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2-07-11 09:22:32
导语:高职教育管理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困难
1.1高职院校党员分布不均,表率作用较差
高职教育相比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在绝大多数教学安排中,第三年有大部分时间在校外实习。然而,培养一名学生党员,从大学一年级入校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发展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至少要经历近两年的时间,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基本出现在二年级下学期与三年级上学期,发展之后马上就会面临三年级的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分散在不同的校外实习岗位上,无法正常参与校内的党支部生活,校内党组织对在校外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受到实践和空间上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后续培养质量,同时在校内也形成了一年级无党员,二年级仅有较少党员,三年级有党员但不在校的实际情况。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底子相对薄弱,因此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普遍重视积极分子培养、党校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班等入党前教育,但学生党员发展之后便相对忽略了党员再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状况的出现。学生党员自身并没意识到发展之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也就不会懂得什么是“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加之三年级的学生党员大部分时间在校外实习,无法参与学校党组织活动;一些用人单位党组织机构不健全,加之实习学生的组织关系也未转入企业,单位党组织也疏于对学生的管理;刚步入企业的学生党员难以短时间内找到归属感,发挥党员表率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1.2学生党员政治修养欠缺,理论知识贫乏
学生党员的政治修养欠缺与理论知识贫乏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政治健康稳定,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在校时间短和就业压力大的影响,大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专业技能上,造成部分学生党员政治观念单薄,政治素养不高。从学生自身看,党的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理论学习枯燥草率,高职学院的学生很难沉下心来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党员在发展前,目标相对明确,一旦加入党组织,便缺少了明确的后续发展目标,思想上也就滋生了“停一停”“放一放”的消极意识。因此存在把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看做是一种形式,只会生记硬背,不愿深入思考的情况。
1.3学生党员教育方式被动,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要依靠集中学习、主题教育活动、个人思想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方法上基本沿用听讲座、做笔记、谈收获的传统手段。形式的单一、方法的陈旧、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党员对于此类教育管理心生倦怠,导致效果不佳,甚至滋生逆反心理。当前的主流大学生群体基本为90后,这是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一代,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也日趋多元。目前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网络来实现,虽然各高校也都陆续建立了党建网络阵地,但信息更新慢和教育内容单调的问题突出,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同时,活跃在大学校园中的各类社团组织里,政治理论研究类社团活动普遍缺乏新意,大部分活动也为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并不是社团成员自发组织的,因此在校园文化中所发出的声音也较弱,学生党员在相关社团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有限。
2“三联动三融合”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员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校特点,在充分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之上,自2012年起我校开始试点“三联动三融合”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专业党小组、关工委党员教师、学生社团组织三方立体联动;分别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专业技能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横向融合;实现学生党员树立典型榜样、提升专业技能、发展综合素质的目标。
2.1注重培训换届教育衔接,构建体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处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当前世界范围内关于价值标准与意识形态的斗争尖锐,大学生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容易出现波动。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认识又是一个漫长而又逐步升华的过程,因此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便是注重教育培训环节的无缝衔接,形成贯穿整个学生生涯的教育链条,从而构建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第一,坚持一条主线,确保学生党建教育培养不间断。将学生党建教育管理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新生入学入党启蒙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从思想到行动向党组织靠拢;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党小组管理介入,帮助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准备发展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对党组织从认知认同到信念行动的阶段;发展为预备党员阶段,要加强党性意识教育的力度,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党员转正阶段,实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第二,推进“三联动三融合”机制,增强教育培养实效。各二级学院书记指导,副书记为第一负责人,下设学生党支部专业党小组,形成一体两翼的体系保障框架。坚持完善“”、“党建创新项目”、“主题教育日”等常规教育载体,深入开展团课团日活动、特色社团活动、素质拓展运动等,确保教育培养实效性。在各党小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注重抓好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2构建三方立体联动体系,夯实基础
首先,学校各二级学院学生党支部结合各学院实际情况,分别设置两至三个党小组(一般依据专业群构建)。二级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监督、考核各党小组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同时负责制定本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与细则,各党小组组长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其次,结合学校关工委相关规定,各专业班级团支部聘请关工委党员教师指导各团支部开展日常的学生党建工作学习、讨论,同时负责将团支部日常学习活动情况反馈至各党小组,并对团支部工作开展情况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再次,各二级学院分团委组建红色社团,构建实践拓展教育体系,社团组织虽然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体,但该类社团一般由分团委书记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其开展活动。红色社团会经常开展拓展实践活动,通过给学生党员定目标、定任务、严考核的方式,全面提升素质,逐步达到以实践促学生党员形象建设的目标。这样权职分明、分工明确的立体架构,进一步挖掘了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资源,实现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入党积极分子科学培养的基础。
2.3实施三层横向融合机制,提升内涵
在“三联动三融合”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中,我们遵循高职教育特点,二级学院专业党小组工作开展方向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相融合;关工委党员教师指导团支部与专业技能提升相融合;学生社团组织与提升校园文化、构建学生党员形象相融合。第一,专业党小组开展工作过程中,注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目标,每年开设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课程由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国家政策解读、国内国际形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部分组成,同时对党小组内部的入党积极分子采取分党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方式培训。聘任优秀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每个团支部一名,用实际行动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进行榜样教育。第二,关工委党员教师指导班级团支部工作,指导老师在选拔之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为中共党员、二为本专业群内老教师。指导老师的职责不仅将党的先进思想带进团支部,更要在专业知识的提升方面给广大团员予以指导。第三、学生社团开展主题活动本身就是彰显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红色社团更是将活动走出校园,回馈社会,在弱势群体帮扶、志愿服务社区、文明公德倡导、环境保护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由分团委组织,学生党员牵头的活动不仅弘扬了青春正能量,更是将党的先进性代代传递,树立学生党员健康向上的新形象。
2.4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增强活力
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形式,创新教育载体,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强化党组织的感染力。第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团课活动。团课是我校对广大团员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充分利用好这一载体开展学生党建教育,使广大团员从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第二,积极拓展网络阵地。利用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群,微博、微信等形式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舆论方向;通过建立BBS论坛与学生党员线上交流、答疑解惑。第三,校内建立学习园地,校外建立实践基地。校内建立党员学习园地,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都有党员服务中心与党员学习园地;各学院都在校外建立有党员学习实践基地,学生党员定期带领入党积极分子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活动中锻炼实践。第四、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关工委党员教师牺牲休息时间每周利用晚自习进班级指导学生专业知识,这本身就是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也给广大学生群体树立了广大教师的正面形象;学生党员担任助理辅导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新生帮助与指导,无形之中也成为了广大新生学习的榜样。
3“三联动三融合”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保障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础是学生党员的个人成长,“三联动三融合”体系实施的基础也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来实现。
3.1领导重视是关键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特点,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应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要将树立理想信息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在这一背景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三联动三融合”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得以有序实施。各二级学院思想统一、互相协调,把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学生党建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阻力,同时增加了部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面对困难与阻力,校领导牵头积极组织交流研讨,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为该体系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使其成为原有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有效补充。
3.2组织健全是前提
要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拥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是前提。首先,各二级学院由党总支副书记组织,将分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关工委党员老教师,同时邀请部分思政部专职教师,好中选优,落实工作的执行者,形成学生党建工作人人参与的局面。其次,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一步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党建工作者们做专题讲座;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班;每年召开党建思政教育年会,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创造条件参加校外相关培训学习。第三,逐步提高党建工作者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稳定了队伍,增强了大家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成就感与荣誉感。第四,为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在物质上予以保障。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学生党员活动室,专门经费支持红色社团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等,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3.3建章立制是核心
一项工程是否得以顺利实施,拥有一系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核心。“三联动三融合”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在运行中不断完善与改进相关制度,进一步补充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榜样作用,相关教师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工作与校园文化交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制度;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工作职责,落实联系人责任制;社团指导老师工作量认定办法;鼓励专任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学课时量,利用第二课堂与晚自习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开设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学分认定细则等等。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彰显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政治作用,发挥了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保证了各党支部党建工作者团队的战斗凝聚力。
3.4监督评估是基础
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是评价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是关系该项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一是强化监督意识,除了常规的党内考核监督,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群体和同行之间的自我监督作用,党内考核监督的指标更倾向于目标考核,而自我监督更侧重于过程考核。将两方面有机的结合,为学生党员评优评先,党员综合素质测评,也为激励学生党建工作者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与业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建立评估体系,通过系统的评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给学生党员群体形成适度的压力,可以观察学生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提升情况,自觉形成以典型树立、风采展示、技能提升等来发挥学生党员示范作用的目标。评估体系要做到客观全面,从学生自提出入党申请至转为正式党员这一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提出具体量化指标,改变了以往仅仅通过开小会、写小结的单一形式。评估细则要做到合理定量,评估细则制定建立在我校大学生文明修身考核细则的基础之上,提高了要求,明确了目标。评估过程要做到公正透明,评估过程要求上交佐证材料,组织认定,公示,党员民主生活会讨论等一系列手段,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与公正。
作者:吴文辉 周厚思 邓鹏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大禹治水———压抑是“反叛之母”,疏导是出路
奔流不息的河水就像学生的激情活力,20岁的他们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有着可以肆意挥霍的青春。尤其是高职学生,他们大部分在高中时期成绩就不是很好,“及格万岁”的想法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课堂上的学习并不会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躁动不安的他们总想做点别的事情来释放自己的精力,于是各种状况频出,让老师应接不暇。如果老师仅仅使用纪律或规矩来约束他们,就会像鲧治水一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闹的更凶。因为围、堵只会积存更大的力量冲垮堤坝,限制、压抑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强加的秩序只能是无序,而伟大的无序就是最好的秩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像舜一样采用疏导的办法来释放学生旺盛的精力,但是疏导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在工作中摸索其中的经验和技巧。
二、泰玛特和马杜克———转化: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掌管古代事务、创造性以及混沌的虚空或阴间的巴比伦女神泰玛特喜欢在她的领域中使“任何事物都妨碍着其他事物”。当她无形的生育力所产生的后代开始赋予宇宙以秩序和结构时,她很生气。她用“无形的妖怪”来发泄她的愤怒。妖怪杀死了所有初生的神,她的后代中只有“最能干和最聪明的”马杜克留了下来。在一次大战中,他试图毁灭她。他做到了这一点,当她张嘴向他咆哮时,他刮进“一股邪风使她无法闭嘴”,他又射出一箭“撕裂了她的腹”,而且“切断了她的肋,劈开了她的心”。然而她被杀了,但没有被挫败———她的生成能量其实是很丰富的,这就需要发现一种途径以创造性的方式重新治理那些能量。于是,她的眼睛被摘除之后流出的血“淌成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她的胸变成了山脉,她的腹变成了夜空。最后,他将她的髓集中到骨头里面造出了“人”。在这个故事里马杜克就是老师,而泰玛特就是学生。马杜克所拥有的把事物向更新、更高水平转化的能力可能是每一位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都期待能拥有的,虽然学生不可能像泰玛特那样拥有无穷的生成力和创造性。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最有爆发力、最有创造力也最渴求新知的时候,老师就像马杜克一样需要发现一种途径以创造性的方式治理这些能量,只要能够有效引导,即使是高职学生,他们所发挥出的创造力也会令我们吃惊。那做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引导呢?就是要因势利导,因人制宜,尊重学生个体,重视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真诚的去结交他们,认识他们,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三、皮格马利翁与雕像———期待和信任会创造奇迹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关于期待与信任的故事。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基于对每个学生的了解会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像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对学生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信任的力量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向被期待者传达一个信息:你一定会做到。这一现象也早在1968年通过罗森塔尔等人的试验得到验证,也就是教育学上有名的教师期待效应(有时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12级动装专业有一名学生,在上个学期刚开始时,学分绩点只有2.3,还有两门挂科,偶然的机会他跟老师有次谈话,讲到自己当时的学习情况,他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还可以,但是对自己的学习很自卑,他羡慕学分绩点高的同学,羡慕通过英语四级的同学,他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永远不可能取得象别人那样的成绩。听完他的倾诉之后,老师只跟他说了一句话,“我相信只要能考上大学的同学,你们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别人能做到的你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的比他更好。”就是这句简单的话,在第二个学期评奖学金时,他的学分绩点已经到了3.2,综合素质排名全班第一,而且最近还发展成为一名学生党员。
给学生一份信任,她会还你十份精彩。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说在高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在其它方面会有过人之处。由于高中时期分数决定一切,这部分学生一直以来可能并不受到老师或家长和同学的认可,相比较于其它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一旦老师给予他们这种期待和信任,他们可能会创造出更大的成绩。这三个故事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共通之处就在于,相信并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几年,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高职院校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期。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必须以人为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教育方法。
作者:林秀玲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机制论析
一、遵循思想教育规律理解“三项机制”
1.正确理解教书和育人的关系。高职系统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也就是要始终做好育人工作,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常态行为。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并进一步指出,一些高职“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些要求可谓一语中的,直面实践中全员育人方面缺少顶层设计,缺少共识和一些人存在认识误区的实际情况,一些人甚至片面认为“学生是辅导员的学生,涉及学生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事情”,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课堂组织环节,专业教学中不关心学生思想教育,高职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全员尤其专业教师认识到全员育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到校学习选择的是某一专业,专业的“遗传因子”将被学生终生携带。
2.正确理解施教者主导性与受教者主动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在高职育人系统中作为施教者的每一个行为主体包括高职学生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在施教者的主导性与教育对象的主动性之间处于矛盾运动的统一,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导者是教师,教育对象主体是学生,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好教师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好学生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双向互动才会取得应有效果,教育行为只有得到教育对象的配合,至少不被反向逆反能量抵触才会取得应有效果,否则思想教育功能是无法全面实现的。
3.正确理解工作主体自身人格状态的关系。这里所说的“自身人格状态的关系”主要指主体自身在知、情、意等主观状态上的矛盾关系,高职辅导员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体应注意到并自觉处理好把教育管理工作由工具化向人本化思维方式的转型,做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理性的高度与人性的温度的统一,进而防止和纠正工作过程中的偏颇。强调以人为本,做到理性有高度增强说服力,感性有温度增强感染力,从而震撼和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推动教育对象的转化,这也是教育管理者应遵循的基本的思想教育规律。
二、研究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工作机制”
1.研究建立专业系与学生工系统联动机制。比如建立专业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度,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以开展“个性化发展目标”教育活动,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为基础,为低年级配备专业教师为班主任,高年级配备专业教师为其专业导师,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注意加强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的沟通,实施教风学风联动和有效沟通。比如在推进学生就业工作中,建立实施就业责任制度,按照“全员参与就业”工作要求,以落实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和全体教职工就业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为个体学生就业促进直接责任人为基础,建立各专业系与学生办公室促就业联动机制,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市场开发、就业路径指导和就业单位推荐工作。
2.研究建立开发多种资源参与育人机制。除了开发社会力量开设奖助学金等一般做法,再如试行兼职荣誉辅导员制度,动员校内机关干部、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校外知名企业家、模范人物甚至政府官员参与育人,聘为荣誉辅导员,聘任校外女兼职辅导员,加强对女生心理、生理、情绪、情感方面的专业辅导等,重视利用校内、校外两类资源参与育人工作。
3.研究建立思想教育可持续深化机制。根据入校学生实际情况,将日常教育划分为“入学适应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与社会关爱教育”“国家安全与民主法制教育”“创新创业与就业观念技能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等若干教育逻辑板块,实现思想教育内容在高、中、低年级全过程分重点展开,分阶段深化,从而将思想教育工作系统、可持续地引向深入。
4.研究建立全方位育人保障机制。高职要逐步完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引导和形成全校育人氛围,建设好学生服务平台、完善好实践平台、设计好创新创业平台,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全方位投入育人工作。建立奖惩制度,对全员育人工作进行考核,每年从教职工中以及各类参与育人工作主体中评选育人工作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宣传,或根据教职工在推进全员育人中劳动付出情况尤其工作效果情况,进行工作量核算给与经济补偿,对不负责任的给予批评惩罚。
三、研究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主体自我发展机制”
1.强化唱响主旋律,突出价值信念引领作用。以“价值观讨论活动”为主要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校训校风、入校誓词、法纪观念作为重点内容通过班团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教育,作为班团组织的群体共识和价值观念,针对困难生开展自立自强教育、后进生开展自信自勉教育、女生开展自尊自爱教育,使每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体都知道所在群体的价值信念追求。
2.强化学生党建工作,突出骨干群体引领作用。以“学生党建”为主要载体,深入探索学生党建促进中心工作的实现形式,培养骨干,夯实党支部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一是以党支部为核心构建全覆盖联系机制、困难帮扶机制和学情快速反馈机制;二是加强学生群团和社团组织建设;三是建立学生代表制度,试行重大事务民主管理。
3.强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设计,突出职业目标引领作用。以“学风建设”为主要载体,关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加大学习指导力度,坚定专业方向。一是根据学生选择深造、考公务员或直接就业基本想法,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对不同群体和个体实行差别化管理,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抓手有着力点;二是建立毕业生政治思想和现实表现答辩制度;三是建立学生各类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制度,发挥示范作用。
四、研究构建“真心研究、真诚投入、真情关爱的人格状态提升机制”
以辅导员为代表的高职学生工作主体队伍是推进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力量,作为大学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在高职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始终冲在第一线,不仅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最为密切的教育主体,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也产生着最直接影响,而这些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则是推进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上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二元对立的关系模式中。这对于那些追求个性的“新生代”大学生来说已经明显不适应;在高职,辅导员老师对学生不仅承担教育的责任,也有管理的职责,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管理者位置上,典型的教师权威主义使师生关系很容易对立起来。失去平等,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体人格的认可;失去平等,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会随之而来,在思想道德教育道路上,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自然会打折扣。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职学生工作主体要自觉通过学习和修养改进自身人格状态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要不断改进思想作风,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应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和爱的情感去对待学生,最终求得工作思想、工作过程、工作心态和职业情感在工作效果上的统一,做到具有专业化水平与高度人格魅力的统一。高职要建立学生工作主体主动学习、开展研究的促进机制,帮助他们始终能够占据理性制高点,增强说服能力;要建立学生工作主体珍视职业、真诚投入的激励机制,帮助他们始终能够保持良好作风,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要建立学生工作主体尊重学生、真情关爱的动力机制,帮助他们始终能够占据主动性,增强工作的感召力。
作者:王继明 鲁艺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第四篇:网络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措施
一、网络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
教育硬件设备建设不够全面。做好高职教育关键就是健全教育硬件设备,而齐全的硬件设施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始的基础。尽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都建立相应的计算机室。但是计算机的使用需要网络的维持,做好高职院校网络管理工作,提升网络速度也是网络背景下做好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而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网络速度和教学设备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网络背景下教师教育能力有待提升。如果说教学硬件设备是影响高职院校关键,那教师就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关键。网络背景下做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不但需要良好政策的制度和教学设备的辅导外,更需要优秀的高职教师,高职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更是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现在我国高职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高职教育信息化理解还不够深刻。网络背景下,教师们将传统的粉笔、板书换成了电脑和PPT,尽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掌握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处理文档或制作教学课件的方法,但却没有真正的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更没有凭借先进的设备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网络背景下教育资源不够全面。网络背景下高职教育除了优化教育设备,还要做好高职教育资源整合也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网站上都建立了数字化的校平台,建立教育资源管理中心,实现了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教育资源还是十分有限的,覆盖的专业还不够全面,还出现了课程建设较早但是课程的内容更新严重不足,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高职教育工作的开展。此外还出现了就是高职院校部分课程资源平台中没有建立师生沟通的部分,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教师教育中提出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地的反馈,也是影响教育资源不全面的关键。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不到位。网络背景下,做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就是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对高职教师能力进行培训,这样就造成很多高职教师能力很难满足信息时代下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另外就是网络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也都有针对的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的活动,但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活动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弱,不能起到很高的激励效果,也影响了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二、网络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开展的有效措施
健全高职院校硬件设备。网络背景下想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促进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就是做好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工作,为广大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首先需要高职院校都建立网络教学技术和服务中心,做好教育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和网口等基础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做好高职院校硬件设备的投资工作,丰富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其次就是要做好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工作。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全方位的掌握资源下载、PPT制作和资源共享的能力,并严格的按照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要求,建立一个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资源的库。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资源查找提供方便。完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网络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的完成至关重要,完善教育制度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尤其很多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还不是很了解,想要做好高职教育就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也只有教师得到专家的指点,才能够更有条理的开展教学工作。但高校除了让指导机构进行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导外,还需要做好教师培训和指导的交流反馈工作,为教师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背景下,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术和水平才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关键,。而为了确保高职教师教育过程的顺利,帮助高职教师解决教育教学改革的出现的问题。
网络信息时代下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全面了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掌握的程度,集合专业和教师自身的实际状况,定期给高职教师展开培训,让教师基本的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学习课件制作和投影仪的使用。这样才帮助教师有效的解决教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提升高职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想要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做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而教育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再加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进。想要完善高职信息化工作不仅需要院校做好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还需要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规范高职院校硬件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做好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国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刘敬 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思考
1.现状分析
1.1管理体制的问题
一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一方面,条块分割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既有地方的,又有企业或合办合管,其主管部门多而杂,有的属有地方教育部门主管的,也有的属行业部门主管的,管理体系与机构多样化,管理多头,职责分散,难以协调与管理。另一方面,形式及途径多样化问题。目前高职教育学校大多以独立的高职院校为主,而本科高校下设置的二级学院及其他形式为辅。主要由中专、职业高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改制组建而成。行政管理占主体地位,而行政人员对学术重视了解不够,造成发放的经费混乱,而造成科研项目经费所占比例缩小。二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一方面,人事制度有缺陷。人才配置、人事制度等缺乏科学性,机构设置臃肿,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人员与教师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动态化的激励、评价、监督机制。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另一方面,管理存在缺陷。条件较差,实训设施设备、教师技术、规章制度等有待加强,导致管理混乱。
1.2运行机制的问题
一是办学特色问题。高职院校缺乏市场化前瞻性眼光,有的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办学模式,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够,所培养的人才需求量不大。二是与企业、行业合作运作机制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和合作联动缺乏政策支撑,加上缺乏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导致双方合作联动机制运行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建设比较薄弱。三是运行机制问题。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软件、硬件资源环境仍然处于劣势,加上待遇不高,难以留住优秀教师人才。
2.对策与建议
2.1强化宏观协调,减少行政干预
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推进,过去以行政干预为主的管理体制机制已很难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设置高职院校管理机构,化繁为简,最大可能地减少行政干预。要以培养实用性、职业性人才为主要方向,对学科与课程继续努力科学重置,明确行政与教学职能。要正确妥善处理好政府、职院、企业、培训机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从高职教育提供者变为购买着,从具体办学转变到政策引领和统筹协调方面来,从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监督与调节上来。通过明确政府职责,有利于理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关系,这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前提和重点。
2.2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地方政府在减少对高职院校管理的直接干预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履行教育管理主体责任,要加大辖区内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力度。作为地方政府,要把辖区内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专项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并根据发展需要,逐年提高经费标准。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要充分盘活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2.3强化内部管理,打造办学品牌
一是改革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与自身实际相符合,构建有利于职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教研和水平,从而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性人才提供坚强的保障。二是改革学术管理。科学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明确学术权与行政权的分工、协作、制衡机制,在做好行政管理的同时,要实现学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确保学术权的相对独立性,提高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突出特色品牌。高职院校要坚持特色办学、品牌立校,将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增强独有专业的独特性,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下功夫。实施名院名师名生品牌工程,扩大院校品牌,提升影响力,增强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的改革是贯彻国家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切实加强政府职能定位,强化宏观协调,减少行政干预,加大支持力度,改革内部管理,突出提升,打造品牌,才能助推我国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熊景强 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一、高职教育的管理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仲耀黎认为,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要通过潜移默化而非照本宣科的方式教育学生,否则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通过设置各类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素养。另外,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首先应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发掘自身优点。其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增开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多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避免产生不良后果。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也可以增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施展动手能力。在专业设置中,仲耀黎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属于技术型专业,有别于普通高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面向不同职业来设置专业,侧重于依托市场需求。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适当预测人才需要,开设新的专业,必要时可以同企业共同设计谋划。大家对校本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仲耀黎认为校本管理有以下几点:学校的决策权从上级行政部门下移到学校本身,学校成为主要决策者。但要注意的是,决定和决策要尽可能的在最基层做出,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决策。学校掌握自主权,就能更主动地解决学校的各类问题。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校本文化,从而促进相应的学校管理,丰富学校整体文化。再就是实行校本课程,以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出发点,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自行开发和设计个性化课程,办有自己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学生生源方面都远不及普通高校,这是传统观念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局面。由于观念偏差和社会偏见,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不积极,导致高职院校的培养和教学效益不明显。第二,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内容应当包括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当社会意识到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后,高职院校又将人才培养目标改为既会专业技能,又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有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注重了知识和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反而不能符合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还容易受高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即使有不错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也难以在机器生产线上有大的建树。第三,高职院校相较而言资金缺乏,办学条件落后,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让高职院校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质量随之下滑。再者,少数高职院校没有有效利用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实现创收,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给出了如下解决办法。第一,高职院校要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侧重于解决学生自身素质与社会对人才需求间的巨大矛盾。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是强调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希望能够在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实现共同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应该建立在抹杀学生个性的错误基础之上,而是应该发掘其个性,尊重其个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第二,提高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我国社会总将学历当作一个人的标签,认为学历高就一定是人才。重视学历自然是应该的,但是过分将人的价值定格在学历上难免显得不太公平。有很多学历不高的人也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他们自然不能被排除在人才这个概念之外。偏颇的认知导致社会及家长对高职院校存在贬低意识,致使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填报高职院校,也不愿从事此类技术工作。因此,仲耀黎强调要纠正人们的这种错误观念,毕竟高职人才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绝非可有可无。第三,要增强高职人才对自己的信心,他们必须坚信自己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支柱之一,只要不懈努力,他们都将成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素质人才。
三、评价与思考
近几年来,身为高等教育一份子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经开始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而且高职院校又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为社会输送着高级技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仍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市场形势的要求。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发表演讲,透露我国将以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来加快人才资源的结构调整。因此可以说,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做法是毋庸置疑的。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一书就是依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本书涵盖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基本能够满足从事和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意见的综合反馈,笔者认为,至少还存在以下几点有待于我们继续思考并最终解决的问题:
(1)互联网冲击着高职教育管理。虽然书中大多提到的是资金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外界对高职的偏见以及培养方向错误等问题,但如今网络普及,高职学生的学习比其他高校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而高职在校生大多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难免抵挡不住错误思想的影响,被错误思想误导,被不法分子利用。所以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在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下,网络诱惑日益增大,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够抵挡住互联网带给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
(2)管理能力难以跟上高职院校的发展。如今,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都在迅速增长,而且由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通过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就导致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参差不齐。而且处于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致。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当每个人都呈现多元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一套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去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素质的人的需求。
(3)学生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虽然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认它仍处于高等教育中的最末端,认同度不高。教师们在对高职学生思想及心理上的培养上不具有专业性,难以对每个学生都作出指导。再者,当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属于80后,他们本身就是思潮涌动的一代,少数人缺乏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没有管理工作的经验,因而难以引导学生真正走向积极的一面。这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学生管理人员都不成熟的情况之下,如何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被引导到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去?总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一书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具有着前瞻性的思考,足以令读者受益匪浅。在当前的态势下,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又会再向前迈进一大步,从而给予研究、学习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人员以更有利的参考。希望未来的研究者继续不懈钻研,为高职教育发展贡献力量,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创造价值。
作者:杨丽 单位: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体系建构
一、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化
对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的系统研究,不但丰富了高职教育界的理论研究,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和培养过程系统化。高职院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建设发展新阶段,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模式仍然存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新范式转变,是目前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着眼于高职院校本身,实现从内部发展向内外部协同发展的转变,重点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的纵深转变,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向注重多功能服务平台建设转变,学生就业向学生就业创业并举战略转变。通过对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研究,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化,同时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定量配置等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合理化
对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合理化。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的生产始点是“教育培训”,终端是“用人单位”。市场及社会需求对高职人才的不断变化,通过教育供应链对这些变化更加敏感、迅速。在培养的时候,要先充分了解市场现状,以及时应对市场反应,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和修正对策,教育供应链能做出科学调适与修正。特别是教育对处于供应链中下游的用人单位,要教育其根据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的计划。并规范好实训和实习,这样就优化了专业和课程设置,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更畅通。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有效化
对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有效化。高职教育供应链的重要销售环节点就是在就业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衔接“教育培养”及“社会需求”两者间的纽带。学生在高职供应链管理中,对口地把自己销售出去,不仅能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同时社会又把需求反映到学校,这一双重功能既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让办学理念的思维不断更新,进一步改善教育培养环节。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就是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就更要紧密结合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业学校的一个强大目标来实行,做好以供应链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使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更有序、有效。
二、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的体系构建
(一)从环境因素来剖析
环境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有产业布局因素、家庭及个人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因素、国家政策因素等。从产业布局因素来看,不管哪一个国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会优化升级,从而带动了产业布局的不断改变。每个产业部门进行的分化组合,必然会让劳动力需求结构及供给结构发生更多的变化,重新配置行业之间的劳动力,从而改变了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接纳的程度。高职教育用增长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从而来提升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同时,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进行调整,这样就推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做的贡献。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很多都受家庭因素影响,包括学生的就业意识。学生的个人因素,无论是在对选择高校类型,还是专业种类乃至就业方向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社会需求因素也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社会企业单位对学生的专业会进行考核评价,也会对专业所在行业的薪酬进行测评,此社会因素将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和选择就业。受国家招生政策影响,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有一定的被动性,因而也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所以,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潮流的趋势所在。因此,高等教育在建校伊始,就要对影响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因素做充分调查,在人才培训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二)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结构设计
供应链的结构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即供应商、采购商、制造商、分销商,最后到用户,这是简化的形式。目前,也有相当多的高校采取这种思想及方法,来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供应链。因而,高校的供应链结构也表现在: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到高校招生,高校培养到劳动力市场,最终是社会需求。将供应源—培养源—需求源统一归入管理体系,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一个由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的、信息高度集中以及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网链结构,是供应链管理的构建方向及目标。
(三)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关联
供应链各节点之间有着盘根错节关系,既独立存在,又相辅相成。从管理上看,高等教育供应链的节点可分为供应节点—采购节点—加工节点—分销节点—用户节点。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首为供应节点,高校的招生,包括学生选择院校为采购节点,学校对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上面的教育培养为加工节点,这一加工节点相对其他节点就较为复杂,它所存在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这三层结构,不同层次的人才满足于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未来对产业优化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都需要提升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调整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技术构成。因而,整条供应链计划及控制的核心自然是加工这一节点。受高职院校目前的资源看,高校的科研和教育能力,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以及项目等内部现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采购节点与加工节点。劳动力市场,也就是人才服务机构是供应链的分销节点,这一节点受供应、采购、加工这三个节点的影响。最后一个用户节点就是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既是供应链的最终用户,也对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因素有着影响。社会需求包括三个需求,即国家需求、企业需求及个人需求。国家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目标;实现盈利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个人需求指的是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在就业市场上占据更多的优势。这五个节点相互影响,又紧密相连,相互协作,从而达到双赢。
作者:陈江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1高职教育管理学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是独立于教学方法之外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教学目标关系着管理学课程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实现这些目标,有的目标实现需要配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和导致教学方法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中知识性内容和趣味性内容的整合不充分。管理学课程面对的知识枯燥的教材,这一点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但正是这种现状和特点才使得教师必须动用更灵活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样式呈现出来、。这需要教师将理论性知识转化为更符合学生口味的,趣味性更强的知识内容。同时对于转化的形式也给予必要的创新。但是,当前由于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知识单纯的满堂灌模式,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反映没有很好的被调动起来。这样不但没有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创新对管理学课程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而且影响的力度也逐渐无法适应学生具体情况。
(3)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教学方法源于教育学理论,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经过反复验证之后提出的理论成果。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这些教学方法并不陌生,无论是教育经历中还是职后培训中都接触了大量的教育方法。也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这些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到实践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转化为统一的教学实践内容。而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还不断影响和提升整个教学方法的关键和基础。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脱节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深入研究。在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理论产生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创新的第一步,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实就包含了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一些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一旦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了依据,并且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状况而言,教学目标不明确也确实对教学方法创新和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些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起到了非常不利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社会对职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教学目标往往就是岗位任职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多样化的尝试,因为一些基本的理论本身枯燥,必须借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具体负责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本身即是一种创新,例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有效,不仅如此,管理学知识架构是呈现差异化状态的,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管理学实践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更为有效的身份和成果对其进行全面剖析。这样不仅能有利于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实践方法的创新。
3结语
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的专业,以管理学课程为主,为社会培养职业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影响整个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也直接关乎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管理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作者:宋菲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
- 下一篇:学前教育保育员岗位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