生出的工具的使用。这些新型教学工具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生动、形象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再局限在对同一年级的管理,而是利用网络技术平台打造的第二课堂以及学生社团,实现了对在校学生的综合性管理。(2)促进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局限在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场所,教育管理的环境较为封闭。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各种信息之间的传递和交流,进而改善了传统的教育管理环境,在原有教育管理环境下,又增加了多媒体教室、网络自习室等,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构建了开放化的教育管理模式。(3)促进高校教育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讲授法,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的学习被动、枯燥、乏味,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网络技术发展下实现了多媒体课堂的打造,为学生展现了生动的教学画面以及相关的教学音频,将死板的课本知识转换为生动的有声语言,在此条件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4)促进高校教育内容的转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主要依靠书本和教参,而书本和教参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学生学习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的教材内容几十年都不会得到更新,由此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存在很大的局限。而网络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教育内容,实现了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获得更多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比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知网、中国教育在线、简单学习网等。

1.2实现高校教育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多缺陷,导致了高校教育人员冗杂的现象,容易出现责任推诿和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利于高校教育管理全面发展。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高效办公的自动化发展,将高校管理各层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提升了高校管理的效率。

1.3为高校教学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

高校科研工作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为高校教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机遇和条件。传统高校教师科研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图书、期刊、广播和电视等。这些获得信息的途径对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对信息获取的成本较高。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科研提供了大量的搜索引擎,教师无需支付费用就能快速获得科研的相关信息,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各种信息的数字化,比如能够将七八十卷的中国百科全书以光盘存储的方式来进行保管,并利用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对这些信息的安全化、精细化处理,从而实现便捷、准确及时的学术交流。

1.4实现对高校教务的公开化管理

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高校的教务系统、招生简章、就业资讯、师资力量、学校重要发展活动等内容及时向校内外人员公布,加强了校内外人员对高校发展的了解和认同,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公开教务的同时,让家长了解了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而更加放心的将自己的孩子交付给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彼此信任和交流。

2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消极影响

2.1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网络技术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将网络一些疏于管理的消极信息带入到高校管理中。比如,网络上的黄色信息网站,在缺乏校方监管的情况下,对校园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很多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对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辨识度,很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特别是当这些信息侵入到校园教育管理中,学生更是会盲目认为这些信息是正确的。因此,需要有关教育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

2.2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网络游戏致使学生过度沉溺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很多学生沉溺在这些繁杂的网络游戏中,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过度沉溺网络游戏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因为对网络游戏的过度沉迷,导致对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变得冷淡。有的学生因为对网络游戏下的虚拟世界沉迷,不具备青少年应该有的上进精神,个人朝着自甘堕落的方向发展。

2.3网络病毒对高校教育管理网络技术的使用带来破坏

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对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逐渐增多,其中不乏一些思想不积极的网络技术人员,他们在网络上大力散播不良信息,研发各种网络病毒,由此对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对高校健康的网络技术管理系统带来破坏,导致管理软件和系统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同时,网络病毒的入侵还会导致高校教育管理相关资源的丢失,甚至会导致高校教育管理网络系统瘫痪,从总体上制约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稳定进行。

3针对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消极影响的解决策略

3.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者管理观念的转变

第一,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紧跟时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首先,要加强对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应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积极了解和把握网络技术的有关知识;最后,要进一步了解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交互性、多边性、开放性等方面的现代意义。第二,要树立具有引导性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高校教育者从传统的传授者向现代引导者的转变。因此,网络技术下高校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特别要注重其开放性和公开性方面的建设,进而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机制的建设,在全校贯彻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第三,要树立带有危机感以及进取学习精神的现代教育管理。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具有经验和信息的优势,由此在对学生和学校的管理中具有权威性。然而,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管理对信息的获取和管理不再封闭,因此,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加强对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更全面的把握网络技术规律。

3.2完善网络技术平台的建设

首先,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要减少网络技术平台开设时间上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生对网络技术平台的应用。其次,加强对网络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网络知识的宣传让学生和家长更多地了解其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最后,加强对高校网络技术平台的软硬件设置建设。很多高校仅仅具有局域网,其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设施进行完善。比如,要稳定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学生宿舍的网络,加强校园无线网的建设。

3.3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针对现阶段网络各种信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高校需要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特别是和学生联系密切的相关教师要重点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一些网络上的黑客人员一般都是高素质的人员,经历过高等教育,正是因为在校期间,教师对其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存在缺陷,才导致其不良行为。因此,为了防范更多的黑客出现,增强学生对网络的信息的辨析能力,需要教师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3.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高素质的人员,选择对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并要组织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应用培训,增强其对技术的应用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技术应用意识,进而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的高效发展提供保障。

4总结

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丰富了教育管理内容、方式,同时实现了对教务的公开、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科研提供了支持。但同时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良信息的存在、黑客侵袭、教育管理人员对网络技术使用不当等。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积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培养自身的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对网络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有效监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在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张来成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芮.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解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3:128.

[2]艾士博.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5.5:238-239.

第十篇:农林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随着我国研究生群体的不断扩大,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1]。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不仅是高校日常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每个老师教学和科研任务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相关教师课题和课题组发展的主要保障[2]。研究生数量规模的不断膨胀,使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原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也逐渐难以承载重负[3]。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改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就成为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农林类院校研究生发展情况

我国农林院校的发展和沿革已经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具有良好的科研传承和教学基础。当前,农林类院校已经步入了制度改革、资源整合、快速发展和需求跨越的新阶段,各地农林类院校均逐渐形成鲜明的行业性特色。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家级各级政府部门对“三农”问题得极度重视,农林经济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农林牧渔业生产发展加速,相关企事业部门无论从经济效益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和人才建设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用人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对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基础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用人需要以及基于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农林类院校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也呈现逐年递增的整体趋势,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农林类院校研究生的来源较为多样,包括70后的中青年人,其中许多人已经在工作岗位工作多年,具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甚至本身就是农业部门的政府公务人员,这部分学生希望通过研究生教育主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更新专业积累;又有80、90后的青年学生,这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研究生教育继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多数人希望通过研究生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部分青年学生希望从事农林类科研工作。面对多样化的学生来源和多种学习目标,对于农林类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就更不能按照统一的考核指标和教育标准,需要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农林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分层次、分类别、分维度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学习和在校日常生活的管理。

二农林类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普通不能适应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和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新形势以及创建一流大学的需要,院系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4]。近年来,随着农林类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研究生教育多元化新形势的需要,对于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带来了新的难题。然而目前农林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还未能很好适应新形势,存在包括权利分配不合理、管理制度不灵活、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等。

(一)权力分配不合理,学术研究管理权力弱化

在大多数农林类高校的研究生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主要以校、院及系三级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对研究生教育的事务进行体系设置、计划实施和组织安排以及考核,而弱化了院系学术组织、导师甚至研究生学术团体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自主性。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研究生除课程学习外的教育体系,与本科教育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层次管理,使许多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重复参加大量本科时已经参与过的活动和选修课程,也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物质成本和管理人员投入。研究生作为学校研究体系的重要基层科研人员组成部分,首先应当突出科研权力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作用,将研究生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统筹在科研体系当中,突出导师、研究生科研团队的能动作用,而非仅仅作为学生群体的一个部分,过多通过行政管理体系实施管理。

(二)管理制度灵活性不够,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

教育管理方式区分度不显著我国农林类高校理工类研究生主要分为学术型和工程型,而社科类研究生则相应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年限的差别,而教育管理形式基本统一。但是对于工程型和专业型的研究生而言,由于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专业化人才,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项目实践。所以,这部分研究生在校进行课程学习时间较短,主要在项目组、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却基本与学术型研究生无异,这一方面大大加剧了管理工作量,经常出现安排的活动学生无法按时参加或者进行统一教育培训与学生社会实践冲突等现象,也影响了这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三)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对管理人员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大多数农林类高校对研究生管理队伍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机制较为欠缺,由于岗位设置、人员不足等原因,很多院校没有配备教育学、心理学或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生辅导员,往往采用专职教师兼任等方式,其优点是这些人员对研究生的科研和教学方面的情况较为熟悉,但是由于要兼顾教学任务和行政管理,并且不具备对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律和特点的专业化知识,所以往往出现管理投入精力不足导致管理不到位或是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等方面监管不足等情况。另外,对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人员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固定的培训机制,对关于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学校有关科研投入也相对欠缺,由于资金投入和条件配备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也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新出现的各类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容易造成管理的笼统化和简单化,难以实现研究生管理精细化、系统化的目标。

(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

目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较快,基本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办公。绝大多数农林类高校也都相应的建设了研究生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或服务平台,但是该系统或平台的建设主要侧重于研究生学位培养工作的开展,往往对于日常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模块。然而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事务是非常琐碎和繁杂的,需要建立与研究生及时互通的联系平台和研究生数据信息提交系统,方便各种信息的通知和搜集。并且,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对研究生上课情况、科研情况等有及时的信息掌握,这些也应当添加在系统当中,方便全面掌握在读研究生的工作、学习情况。

(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心理教育严重欠缺

由于研究生管理多以导师制为主,尤其进入到科研团队参与项目之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和时间明显减少,造成很多研究生思想散漫化、自由化,政治敏感性降低,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安排关心程度不够。在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许多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停滞不前,难以形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的思想认识高度,也难以承担自我实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发展目标。其次,目前高校研究生由于面临科研、就业以及婚恋等问题,其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低于本科生,是高校心理教育的重点,高校要彻底改变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5]。所以,当前急需加强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另外,研究生群体中的学生干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点,学生干部在研究生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明显,在面向研究生群体进行普遍化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形成内外合力,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深入学生的日常工作生活,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活动的接受程度和自主性,有利于对于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方面的深入管理。

三新形势下农林类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在新形势下,研究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于研究生业务能力与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不但要进一步优化管理系统内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协调性和使用效率,还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以及管理人员等各组织部门之间的互动沟通联动功能的发挥。针对面农林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偏差,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院系及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自主权

当前自上而下的研究教育管理体系有利于整体资源的统筹和管理,但是容易忽视各院系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专业差距和科研管理差异,造成学校和院系间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步调不统一、管理过程重复等问题。为此,要逐步将研究生管理权限下移,加强院系和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自主权。特别是在研究生专业培养、学习方式等方面给予院系和导师更大的灵活调整的空间,建立更加宽松、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从招生、培养直到学位授予等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量化考核、过程评估、方案实施等都由院系和导师自主设计,在资源统筹调配、人员体系管理、考核评估控制等方面明确院系和导师的任务分工。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院系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过程建立量化评估制度。

(二)调整研究生分类教育管理机制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心下放到各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机制。目前对于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年限上,对于研究生在校期间整体教育管理工作的安排还基本实行无差别管理,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区分性。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要更突出社会实践和学科应用,加强研究生业务实习和工作能力的权重比例,而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则更多侧重在理论学习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上。由于在校时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于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机制和培养体系结构应当更加体现类别差异。

(三)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投入力度

目前农林类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财、物三个方面的资源短缺,造成对管理过程难以精细化和系统化,在教育管理重心下移至院系后,还需要建立辐射各院系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团队体系,所以未来还需要在高校整体教育投入中加重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投入的倾斜力度,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四)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服务网络在研究生学位培养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教育管理功能,对研究生日常学习、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进行网络化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实现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后,可以大大减少对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资源投入程度、优化资源配置、节省管理成本、防止管理过程重复投入等。

(五)提升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同样重要,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决定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对接程度,也在根本上决定了研究生培养教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所以不仅是在农林类高校中,在整体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都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水平,加大思想教育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形成研究生思想教育培养体系。

作者:王琛 何忠伟 刘芳 单位:北京农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磊,杜朝辉,刘明柱,高存功.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偏差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38-40.

[2]吉琳,左霞,王勇.浅谈研究生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环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0-73.

[3]刘科荣,唐竞瑜,邱瑞玲.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7):15-19.

[4]杜朝辉,刘明柱,高存功.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7(8):32-34.

[5]郝明君.多元合理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