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装备情况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13 02:43:43
导语:中小学教育装备情况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汉语言教育改革的思考2013年,淮安市9个县(区)全部通过江苏省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各学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2014年,淮安市政府又将改善100所中小学教育装备条件列为“民生十件实事”之一,中小学教育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准确了解淮安市中小学教育装备水平和管理、使用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促进“淮安教育”快速、科学、创新发展,2014年11月我们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调研。调研采用查阅资料、实地查看、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跑遍了9所市直属中小学的13个校区,9个县(区)教育局和36所样本学校,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各29次,回收了有效问卷792份(教师312份、学生480份)。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并就提升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水平提出几点建议。
一、淮安市教育装备现状
1.建设和配备
中小学各学段的生均图书和初中电子阅览室座位/学生数均在省装备一类和二类标准之间;小学、高中的电子阅览室座位/学生数分别低于、等于省二类标准(详见表4、表5)。小学、初中、高中校均馆舍面积分别为350,390,1000平方米,小学均值与省一类标准相当,初中略低于二类,高中介于一、二类之间。(4)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数量基本达省二类标准。在职人员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的占91%。专职实验员队伍增加较快,兼职有所减少;小学和初中专职图书管理人员有所增加,兼职减少;高中的专、兼职情况相反(详见表6)。
2.管理和应用
(1)队伍建设取得突破。各中小学都明确由1名校级领导分管教育装备工作,约30%的学校设立了教育装备处,其他学校由教务处、总务处代管,各功能室都配备了专职或者兼职管理人员,基本实现了“层层有人抓,室室有人管”。在中小学中,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教育装备培训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了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中,全员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基本建立了长效培训机制。每三年左右,实验教师、实验员、图书管理人员就能接受至少1次市级培训。部分人员还参加了全国、全省相关培训。(3)规章制度较完备。各中小学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功能室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度,且做到制度“上墙”。学校每年都有教育装备工作计划和总结,各功能室档案分类装订成册,仪器设备账册齐全,账目规范;能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留有检查和维修记录。(4)教育装备采购逐步规范。各县(区)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财政经费用于添置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尤其是对省市创建项目,经费基本能保证建设需要。各学校在争取经费上“各显神通”,效果初现。七成教育装备由政府集中采购,三成由学校自主购置。在抓教育装备达标创建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进行个性化地装备。目前,个性化教育装备在淮安市已经形成了特色。(5)教育装备竞赛活动成效明显。每年至少组织1次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师生自制玩教具评选和中小学图书馆实务操作竞赛,每项竞赛前各县(区)都组织预选赛,以提高参加竞赛的效果。近三年,淮安市获国家级、省级各类装备比赛一等奖共计七十多人次,二等奖一百多人次。(6)实验教学研究走上正轨。在首期省级课题实施过程中,全市20个立项课题和1个重点课题全部结题,获得成果近百项,第二期省级课题和首期市级课题正按计划进行。每年组织1次教育装备与实验教学论文评选,总结升华工作经验,探索工作新路。近三年,在全国教育装备类杂志上发表或获国家级一等奖论文共计39篇,获得省二等奖以上的论文和教学设计120多篇。(7)教育装备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学校能按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装备开好理科、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特别是对艺体类、多媒体类教育装备利用率非常高。图书借阅率达省二类标准,小学、初中、高中年生均借书分别为13,18,22册(次)。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教育装备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各级财政近几年对教育装备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但与教育现代化标准相比,差距仍旧明显。教育装备投入基本来自各类创建项目,正常、持久的教育装备投入机制还没有建成,各县(区)投入也不均衡,个别学校不能及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药品和图书。个别县教育局发文规定学校每年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育装备维护和易耗品、药品的添置,但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2.教育装备用房、运动场馆不足
约1/3的中小学缺少功能室用房,部分学校功能室用房破旧且面积较小。对照江苏省装备一类标准,全市中小学功能室缺少近1000间,图书室面积差约10万平方米。约70%的中小学图书室面积未达二类标准,有的学校至今没有学生阅览室。农村学校运动场馆普遍不足,多数只有室外篮球场。
3.仪器设备配置不够科学
部分中小学的仪器设备配置缺少系统性、科学性,学科之间不平衡。例如,信息技术的投入远大于理科仪器设备的投入,体育设施的投入远多于艺术器材的投入。有的仪器设备采购事前缺少必要的论证,购置后才发现不实用、用不着或质量不过关。
4.教育装备管理水平还有欠缺
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尤其是在体艺器材、实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以及优化配置等方面。行政管理、经验管理依然较为严重,影响了教育装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个别学校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仪器设备没能及时维护,完好率下降,影响使用。
5.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实验室、图书室专职管理人员数量与江苏省教育装备一类标准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兼职人员占比仍然较大,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流动性强、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较为严重。虽然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学校建立教育装备管理机构,但由于缺少人事部门的支持而没有执行到位。
6.教育装备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重配轻用”的现象在部分中小学仍然存在,在个别学校比较突出。理科实验的开出率、图书借阅率仍未达标。黑板实验、多媒体实验的占比在个别学校还比较高,甚至代替了在实验室的动手实验,致使部分仪器设备变成了学校应付检查的道具,变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县(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个别学校对教育装备工作重视不够,淡化机构建设,不愿意增加经费投入;二是许多学校因编制紧张,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补充;三是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没有得到承认,待遇没得到落实,例如市、县(区)教育局教育装备管理部门人员至今不能评职称;四是目前的考试模式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要求太少;五是政府采购中心不了解教育装备,十年前建立的评委专家库至今没有更新,采购后续监管也未能跟上。
三、建议和对策
1.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对教育装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装备是教育教学的三大基石之一,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也是衡量学校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应通过当面汇报、会议要求、媒体宣传、专家讲座、外出学习等方式,争取各级政府领导关心和支持教育装备工作,让教育主管部门把教育装备工作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目标考核中,实现科学规划,按需投入,强化管理,高效应用。
2.科学规划建立教育装备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连续持久的投入机制是做好教育装备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将中小学功能室用房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套纳入各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教育装备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学校教育装备投入,并重点支持经费缺口大、财力相对薄弱的县(区)和学校。既要保证阶段性的教育装备项目投入,为各类创建活动提供经费支撑,又要保证仪器设备日常维护、易耗品添置等经费,为开齐、开足、开好各类实验课提供物质支持。
3.规范采购确保进入校园产品的质量
教育装备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质量和安全永远是采购工作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联合设立符合教育特点的教育装备采购专家库,并不断更新,充实力量。教育装备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教育装备采购的监管和论证,优化配置结构,指导学校把好验收关,确保学校采购的产品质量可靠、无安全隐患;加强招标采购的后续管理,及时了解采购方和供货方的履约情况,建立健全教学仪器设备供应商信息库,记录企业诚信度,为以后的采购提供资料。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装备管理水平
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应主动与教育局人事管理部门协商,根据《淮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装备管理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出台教育装备机构的设立细则,争取所有中小学均能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立教育装备管理机构(装备处),或与教务处合署办公,配备必要人员。各中小学要按照省级标准,配齐配足实验室、图书室管理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加强人员培训,落实好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等待遇;强化岗位职责,加强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提升管理水平。
5.扎实抓好实验教学促进教育装备的高效使用
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加大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力度,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开展优秀实验课评选、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以及师生自制教学具评比等活动,组织实验教学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活动,借此提升实验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实验课开齐、开足、开好,促进教育装备高效使用。
作者:陈东勤 周丽 袁桂英
- 上一篇:形体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 下一篇:地铁运营公司安全文化成熟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