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6 11:27:04

导语: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动党员自身方面

1.数量大、流动频率快、教育管理难度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持续扩招,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99年的400多万剧增到2011年的2300多万。同时,学生党员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据中组部统计,2008年全国发展学生党员106.7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38%;[1]2009年全国发展学生党员118.5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39.9%;[2]2010年全国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0.2%。[3]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就业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党员加入到流动党员大军中来。不少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工作单位、居住地和联系电话多次变动,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致使其去向难以掌握,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入地党组织管不了。

2.组织观念淡薄,思想上忽视

有的毕业生党员迫于就业和工作的压力,一毕业就忙于职场奔波,没有及时地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和学校党组织联系;有的毕业生党员在毕业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既不向原毕业学校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又不参加工作单位所在地党组织的活动;有的毕业生党员思想上不够重视,办理转出手续后或不慎遗失介绍信或未在规定期限内到转入地报到,想起来要用了才来学校重开。尤其是一部分正处于预备期的流动党员,往往会在今后的转正上遇到困难。

(二)教育管理工作方面

1.部分高校党务工作者认识上存在误区

有的同志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只是组织关系暂时挂靠,迟早会转走的,不会影响学校的党建工作全局,不必管;有的认为学校日常的党建工作任务已经比较多了,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么被动应付,要么置之不理,不愿管;有的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在社会上四处流动,情况复杂,联系不方便,教育管理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认为管不了。

2.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缺失

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很多高校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而院系学生党支部往往忙于党员发展和其他党务工作,无暇顾及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据调查统计显示,33.3%的高校没有专门的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即便在设有流动党员专管人员的学校中,也有超过1/3的高校没有配套专项管理经费。[4(]P.37-39)

3.教育管理不到位

有的高校毕业前不组织开展专题培训,致使毕业生党员对组织关系接转的重要性和办理程序不了解;有的高校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也没有明确相关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应承担的责任;有的高校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不科学、不合理,未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在具体实施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并未真正落实。

4.流入地党组织不健全

很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关系转接需要先转至当地党组织或主管机构党组织,程序较为繁琐。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关系接转重视不够,有时会以种种理由拒绝接收已暂时就业但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毕业生党员转入,极易造成隐性流动党员的产生,给党员教育和管理带来不便。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统一认识,更新观念

中共中央组织部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规定,原就读学校党组织要承担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责任,流动党员本人要主动与原就读学校党组织保持联系,按规定缴纳党费。对此,各高校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形成共识。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一概将毕业生党员推向社会。对应由学校管理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相应的教育管理和督促工作。同时,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突破传统在校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树立全方位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

(二)严格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和要求,把好“入口关”

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发展中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的提升,而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严格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和纪律,加强质量控制,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宁少勿滥”,真正吸纳综合素质好、党员意识强的优秀学生入党,从源头上减少产生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隐患。

(三)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把好“出口关”

应充分考虑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特点,每年在毕业生党员离校前适时举办一期专题培训班,为每一位毕业生党员发放组织关系接转宣传材料,对他们进行专题教育,强调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的重要意义,介绍其具体操作流程;要求毕业生党员在流动期间牢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定期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情况,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四)成立流动党支部,实现有效管理

高校应在各院系成立流动党支部,作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选聘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网络技术的党务工作者担任支部书记。每年毕业前,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充分摸底,将他们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等登记造册,科学认定毕业生流动党员,严格控制数量。对申请暂时将组织关系保留在高校的毕业生党员,应要求他们提交书面申请,由院系党组织进行甄别,只有在工作未定但短期内能找到工作单位或组织关系确实无法有效接转等情况下才允许毕业生党员将组织关系留在学校,转由流动党支部管理。各流动党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详细记录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尤其是QQ、电子信箱等长效联系方式,同时,应登记学生家庭的联系方式,必要时可由其家庭协助联系;为流动党员统一印制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切实做好督促、检查和指导,对相对稳定的流动党员,应及时督促其接转正式党组织关系,以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和管理。

(五)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网上党员教育服务平台,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网上党支部、网上论坛、专题网页等,共享党员教育资源,为不同地域的流动党员进行学习交流提供平台。同时,通过电子邮件、飞信、QQ群、微博、网络视频会议等,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传达上级和学校党组织有关会议精神及活动部署,进行活动开展、预备党员转正、党费缴纳等工作提示,及时了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既方便流动党员,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六)严肃党纪,建全党员退出机制

严格执行《党章》的规定,健全学生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对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学生党员,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帮助教育工作,经教育不改的,按自行脱党处理,并予除名。健全党员退出机制,按照规定处置不合格党员,实现党员优存劣汰,有利于维护党的形象和党纪的严肃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其他党员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七)探索流动党员档案管理模式

一是推行人事档案和党员档案“两档合一”模式,规范并简化毕业生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的手续,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了人事手续的,直接将党组织关系接转到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两位一体,一步到位,既便捷管理,又方便学生。二是逐步实行党员电子档案动态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党员建立电子档案,将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班级、入党时间、流出地、联系方式、个人特长、缴纳党费、参加党组织活动等录入微机,建立台帐,用计算机软件实行动态管理。

三、结语

社会不断进步,形势不断发展,既给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毕业生流动党员要提高认识,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全社会要广泛关注,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作者:刘天浩工作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