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实践论文7篇

时间:2022-07-04 10:07:24

导语:教育管理实践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管理实践论文7篇

第一篇:党员干部思政教育管理思考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体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时代性。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高度重视。首先,党员思想日薄西山趋活跃,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党员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党员队伍活力得到增强的同时,也增加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些党员由于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不够强,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的东西缺乏抵制力,因而对党组织的正面宣传教育不一定能够全盘接受。另外,一些党员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特别是随着党内腐败现象的不断滋生和蔓延,使得一些党员对党的前途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再就是,由于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分配差距拉大,导致一些党员心理失衡,使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取得应有效果。

二是在创新教育管理观念,展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在具体工作中要树立以下四个观念。一是人才观,就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的优势要通过干部教育培训转化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二是效益观,就是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投入是最高效益投入的观念,干部教育培训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大投入。三是素质教育观,就是要树立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要地位的观念,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重点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终身教育观,就是要树立干部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创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

三是要引进鲜活的教育内容,突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首先,要适应新形势,以党员干部的需求为导向,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找准“供”与“需”的结合点,科学设置教育的内容,把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由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先进科技知识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已成燃眉之急。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教育党员学科技、学文化、学管理,引导党员始终走在科技的前沿,真正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

四是要采取新颖的教育形式和灵活的方法,体现党员教育管理的生动性。

要大胆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手段引入到党员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开辟新的方式和手段。积极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注重发挥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以讲求实效为根本,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实地调研,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克服单一呆板的教育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内驱力,有针对性地提高各类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是要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

首先要建立起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需要的制度保障体系,特别是关于激励约束、考核登记、培训与使用结合等方面的制度,既要充分考虑“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又要立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所履行职责的不同,区别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标准和要求,使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由弹性转向刚性,构建评价激励长效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作为考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制定党员岗位业绩考核的标准。对标准的制定,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作出明确定性要求,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合理。通过实施目标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增强党员意识、荣誉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教育处置力度,不断纯洁党员队伍。

作者:申利栋工作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地市党校教育管理思考

一、认清把握新形势是地市党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作为培训轮训地市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以及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正确理解和认清新形势,是加强和创新地市党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的基本状况

我们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格局、国际力量、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变化、新态势、新特点,西方国家始终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再从国内的环境状况来看,虽然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仍没有改变,可是随着国内的阶段性环境发生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与此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为此,党中央针对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党的自身状况,提出了面临“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主渠道、主阵地的地市党校,只有深刻认识新形势,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紧紧依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地推进党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二)新形势下地市党校受训干部的特点及状况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地市党校是培训轮训地方副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正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及其县处级后备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党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地市党校应当不断探索研究干部成长规律,找准党校干部教育的定位,使党校教育规律更好地符合干部成长规律,使党校教育更加有利地促进干部成长。当前,地市党校受训学员基本来自机关和基层,其状况和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年龄知识阅历上,以中青年干部为主,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70年代,受训学员大多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但知识结构、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各有不同。第二,在人格特质上,据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调查显示:“总体上看,中青年领导干部级别越高更稳定,年龄越大更开放,自信、敢为,但个性不够鲜明。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更加善于交往和与人沟通,更加自信并敢于担当,同时支配、管理和影响他人的意愿更强,而45岁以上的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更强,情绪更加稳定,对挫折的忍受力也相对更强,处事更为老到。”第三,在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上,由于受训学员基本成长、成熟于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部分受训学员忽视了自觉地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党性修养提升,存在着思想道德滑坡和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习在《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指出,现在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相当一部分人最需要解决好的是理想信念问题,最缺乏的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

二、新形势下地市党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市党校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时代要求和国内外形势,与时俱进地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有些地市党校的教育管理与新时期新形势以及跨越式发展所担负任务要求仍有差距,其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干部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学用脱节、学风不正,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不同程度的在教员和学员身上存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方面,既包括受训对象又涵盖教育培训主体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对新形势,部分受训对象在思想和行动上还不到位

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力量。当前,地市党校部分受训学员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问题是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受训学员理想动摇,信念缺失,宗旨观念淡薄,在功利性驱使下,学习的动机不纯,把党校学习当作是“认认人、串串门、养养神”的机会,热衷于迎来送往、交朋结友和相互吃请,从而形成学风不正,导致学习流于形式,甚至影响了党校校风。第二,部分受训学员对培训的认识不足,被动接受多,主动接受少,注重量化的成绩,忽视内在党性修养的自我提升。认为党性修养摸不着,提高与不提高一个样,理想信念不检验,我说坚定就坚定。第三,培训与干部的考核和选拔任用工作联系不紧密,在提拔任用干部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把党校培训成绩和表现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学与不学,好与不好没有明显区别,有些受训学员成为“老培训生”后对学习缺乏热忱和新鲜感,导致培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二)面对新形势,部分地市党校的师资力量和教研能力水平与新形势要求还有差距

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以及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求党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必须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当前,虽然地市党校师资管理改革在不断地推进,但从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来说仍然存在着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力量较薄弱。地市党校行政人员多、教员少,教员队伍存在着一定的老龄化和局部断档的现象,在缺乏学科、学术带头人,缺少中青年骨干以及教师队伍后备力量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形势需求。第二,理论素养还比较欠缺。党校是轮训培训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的主渠道、主阵地,地市党校教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提高自身的综合理论素养,就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受训学员的需求,必然会出现一些“讲不清、讲不深、讲不透”的情况,因此教员要加强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第三,教研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地市党校教员在学历专业、信息获取、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受训干部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作为党校教员练兵平台的函授教育也已退出舞台,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在缺少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和外出学习、培训与交流的情况下,如果不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加强对学术的钻研和调研,势必会造成教研能力和水平停滞不前,造成培训能力与受训对象需求不相适应。

(三)面对新形势,地市党校教育管理综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地市党校能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干部教育培训的精神和要求圆满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部分地市党校在教育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性教育比较薄弱、培训和管理工作效率不高、校风、学风建设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地市党校管理机制上仍不健全,教与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优化。激励是思想和行为跃升和发展的前提,监督约束是守纪自律、防微杜渐的根本保障。教员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员授课好坏就会一个样;学员的学习考核考评机制不健全、考核结果利用不充分,学员的学习和行为就无法得到激励和约束,就会出现教育培训与干部使用“两张皮”,这些问题不得到真正解决,干部的教育和学习情况就难以实现行之有效的奖惩管理,学风建设只会流于形式。地市党校缺乏有效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突出地反映在管理考核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考评和学习考核量化标准,作用在教员、学员身上,往往是重定性、轻定量,缺少具体的奖惩措施,或者碍于情面,有措施无落实、考核概念化,导致管理不严,反响不好;第二,地市党校教学研究长期滞后,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教学研究侧重于微观和心理层面的研究,强调对“规律”的探索,在关注“规律”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由于体制机制、传统理念以及研究难度较大、结果的概括性较低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地市党校在对教员的成长规律与发展和受训学员的成长规律、心理特征、培训需求上研究不足、不透,以至于无法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党校教育规律,无法正确的找准党校干部教育的定位,即党校教育规律如何去适应干部的成长规律。另外,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一些最具党校特色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和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党性锻炼、教学科研一体化等也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

三、新形势下地市党校教育管理的思路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认真总结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着眼于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突出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这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力抓手,为新形势下地市党校办学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地市党校应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加强管理,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党校学习培训后,能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大力弘扬良好作风,把改进作风、联系群众作为立身为政之本,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更好地为地方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一)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党校姓党”是党校最本质的定位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们党对办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党校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党校姓党的核心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校姓党”,对地市党校来说,就是要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自觉地把研究和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党校教员来说,坚持“党校姓党”,不仅要求教员在新形势下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讲课中要有纪律,同时还要求教员践行党的思想路线,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深刻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坚持“党校姓党”,是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通过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党性,这是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也是党校姓党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是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党校事业的发展,是与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大局密不可分的,新形势下地市党校要坚持以党的事业为己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大局做好教育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探讨研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通过办学、教学,把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二)加强地市党校教育管理,坚持质量立校、制度管校、从严治校地市党校应当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要求,尤其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对党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做到质量立校、制度管校、从严治校。坚持质量立校,就是要以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受训学员满意度为重点抓好教学工作;以提高理论学术研究水平、发挥思想库作用为重点抓好科研工作;以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重点,抓好队伍建设;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为重点,抓好服务工作;以打造精品为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先争优和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为重点,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制度管校是实现质量立校的根本保证,地市党校坚持制度管校就必须不断提高党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运行机制改革,遵循教育培训规律和教员、学员成长规律,健全完善教与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做好党校自身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激励驱动作用,加强教员和行政人员的管理,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服务评比以及素质能力、教研成果和工作目标考核,实行奖优惩劣,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人才队伍、校风学风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找准学员管理工作中最薄弱环节,通过薄弱环节折射出来的思想观念、执行能力和学风问题,教育管理就采用相应的学习考核考评机制去解决这些问题。从严治校是对党校校风、校纪、校规的根本要求,只有从严治校,才能落实党校姓党原则。地市党校坚持从严治校必须要做到从严施教、从严治学和从严管理,使党校成为最讲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表率,进而推动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提升党校的形象和声誉,保证党校教学目标按要求实现。

(三)创新党校干部教育内容方式,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切实把党校建设成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习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不是在能力上,而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多次强调党校要重点抓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并强调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决不意味着知识教育、领导能力教育就不重要了,更不能把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与知识教育、领导能力教育对立起来。新形势下,地市党校要按照党中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各项要求,树立为党政干部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意识,围绕着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党性教育贯穿党校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创新党校干部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开拓党校教育管理的新局面。地市党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有新的举措和新的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改进授课方式,改进班次设置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突出按干部类别开展培训,要突出党校的特点和体现党校的优势,使党校教育教学有核心竞争力。在教学中,坚持学员是主体,教员是主导。经典理论是科学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武器和法宝,要多学、多读经典,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围绕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使命,把党性教育放在党校教学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份量和力度,引导和推动党校教员、党校学员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中,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新形势下,地市党校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切实把党校建设成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为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作者:赵刚平1李春1万强1工作单位: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第三篇:教育管理信息化反思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困境及解析

1、思想观念上抵触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由多种彼此密切联系的部分组成,并且形成一个充满着变化的生态系统,具有开放的、动态的特征,总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新技术的进入或旧技术的离开。当一种新的技术进入一个系统中时,它通常会对正式与非正式的活动产生影响,并且也会影响已有物种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信息技术进入教育,经过短暂的新鲜期后,它要开始进入到教育管理与教育等具体的业务之中,必然要引起原有业务模式的变化。而一般人对熟悉事物的改变都是排斥的:在教育管理领域,信息技术会触动工作模式、业务流程的变化,乃至工作岗位的变化,而这些改变都是会触及传统习惯甚至于个人利益,所以受到部分管理人员排斥;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必须要有相应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转变,要求教师适应新的教育技术能力,这些都无疑会在短时间内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2、资金投入比例不协调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投资中,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面,而在软件应用方面、在标准化方面以及专业管理人员培养方面投资很少,这就造成教育机构投入了几百万上千万的硬件设备,真正对教育管理却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比如提高管理效率。而它们的管理与维护成本则成了学校沉重的负担,不能发挥与其代价相称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甚至有大学学者声称“就是现在把学校中所有的校园网络全部撤除,我们的学校照样运转”。调查显示,国外信息化的投资一般都是4:3:3,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的培养。而我们国家是9:0.5:0.5,90%是硬件、5%是软件、5%是人才的培养,学校承担任何信息化项目,都是规定钱要用于设备硬件的投资,只有极少数可怜的钱用于人员费用,造成一些单位不切实际购买设备,几十万、上百万的设备闲置浪费。信息技术资金投入比例的不协调也反映在城乡之中。中国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是全世界最大的,单单从学校电脑普及率来看,城乡差距在20%左右。农村学校要么没有电脑设备,要么有电脑,设备也常常是陈旧破损的。而这些电脑中,只有三分之一安装了学习软件,但其中没有一款是与国家教育大纲配套的软件。这无形中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应用增加了巨大的阻力。

3、管理软件开发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一项软件的开发,其主要的目的应当是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由于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都没有配备专门的软件系统开发人员,所以要进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时,必须要聘请外界人员来实施,这必然会造成软件的系统与实际应用不符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外聘的系统设计者,其并没有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中,而仅仅依靠自身的认识来进行软件的设计,无法了解到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联系,必然会造成其设计出来的软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适应。另一方面,如果程序开发人员对教育管理工作没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便无法预见到未来管理工作的扩展,便无法设计出能够适合未来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和变化的需求的软件。

4、系统软件开发缺乏系统性

在学校中所使用的系统软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校会自行进行管理软件的设计以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每个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进行研发,无法确保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因此,很多系统都具有相似的功能,导致资源和信息严重浪费;而另一方面却又使有效的信息无法通过系统的软件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共享,各部门之间的技术力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每个信息系统的功能不能得到完善,后期的维护和更新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5、管理队伍信息化专业水平低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随着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无法顺利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无法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获取和分析,更加无法利用管理软件处理日常复杂的业务。

6、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在教育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化过程中,伴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潜在的风险也将随之增多,这也给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教育管理系统中,资料的存储都是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而其传播也是依靠网络。网络具有开放性,很容易因外界的攻击而导致数据丢失,或者是数据被篡改和破坏,甚至是系统的瘫痪,这些都为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埋下了安全隐患。然而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却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在诸如学籍管理等环节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无法确保教育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走出困境之对策

1、转变观念,营造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其为教育管理工作服务,因此,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管理和教职人员的共同努力。由于大部分的教育管理信息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需要教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传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应当树立起信息化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营造一个乐于运用和会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和学习的大环境。

2、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管理活动提供先进和完善的实战平台,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规范化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3、抓住“中坚种群”,培养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员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人是系统中的“中坚种群”,是“关键性物种”。在信息环境下,如何使用技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是否能恰当的使用甚至判断技术运用能否对教育的效果带来影响等的决定因素都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决定了这个系统是否是一个动态、开放、多样的系统,决定了“技术”能在该系统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决定了这个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将能如何实现。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先进的技术不是主角,技术可以改变教育的方式、教室的构成,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除了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化设备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应如何应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为教师提供如何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教育中的教育实践程序。具有开放教育理念的教育人员是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员是确保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因此,应当培养一支既懂得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同时又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队伍,这也是新时期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当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以及促进他们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教务处的管理人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重点对教育管理人才进行开发和引进,使教育管理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使教育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

4、设计开发适用的教育管理软件

优质的教育管理软件是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学校在引进系统时常发现,购进的系统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水土不服”,这时,软件系统的开发就尤为重要。在开发研制软件系统时,学校的网上评教系统和考试管理系统都有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参与,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专业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要对系统加以改进和完善,力争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利用公共网络教育资源管理教育、服务教育,实现教务、教育、学生的自动化以及交互式管理。

作者:袁典典1姜召2工作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长沙市信息技术学校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问题

一、家庭发展带来的现实很无奈

家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敌家庭经济发展的紧迫性。随着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无论是收人水平、消费水平,还是生产生活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城乡之间都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沟壑。受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影响,造成了如下三个层次的农村劳动力的迁移:

1、落后家庭的低收人迫使中青年家长背井离乡,维持生计。在农村,有一部分家庭,虽然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家庭经济收人仍然制约着家庭的发展。农业投人、人情世故、赡养抚养义务等各方面的支出让部分贫困家庭深感压力重大,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收人无法满足家庭正常运转的需要。于是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北上或南下,或东奔或西走,他们的孩子留守了。

2、时展的高节奏促使青壮年家长异域寻梦,开创未来。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在农村的年轻家长,由于农业生产经验欠缺,农业规模化生产需要加大投人,加之其年轻就是资本,他们开始外出寻梦,期盼在沿海或较地区感受时展的高节奏,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这一部分人中,许多已经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也渐渐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着。

3、发达地区的高待遇诱使青壮年家长他乡创业,增收致富。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惊人。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建设,吸引和接受了一大批来自农村的建设者。高收人高待遇让不少农村青壮年放弃本地发展的意念,纷纷外出创业致富。伴随(中)青壮年家长的外出,大部分农村儿童都被沦为留守儿童的特殊身份。家庭经济发展的紧迫性战胜了孩子们成长中异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管理。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多溺爱

留守儿童的祖辈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守儿童亲生父母的负担,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提供了许多保障条件,也与留守儿童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通过对隔代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任性、依耐性强、自理能力差等方面的性格特点大都源于祖辈家长的溺爱。隔代教育之所以普遍存在溺爱现象,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老化。隔代教育中的隔代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在对儿童的监护过程中,偏重吃饭穿衣,而轻视学习和教育培养。

2、情感转化。在隔代教育中,祖辈留守儿童家长过程中,“爱屋及乌”,爱自己的儿女以至于爱自己的孙子。这种爱还带有一种情感的转移,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年幼时,未能享受到和现在社会一样优越的物质条件,那么现在,祖辈便想要将这些源于时代的“亏欠”转而关照在自己的孙辈。这样的情感转化便自觉不自觉地走人溺爱的误区。

3、能力退化。隔代教育中的隔代家长,基本上都是年过半百甚至年龄更大,岁月不饶人,他们曾经养儿育女的经验、方法和能力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退化。随着教育能力的退化,祖辈家长就只能不断地以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来尽其作为家长的职责。

三、家长面临的困惑—有懈怠

为解决农村青壮年家长外出,留守儿童“家长”缺位的问题,价值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履行留守儿童家长职责。常见的家长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留守儿童的祖辈亲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二类是留守儿童家长托付的其他亲人,如伯叔、阿姨、舅舅等;第三类是与留守儿童没有血缘关系的工作人员,如教师、社区干部、社会志愿者等。作为家长,不管是哪一类,在履行家长职责的时候都会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造成职能受到懈怠。

1、感情与交流有限。家长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和留守儿童的感情交流有限,要么是年龄上的沟壑,要么是情感上难以接近。

2、时间与精力有限。家长在留守儿童家长职责的同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于办理自己的事情。这就势必造成家长留守儿童家长职责受到影响。

四、社会关爱机制的缺陷—难覆盖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化影响越来越凸显,社会各级各界都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一系列的关爱行动开始如火如茶的开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关爱机制。但是我们仍难不难发现,由于留守儿童地域的广泛性和问题的复杂性,社会关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机制的全覆盖,尚需时日。针对如上问题,笔者研究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领导职能的发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1、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应该立足于当今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现状,统筹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提高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留住区域内青壮年劳动力。

2、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应该着眼于现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加快农村地域经济发展速度,通过扶持乡镇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吸引区域内外出务工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创业,就地增收致富。

3、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应该服务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实,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服务站的领导和监管,让托管机构教育管理为家庭教育管理“补位”。

第二、加强家庭辅导职能的有效发挥,减小隔代教育、“家长”教育管理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1、隔代监护人、家长在关照留守儿童生活吃穿用行等方面的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沟通,同时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社区的综合发展情况。

2、留守儿童家长应尽可能的靠近儿童学习成长地域,外出距离不宜太远,外出时间不宜太长,应主动创造条件就近就业,以加强对留守儿童成长的监管。因情况特殊,不能就近监管的家长,应与孩子定期联系,注重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引导。

第三、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情况。

1、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向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管理培训,提高隔代监护人、家长的家庭教育管理能力。

2、教师应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观察档案,多渠道开展留守儿童家访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途中的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协助家长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

作者:王海波工作单位:重庆市垫江县沙坪小学

第五篇:艺术教育管理发展意义

1什么是艺术教育管理

艺术教育管理在院校中如何发展的?

1.1什么是艺术教育管理所谓艺术教育管理就是在学校中的一种文艺方向上的教育管}理,它具有着非常有特色的素质}培养教育内容。艺术教育管理的{不仅仅存在于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管理,而是全面地培养整体素.质的一门教育。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文化学科的学习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为教育事业增添了非常多的学习乐趣。艺术教育是一种多重形式的综合教育体系,它客观地贯彻教育方针,是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一种综合教育形式。艺术存在于自然界景观和社会生活中,它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管理方向的,在形式上它有着不同的教育类别。艺术教育总体以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和艺术教育的管理方向为目的,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管理中教育功能的发挥。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教育学科,它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几个因素,它是由包括“道德教育”、“美术教育”、“劳动教育”、“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组合成的综合性教育模式,这些教育在学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所以说艺术教育它是一个整体也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

1.2艺术教育管理在院校中是如何体现与发展的?艺术教育管理会在学生的学习中增加一些课外的活动、社会演出与实习的经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渐地从事一些艺术活动,了解其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精神面貌和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和谐的心理和良好的涵养。在学校中开展一些艺术教育类的活动还是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一项重要内容。所以,艺术教有管理应该与品德教育和文化教育都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保证艺术教育的相对稳定性和广泛性,学校应该对艺术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提出相应的要求与措施,把教学质量作为目标,对课外活动,特别是规模宏大的艺术课外活动作出统一的安排,开始列入学校的工作规划里面。所以说艺术教育管理在当今社会的管理方向上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是学校领导应该重视的教育课题。

2艺术教育管理中哪些教

育具有培养综合素质方面的特性并且有哪些重要意义?

2.1艺术教育管理中的道德教育

艺术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观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从古到今一直都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古人教导我们做人行善,思想高尚,不去信仰歪门邪道的信仰与知识,思想道德教育能够直接促进人们脑内形成思想的最直接的一些因素。思想道德在观念上有着行为上的教育类型,而且在分类上包括了人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这几种道德上的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占首要的地位,人如果缺乏道德无论做出多么出色的成就最终都会一无所获。艺术教育管理的道德修养重点存在于人们内心,要追求更高的道德情操,加强训练与修养,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在所有的教育形态中,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更加形象、愉悦地感染到人们的思想,它能够提高生活的心情质量和增添丰富的课外活动。懂得一些艺术方面的有关知识,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是一门积极活跃的活动而且非常受人们喜欢和接受。艺术教育能逐渐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审美,它可以将道德和情感相互连接然后使二者变得更加的和谐。

2.2艺术教育管理中的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艺术教育中身体活动的一项教育学科,课外的体育活动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增强体质的训练才会拥有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人的体质和体能方面的教育和教学能够使人的大脑发育上能够有一种非常健全和完整的发展方向,能够增强人的感官能力和视觉能力,加强课外的锻炼还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体育教育能够加强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而且艺术教育能够促进生理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而完善学生们的心理结构,以更好地促进理性和人性的实现。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形式的教学模式,它蕴含着一种崇高的艺术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内心中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是一种}非常有号召力的教学模式,能塑}造最坚强和最健康的灵魂。

2.3艺术教育管理中的劳动素质教育

-劳动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中一小学的劳动教育上它是一门直接}能够影响学生心理,而且关系到,成长后人生观念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在学校的学习中可以不断-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劳,动精神,在学习中也要多加培养学生的一些劳动思想观念。有一,些学生从小就不喜欢劳动,到了以后很容易影响到了长大后思想-上的成长,因为思想不够明确就不可能做出明确的判断。艺术教育是能够加强教育质量的一项学科,它可以在学生们受教育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文化。艺术教育不是单单注重一种外在的教育形象,其重点也是一种内心的感染,它包括心理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上的劳动,是劳动操作技术的发展。它是能够培养这些心理状态的方法,而且也依靠着一些艺术教育的劳动来管理劳动教育。艺术教育通常要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计划方案,能够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艺术教育管理是非常重视操作培训的艺术,能够举办一些有关艺术的技巧性活动,更好地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审美素质反映在工人的生产活动中,注入一些新的想法,使操作上的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使用一些劳动技术,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艺术教育的培养和培训中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推动整体人才素质发展,在艺术教育发展方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前途和作用。

3总结

艺术教育管理中具有不同类别的素质性教育的学科,我们在学校中可以学习到非常正统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创新与学习,把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社会知识与教育文化。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它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形式,它贯穿在每一种教育文化中,不但能够涉及到每一单项教育的模式,并且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艺术教育是一种以多元化为主的教育模式,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把握这一特点,来更好地为社会与学校中教育工作充分地开展综合的艺术教育。

作者:高畅工作单位:黑龙江齐齐哈尔

第六篇: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思考

100后运动员的思想特点

运动员是运动队的核心,主要从事着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特殊且特别的群体,为了实现竞技体育目标任务,他们不仅肩负着为国、为省争光的特殊责任和使命,且还要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艰苦训练。由于00后运动员成长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的特殊性和时代性,使得这一代人的思想和认知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都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分析00后运动员的思想特点,有利于把握和归纳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与规律。笔者认为,00后运动员的思想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独立的行为能力

通过与00后运动员的交谈和对其日常生活训练的观察发现,他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独立意识和自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思想上,思维灵敏,不愿局限于某一固化的行为方式或附庸于他人,但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同时,他们的较高的自我意识与较强的自信心,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乐于挑战自我;[1]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且在面临问题选择时具有较果断的决策能力;学习上,自己觉得不喜欢的课就不愿意听,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习上不需要那么认真刻苦;训练中,能够在教练的帮助下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之处,主动的进行联系,改正不足等。

1.2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00后运动员对社会坏境非常敏感,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对中国00后运动员的影响越来越大,且他们的言行举止也都深深地被烙打下了时代的印记。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起来的00后运动员,深深受到文化多元的冲击,他们一直生活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中,且又不断接受着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有利于00后运动员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发扬与传播中国文化,进而形成了多元化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全球化也是有利有弊的。但是一味的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则又有可能让00后运动员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因此,00后的运动员是在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和西方个性文化的冲击下不断的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形成具有时代特殊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1.3强烈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愿望或意图,是个体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任务并使之得到完美成果的一种内在动力,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外在成就动机和内在成就动机两种。00后运动员因为受家长、教练和老师对其训练的注重、教育的重视影响,他们的外在成就动机和内在成就动机表现的都比较强烈。他们不仅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及行为能力,充满热忱和兴趣地主动学习新技能和知识,而且对自己今后的运动生涯都有具体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4较强的践行能力

00后运动员普遍具有较强的践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不仅能够认真学习老师和教练所教授的知识和动作技能,且还在业余生活中通过便利的信息渠道,学习更多的知识。从科学文化知识到文体技能,他们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因为运动员的特殊性,需经常的外出比赛,他们不仅能够出色的完成比赛任务,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1.5强烈的维权意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传播的途径不断的增加,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也更加的便捷,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在如此大的维权环境下,00后运动员对其自身权益维护意识也明显强烈,这就要求运动队思想教育管理者既要依法训练、依法管理、依法教育,也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运动员的权益意识,加强对运动员权益意识的教育引导,为运动员们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的措施

00后运动员的可塑性非常大,因为他们年龄较小、且生理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需要正确及时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放松思想教育工作,一些不良的诱因则可能使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2]运动员思想意识、训练态度、行为习惯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进而影响运动员个人和整个团队的运动成绩。且00后运动员的心理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成长过程所造成的。因而作为运动员的教育管理者,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的理念,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和管理手段,促进00后运动员全面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从运动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着手,培养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使运动员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在对运动员的进行思想教育中注重将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进来,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促进运动员思想品德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2.1引导00后运动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00后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更加宽广的获得信息的渠道。同时,他们也担负着更多的来自父母、教练和社会对他们的希望。任何一代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人的一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正确的价值标准也就等于没有前进的动力方向,人生也就没有了实质性的意义。因此,需要重视00后运动员的理想观念教育的开展,坚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理想教育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对其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00后运动员树立热爱民族和国家的高尚思想品德,将00后运动员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不畏困难和勇于挑战自我且符合新时展要求的新人。此外,要认识到00后运动员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的引导,教会他们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与专项技能素质的关系,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行为。[3]

2.2激发00后运动员的主动性

00后运动员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行为方式更是多样化,喜欢尝试新事物,不拘泥于单一的生活与教育模式。因此,作为运动员管理者,重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训练的兴趣。面对这样一个成长在特殊时代的特别的群体,单靠管理者是无法完成思想教育管理目标的,因而我们要注重发挥教练员、教师、家长和运动队的群体文化的力量。运动队应在全面认识00后运动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的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4]并根据00后运动员身心的特点,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运动员学习、训练的兴趣,由要我学、要我练转化为我要学、我要练。

2.3克服00后运动员的情感障碍

对运动员的教育要坚持以运动员为本,坚持将教育运动员与服务运动员相结合,注重对其人文关怀、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对于00后运动员“主张个性、要求独立”等特点,不应简单地将其判断为缺点。这是进步的表现,因为00后运动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敢于说出自己意见。00后运动员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物质充裕、条件优越、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中使他们养成了注重物质、好奇心理强、独断、偏激、依赖网络等不良的习惯,因此引导他们消除感情障碍是对他们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需要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心态开放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激情,帮助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与周围的事物。

2.4提高00后运动员的抗挫折能力和自律意识

作为运动员思想品德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00后的运动员,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而应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自主的学习和积极的规划未来。首先开展抗挫折训练。[5]00后运动员的行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但很容易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就失去学习和训练的动力。因此,在对00后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是应注重关怀和疏导的同时,加强对其进行抗挫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且养成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其次,增加榜样教育。运动队应从00后运动员的不足方面入手,有目的地利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充分利用身边发生的实例对运动员进行教育,如优秀运动员是如何刻苦训练、克服困难、严于克己、勇于挑战,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再次,应加强自律性的引导。不少运动员认为主要任务是学习运动技能,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训练成绩好就可以了。因此,运动员教育管理者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价值观,要求他们在学习、训练和思想品德发展中做到“学习好、训练佳、做人优”,以争取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为目标。[6]

2.5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评价00后运动员

不同时代的人身上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实践证明,00后运动员亦是如此,他们的身上也深深的烙下了时代的印迹。随着00后运动员逐渐的成长,成为这个时代体育的主力军时,不免会有许多与前辈“格格不入”的地方。我们应理性的看待00后运动员的“格格不入”,作为运动员的教育管理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教育的高度,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评价00后运动员的成长,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去引导和促进00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7]

3结论

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优秀运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满足00后运动员的个性需求的思想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00后运动员的身心全面发展,且有利于充分调动00后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因此,在针对00后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应坚持“尊重运动员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以满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需要为目标、实行教育管理并重”。应注重加强教育手段基础性、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提高教育与管理的成果,并将教育与管理的措施落到实处,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工作必将能够得到新的跨越。

作者:许立俊工作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

一、先进典型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同志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党全国都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高校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学教育和生活中自强、自立,尽心竭力,争创一流业绩;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成效。先进典型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思想引领作用

树立和学学校园中的先进典型事迹,有利于在高校大学生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和舆论导向,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价值观,为引领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典型示范作用

典型教育方式可以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成生动的形象教育。通过典型宣传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减少非主流校园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冲突,并通过对先进典型的认同、暗示和模仿来见贤思齐,自觉调整自身的行为规范,形成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

3、情感激励作用

一个好的大学生典型就是大学校园中的一面旗帜,青年大学生耳闻目睹先进典型的事迹,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产生鼓舞、教育、鞭策的作用,使外在的先进典型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激励着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激发和诱导大学生产生主观的动机需要,进而产生模仿典型,向典型学习的自觉行为。

4、感染熏陶作用

通过典型的思想引领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先进思想会融入校园文化中,先进人物会不断涌现,从而在校园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同时,大学典型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大学生与其生活在同一环境,学起来感到亲切,做起来也易于接受,使大家感到只要努力实践都会成为先进分子中的一员。

二、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运用先进典型教育

先进典型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即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能代表一般,又突出于一般。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先进典型教育。要善于选树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深入学习和推广先进典型。笔者结合本学院工作实际,就如何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总结如下:

1、本着事实就是的原则选择先进典型

我们选择典型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看到先进典型的主流,也要看到其不足的方面,不能因为宣传的需要而刻意追求高大全,给典型做过分的包装。[1]当代的大学生具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社会弄虚作假的现象也表现出反感的态度,不真实的典型也必定无法让广大学生信服。土木建筑学院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从在校生及毕业生校友当中挖掘出思想道德品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或者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通过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在与时俱进中寻找先进典型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树立的典型就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体现时代的精神,只有这样的典型例子对大学生才最有说服力。例如,针对目前大学生对择业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只追求高薪资和好环境而不甘于在艰苦行业和基层工作的现状,土木建筑学院适时的挖掘出在建筑企业“四年磨一砺,从小技术员到项目经理的历练”典型代表毕业生王某等,并邀请他们回母校用自身经历为在校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学生反响很大,对他们将来奋斗目标的确立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因此只有符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典型才能让大学生认同,被大学生主动接受。否则,那些不能让青年大学生信服的典型也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土木建筑学院在选取典型的时候注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现普通同学中的闪光点,并把它予以放大和宣传。例如很多在校学生都梦想着能够有朝一日自己当老板,但苦于没有创业的知识和经验。学院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扶持一部分有思想有能力的同学实现了自主创业,例如结合建筑学专业知识通过淘宝网开店卖设计的在校生常某、自己开店改良爆米花加工工艺的贫困生许某等。通过推广这些普通同学的成功经验,使身边的同学找到了自己成功的影子。

4、发挥典型教育的魅力

典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来源于典型本身具有感人的事迹、高尚的品德、先进的思想和成功的经验,这正是典型教育的魅力所在。例如被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专栏报道的土木建筑学院毕业生时锴,他投身于援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布朗村灾后重建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将汗水抛洒在青海这片热土上,为当地人民灾后重建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事迹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土木建筑学院及时抓住这一典型人物的宣传点,邀请时锴重返母校,用鲜活的事迹感动了师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有针对性的选树先进典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或不足之处,这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处理得好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土木建筑学院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注意培养和选树一批德智体发展均衡的优秀典型,把他们的事迹按照学习篇、励志篇、科创篇等类别编辑成册,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范例读本。通过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为在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6、要重视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

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典型教育工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会对先进典型教育的成效产生重大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真实的榜样。土木建筑学院在选聘教师的时候首先要求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坚定的信念并将之体现在日常行为当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教师的行为举止和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道德情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所以,土木建筑学院加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严格自律,坚守道德规范。不能嘴上提倡,实际不做或者实际上做着与言论相违背的事情,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教师所提倡的那些正确的道德观、优良的品质产生怀疑,对开展典型教育相当不利。

作者:朱小燕1宋时言1刘青2工作单位:1济南大学2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