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9-29 03:46:38
导语: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深入扎实的教育管理。
首先,确保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武汉大学在“军队读研干部”入学之前,就严格把好资格审查关,确保参考人员的基本素质;在入学之初,结合考生意愿调整相关专业,以实现人才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入学之后,开展“教、管、导、育、评”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对“军队读研干部”素质的培养。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在入学后的第二个学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从而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跟上教学节奏。其次,开展特色教育,关注“军队读研干部”的身心健康。比如,学校在“强军计划”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上,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基础课程必到,选修课程则根据部队的工作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在以往的“军队读研干部”座谈会上,有学生因为角色转换的原因而表现出部分心理冲突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学校为该群体多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团体培训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他们调整动机、缓解压力、重新认知社会角色,这一系列的举措在读研干部中得到了普遍认可,收到了良好反馈。
2.积极创新的组织管理。
学校特别注重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军队读研干部”培养工作设计了新的抓手、提供了新的平台。第一,统筹安排“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工作。一方面,学校在校内协调教学、后勤、组织等相关各部门的工作,共同完成培养任务;另一方面,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共同做好“强军计划”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此外,学校研究生工作部门把“强军计划”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尤其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服务、学生能力培养等关键环节上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并与军队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注重提升“强军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尽可能多地为军队培养需要的技术人才。第二,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强军计划”研究生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任务来源、培养目标上,还表现在学生的年龄、毕业时间和专业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学校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分类教育和管理,根据其特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计划、措施,以更好地完成培养任务,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当前影响“军队读研干部”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当前,“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军队读研干部”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军队读研干部”培养质量的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素质存在下滑趋势。
“军队读研干部”党员比例高,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品德优良,是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入学后离开了严格管理的军营和统一规范的部队生活,不少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松懈的现象。一是“军队读研干部”特别是“强军计划”研究生年龄偏大,学习生活与普通生有差别,在参加学生党支部活动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二是“军队读研干部”入校后,互联网已实现对“军队读研干部”的“全面覆盖”“全面融入”,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不断侵蚀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三是“军队读研干部”和普通生住在一起,作息规律不一致,长期以来,相互影响,导致“军队读研干部”自我约束能力下降。此外,部分普通生对时事政治批判过多,对某些热点焦点问题言辞激烈,都在不断侵蚀着“军队读研干部”的“思想阵地”。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军队读研干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该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具体而言:一是“强军计划”研究生多年没有摸过课本,但没有适应课程的“缓冲期”,一入学即面对很多新课程,完全跟不上进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二是“军队读研干部”对一些自认为用处不大的课程如英语,学习热情不高;三是“军队读研干部”想选修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几乎没有设置,诸如心理学、组织管理、历史、外交、小语种等。
3.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强军计划”研究生在就读的学校和攻读的专业方面没有选择权,跨专业报考的比例大,入学后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后,其科研创新能力明显不如普通生,由此导致部分导师在分配科研任务时在观念上有失偏颇,认为“军队读研干部”来校就是“镀金”的,或者是“为了拿到学位”的。结果是,“军队读研干部”参与导师的课题少,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不多,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4.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国防研究生是指本科国防生毕业当年保送或者考取研究生,保留2年学籍后继续到相应学校攻读研究生,生源质量较好。但是,“强军计划”研究生是从参加工作至少四年的部队现役专业技术干部中招收的,有的同学甚至是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强军计划”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老化的现象。
5.后勤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住宿比较分散。全校125名“军队读研干部”中,95名分散居住于信息学部、工学部、国际软件学院以及校外三环、宏博公寓等17栋宿舍楼内,其余30名学生在外租住或者住在定向、委培单位。“军队读研干部”住宿过于分散,既不方便他们开展集体活动,也不利于学校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特别是住在校外公寓的“军队读研干部”,对学习生活上的不方便抱怨颇多。
6.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首先,在部队层面,部队有关部门和学校缺乏相应的沟通。由于部队的生活、培养方式和学校有所不同,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双方的共同协商和有效解决,培养效果没有达到最佳。其次,就学校层面,有关部门对“军队读研干部”工作思想重视但政策落实不够,全校没有形成上下互动的有利育人氛围;就学院层面,对“军队读研干部”群体关注度不够,日常生活不关心;就导师方面,部分导师对“军队读研干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再次,就“军队读研干部”自身而言,一方面缺乏对学校文化、当地文化的了解,他们虽很想融入学校,渴望了解校史校情,但相关知识匮乏。同时,“军队读研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军队读研干部”并不能全面享受学校的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特殊化”。例如在研究生奖助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普通奖学金;在乘车优惠方面,他们没有享受到在校普通生半价购买火车票的优惠政策;在公费医疗服务方面,他们不能享受学校和本地部队医院的公费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成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比较多,同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和解决途径,造成了“军队读研干部”对学校的归属感和爱校情怀的缺失。
三、提升“军队读研干部”培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做好系统规划和制度顶层设计。
学校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军队读研干部”培养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建议教育部门和总政治部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工作向深度、广度发展。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规律,因材施教。要探索拔尖创新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新路径,制订“军队读研干部”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针对“军队读研干部”的群体特点和思想特点,制订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高素质军事人才成长的环境。
2.严把选拔关,确保生源质量。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为了选拔优秀生源,建议部队在下达招生指标前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考生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储备人才数据库,将那些确实立志献身国防事业、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后劲的考生作为选拔对象,并要尽量报考对口专业。同时严格把好复试关,以往“强军计划”研究生复试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很少有考生因复试不合格而被淘汰,主要原因就是要完成总部和国家教委下达的培训指标,因此,复试往往流于形式。在复试时,除了要考核考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对报考动机不纯、没有发展潜力的考生要坚决淘汰,这对确保生源质量尤其关键。
3.优化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要增加针对性、应用性的课程设置,特别要考虑跨专业考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设置学科通科课。开设“军队读研干部”人文素质提升课程,诸如心理学、组织管理、历史、外交、小语种等。在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方面,要为每一名“军队读研干部”量身定做培养计划,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要引导、敦促导师更新观念,注重培养这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其参加重大科研课题、科研创新团队、学术交流活动、重大学术会议等。要定期举办“军队读研干部”喜闻乐见的前沿知识讲座,通过学术报告会、学术讨论会等活动,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军队读研干部”学术自由与创新,培养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意识。要培养“军队读研干部”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和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精神。
4.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首先,“军队读研干部”高度关注奖助学金、乘车优惠、医疗保险等事关“军队读研干部”切身利益的问题,军队和学校在“军队读研干部”的奖助措施方面可进行专题调研,出台相应的举措,切实提高“军队读研干部”的待遇,将国家和学校的关怀落到实处。其次,对“军队读研干部”和本科生国防生统一教育管理,实行集中住宿,严禁读研干部单独在校外借住、租住。建立模拟营、连、排、班,严格落实军队有关规章制度,保持“军队读研干部”良好的学习、训练和生活秩序。再次,要对“军队读研干部”进行特色化事务管理,做好“军队读研干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对“军队读研干部”统一组织毕业考核,进行德才鉴定;负责接收、转递“军队读研干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档案材料等。最后,要做到组织健全、领导有力、制度落实和管理经常,严格落实“军队读研干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军队读研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提高“军队读研干部”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完善文化育人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针对国防生既受到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又不断接受着军营文化的熏陶这一特点,要将普通高校文化和军营文化相结合,形成合力,才是适合国防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普通高校应积极主动与军队和军校合作,充分利用三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经验及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切合实际的“军队读研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达到筑牢军魂的最终目的。
作者:司文超单位:武汉大学
- 上一篇:街道工委党的群众路线整治方案
- 下一篇:街道办事处安全生产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