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时间:2022-10-23 03:12:24

导语: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一、90大学生党员教育意义

(一)是顺应当今政治形势的需要。“90”后大学生党员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在思想领域很容易被西方社会的“自由”论、“人权”论等吸引,从而否定党的一些主导思想;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新媒体的逐渐兴起,“90”后大学生党员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有所拓宽。但是网络信息中一些负面思想,不断冲击着他们的主流价值观,给他们带来价值取向方面的困惑,由于一些“90”大学生党员政治鉴别力欠缺,从而产生一定的理想信念危机和政治信仰危机。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90”后大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科学文化知识,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磨练他们刻苦学习、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升他们服务群众、改革创新的能力,把他们培养为合格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二、“90”后大学生党员现状

(一)入党动机多元化。当今社会形式复杂多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而缺乏社会实践经历的“90”后大学生党员价值取向也会呈现多元化。有些学生入党前并没有经过准确的定位,而是随波逐流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些学生虽然入党前积极要求积极进步,但是一旦成为预备党员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入党就是为了毕业就业时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变卸去了党员的身份,不能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党员入党动机的多元化和功利化。

(二)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不够。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是共产党员必不可少的教育管理内容,而当前大学生党员普遍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误认为只有专业学习成绩好才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内组织生活也是流于形式。

(三)缺乏服务意识。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党员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从小生活环境的相对优越性,在党组织活动中,他们更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很少真正深入到同学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很好地发挥为群众服务的作用,服务意识淡薄。

三、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一)完善组织建设,为教育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共产党员发挥组织、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找准着力点,不断的创新理念,更好地为党员服务。要避免一些传统的组织建设观念,以创新的思维和举措探索党组织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要选准突破口,找准着力点,创新党员活动的载体,积极搭建党员参与活动和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

(二)创新理论学习,为教育管理提供武装工具。制定理论学习安排,创新理论学习方式,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主讲主问”、交流研讨等方式,引导广大大学生党员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定期向大学生党员提出指导性读书目录,通过开展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吸引大学生党员全心全意读书;尝试采取微信等现代化交流平台等方式灵活组织学生党员学习。

(三)开展主题教育,为教育管理铺平实践道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开展“五个一”实践创新活动,即开展一次谈心、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帮扶一位困难学生、阅读一本好书、谋划一个金点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引导广大大学生党员进行校外志愿服务活动,以红色“1+1”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深入大学生“村官”所在的京郊农村,与该村党支部结对,建立共建关系,开展一系列对口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号召学生党员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深入基层、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贡献。

(四)建立帮扶机制,为教育管理开辟创新途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宿舍讲堂”活动。为每个班级的宿舍配置数块黑板,由各班级成绩优秀的党员同学在宿舍内,精心备课、轮流开讲。以专业为单位,开展“传帮带”活动。以专业为单位,开展以大代小活动,从专业知识和职业生涯上给予低年级同学指导和启示。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党员服务中心活动。从本科大四年级保研的同学中,选拔若干名热心帮助同学的党员组建学生党员服务队伍,以创建优良学风建设、学习学业帮扶和课余文化活动为契机,开展助学帮扶和志愿服务相关活动。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探索建立党员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作者:杨恬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