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4篇
时间:2022-07-04 09:15:16
导语: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1学生思想存在问题,认识不到位
学生离开家庭和学校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有许多方面出现不适应。生活单调,不像校园丰富多彩;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想家、想学校,情绪经常不稳定;同事交流沟通少,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企业管理更加严格,容易出现抵触情绪;现实工作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产生失落感。学生多方面的不适应,造成思想出现偏差,认识不到位。学生没有把顶岗实习看成自身学习提高的重要机会,仅仅看成是学校安排的一个任务,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1.2学生自我管理缺乏,责任意识不强
目前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合理安排生产时间之外的作息时间,学习和休息不够,容易影响工作;部分学生思想涣散,组织纪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时而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认为不是正式员工,实习期短,结束就走,容易放松自己,做事情不够细致,岗位责任意识不强;原班级建制打破,学生干部发挥自我管理的途径不通畅,自我管理效果差。
1.3学校派驻教师不足,与企业沟通欠缺
参加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虽然没在校,但学校承担着重要的教育管理责任。由于学生实习较为分散,同班学生可能分配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城市,学校安排教育管理教师驻厂,客观上也存在困难,分派多了会影响校内教学任务,分派少了无法落实对学生真正的教育管理。目前,学校派驻管理教师配备还是明显不足,不能全方位实现对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许多教育通过校内辅导员遥控指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派驻教师势单力薄,与企业管理层的协调沟通也较为缺乏,也给现场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1.4企业教育重视不够,重生产,轻教育管理
学校以育人为主,而实习企业则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企业在对实习学生实施教育管理时主要以企业文化为主,其针对性不强,把实习学生完全等同于员工看待,在教育管理时具有很强的刚性。企业安排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人员偏少,注重生产过程管理和生产任务的完成,对实习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少,轻教育管理,这无疑对学生能否安心顶岗工作会带来影响。企业对教育重视不够,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2工学交替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
2.1教育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化
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其主要力量,在实习企业,教育管理的主体转变为由学校派驻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担任。实习指导师傅与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教育的规范性但更具有灵活性。面对教育主体的变化,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在适应期,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教育管理难度加大。
2.2教育管理的客体发生变化
教育管理的客体是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工学交替期间,教育客体由原来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和学徒(员工)双重身份。身份不同意味着扮演的角色不同,学生需要扮演企业员工的角色,企业也会像对待员工一样严格要求学生,这也给学生带来不适应,加大教育管理难度。
2.3教育管理的环境发生变化
学生离开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进入企业工作生活显得相对单调枯燥,企业作为完全的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存在较大差别,其运行规律和追求的目标也截然不同。面对企业环境,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管理制度更为严格、工作任务更为繁重,学生也会产生不适应感。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2.4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发生变化
在实习企业实施学生教育管理,传统的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仍然适用,但实施起来受到一定局限,需要选择侧重点。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与学校不同,更加注重员工角色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抓住每一个实习环节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和整合企业的育人资源,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3工学交替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与建议
3.1大力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对大量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缺乏足够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经验不足,吃苦耐劳品质和合作精神欠缺,这种学生素质不受企业欢迎。在实习学生教育中,要分析不同的行业职业特点,根据行业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引导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行业道德准则,规范职业行为,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3.2实施“跟进式”教育
“跟进式”教育就是要让教育管理工作进企业、进车间、进公司宿舍。教育管理工作采取“跟进”的方式,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新环境。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实习的生产和生活第一线,了解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和技术问题,耐心细致地交流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实行个别谈心,倾听学生唠叨,允许学生适时发泄;适时召开教育专题会议,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同时杜绝违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具体情况,校企协商共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学生实习企业,关心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交流沟通,教育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重视,学生思想会更安心和稳定,这更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3.3做好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工作
实习学生中的重点人群主要指两类人群:一类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群体;一类是有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障碍、行为失范等情况的学生群体。对于学生党员、干部群体,主要通过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起到教育管理工作者助手的作用。教育管理中要重点关注困难学生群体,积极了解这类重点人群的实习状况,客观分析工作、生活状态,对于有可能出现违反规定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主动进行沟通引导,同时与企业和家庭取得联系,协同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对于困难群体的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替学生分忧解难。做好了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形成学校、企业、家庭的三方教育协作机制
对企业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不能单方面由学校或企业独自承担,要建立起包括学生家庭在内的三方教育协作机制。学校派驻教师要对学生的业务进行指导、生活进行管理,对学生在企业的所有表现进行关注,承担着代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责任。企业要选派具有教育管理能力的人员负责实习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给每位学生安排企业岗位指导老师,既教学生岗位技能,又教学生做人。学校指导教师要经常主动与企业指导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沟通,共同教育管理学生。同时,要通过指导教师和校内辅导员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会反馈给家长,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稳定。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加大协作力度,共同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
3.5重视安全教育管理
安全教育管理是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实习前,要进行集中的安全教育,到具体的实习岗位,要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具体的安全生产培训,强调实习安全的重要性,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学生要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指导教师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岗位工作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等,确保学生不受伤害。校企双方签订工学交替实习协议时,必须明确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双方协商,必须为每一位参加实习的学生购买工伤保险或意外伤害保险,以解决一旦出现安全意外后的困难。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做好实习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3.6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施全过程考核
首先,完善相关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学交替实施办法,要求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用实施管理办法来约束指导教师、协调实习单位、规范学生行为。第二,明确责任,规范运行。制定管理细则,明确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实习学生各自的职责,分工合作,相互监督,规范运行学生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工作。第三,实施全过程考核。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既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也对校企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必要的奖惩。对学生实行校企双重考核,学校和企业分别对学生的岗位工作表现、平时管理表现进行评价,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管理。以考核促管理,从而提升工学交替的实效。
作者:温燕萌工作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长期以来,学生教育管理阵地基本都是在学校内,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多是围绕学生的课堂生活和校园生活展开,现在延伸到了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和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内,增加了顶岗实习和实践操作的实训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职业纪律意识淡薄。当前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良好职业精神养成,不重视成长和企业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习惯了学校的教育模式,许多学生初到企业实习,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职业纪律松弛,集体主义精神淡薄,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烦躁情绪甚至厌倦心理,企业对实习学生满意度不高。(二)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说这部分人比较自我,缺乏大局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缺乏沟通技巧、角色模糊带来一些心理冲突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处理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善于情绪管理,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偏激的处理方式;存在畏难怕苦心理,一部分学生对工作时间长,加班或三班倒不能接受;适应能力弱,顶岗实习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很大。(三)脱岗、离职换岗现象突出由于顶岗实习时间长,学生分散,学校教师人数少且要完成校内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无法全程参与管理和指导。把学生放到实习单位后很少探班,主要依靠企业技术人员、带班师傅等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教师的定期巡视指导也多流于形式。顶岗实习最终效果的衡量主要是停留在考勤、实习小结和实习报告阶段。管理上的不到位,对岗位的不适应,使得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旷工、离岗甚至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问题。
二、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由于双方在思想理念、管理方式、权属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出现一系列教育缺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主体目标理念存在差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较多,包括学校、企业和学生自我等。从学校层面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基本职责,但高职院校在构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体系中,往往考虑的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共性,企业对学生的成长要求考虑欠缺。从企业层面讲,企业不再是外在辅助条件,而是办学模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但当前校企合作中,大多高职院校将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载体,而企业出于经济利益因素,对学生重使用、轻教育管理,企业很难在育人上做过多投入。从文化上看,学校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理论文化、使命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经营文化、责任文化,双方目标理念和文化不一致,导致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教育缺位。从学生角度讲,大多还停留在对普通高等教育认知的层面,对在顶岗实训阶段的企业员工身份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企业、企业文化和职业观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偏差,尚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很难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育主体多元化及其目标理念的差异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二)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校企是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协调。从内容上看,学校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注重柔性管理;而企业一般是按照生产过程的环节,注重刚性管理。从教育形式上看,学校以思想教育为主,企业则一般采取经济处罚手段。由于当前校企合作在学生教育培养上的责任划分尚无制度可寻,校企双方签订的相关合作项目协议在教学的组织、协调、评价、考核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对接。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没有制度保证,割裂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关系,导致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教育管理出现缺位。
(三)校企合作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
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无论是合作协议的起草、合作机制的构建、合作方式的选择,还是合作步骤的实施、活动活动的安排,都是以学校为主,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角。而企业只是被动地配合学校的工作,校企合作合力机制、协调沟通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学校对学生在企业的督导、监控不到位,评价、考核不客观,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不高。
三、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优化途径
(一)实现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融合
1.育人目标的融合。校企合作,实质上是合作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如果利益无法一致,行动自然就无法统一。从学校角度讲,企业参与合作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需要,更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深度的、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最终带来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从企业角度讲,校企合作,企业可降低人力资本,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和优秀人才,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因此,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点,这也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动力。从这个角度讲,学校和企业应该把合作育人看作双方的责任,学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企业主动关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企业人才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有机融合,校企双方共同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打造合作育人的平台,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校园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就要建立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做好校企文化的对接。学校要主动选择、引进、吸收以及内化企业文化的相关元素,在学校模拟企业的仿真环境,如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协作意识、企业理念、工作规范、职业标准等。同时学校的人文精神也是对企业文化的良好补充和提升,可将学校文化向学生实习实训企业渗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精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学校要与企业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举行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等活动,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文化融合,形成校企双方共同的制度和规范,使学生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校企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二)完善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提高校企合作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基于学生兼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角色”,学校要与实习企业共同商定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制度,如编班制度、学生例会制度、考勤制度等。通过建立一整套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准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避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出现管理真空。二是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和企业要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劳动纪律、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学生在实习中发生安全事故。三是完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建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督导工作办法》等一整套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督导运行机制。四是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制定专业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考核等办法,在工学结合中对学生的考核要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共同监控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三)构建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有效运行机制
1.加强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学校教师、辅导员到企业挂职、聘请企业专家等方式,建设一直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管理团队。要搭建学校与企业长期交流的平台,建立校企双专业主任、双班主任、课程双教师、实习双导师机制,来保证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的衔接与融通。
2.建立定期联系反馈机制。学生到企业实习,学校必须有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全程跟踪与指导,避免实习流于形式。可以通过博客、QQ群、电话、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与每个实习学生每周联系一次。对于学生比较集中的实习单位,可以实行编组管理制度,即把在一个实习单位的同学组织一个或几个小组,每组指派负责人,辅导员、指导老师除了联系各位同学外,可以与经常与负责人联系,以便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3.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要使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各要素产生最大效益,需要有效协调学校、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要建立校企双方均参与的管理协调机构,及时处理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双方可以通过管理协调机构,共同对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和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
(四)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如何制定课程、如何考核等各方面都要反映出企业的需求,充分体现出企业的能动作用。因此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加强、学校企业对学生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准确定位自我,不仅要学会职业技术技能,更应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并要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要让学生作自己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思考,处理自己的事务,在各项活动中使我认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获得全面锻炼和提升。
作者:王丽娟工作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第三篇
一、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狭义的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为研究对象。
(一)概念
教育管理即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从层次上看,教育管理可分教育的宏观管理,如教育政策、教育方针等;教育的中观管理,如地方教育行政活动等;教育的微观管理,如学校的管理经营活动。
(二)学生管理的特点
1.教育性。在高职的特殊学校氛围里,坚持教育管理的公正固然非常重要,但应该肯定的是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充满爱心的事业,需要用真心去感染学生。一旦偏离了关爱、宽容、理解和引导的教育本性,那么教育管理的公正性也就成了空话。
2.职业性。管理在教育的领域里有其独特的职业性规定,通过强硬的教师职业道德法则来约束从业人员保持冷静与客观的态度,通过客观评价、正确引导和温情规劝来实现学生不再犯同一错误的教育管理目的。
3.艺术性。受学生年龄、性格、成长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高职学生工作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凭借创造性的手段,将矛盾解决于无形,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也常有学生工作者感慨,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管,本身就比本科生差,还不思进取等等,其实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可以善意地理解,但从内心要首先认同你的教育管理对象———高职生,他们也只是脱离父母急待成长的孩子:思想渴望成熟、行为有点偏激;人际有点依赖,处事不够独立;情感丰富细腻,心理抗压不强;目标常常设立,学习自控不足;信息良莠兼吸,真伪辨别缺乏。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寻找到闪光点,以平和的心态、公正的态度,以身作则点燃学生心灵的焰火,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健康起航。
(一)“打铁不一定要趁热”,管中要有爱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深受师生角色定位的影响,不自觉中会走向对立面。遇到学生犯错,学生工作人员通常采用“热处理”来树立威信,当然学生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初衷。实际上,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尝试着宽容一点,“宽恕”是教育管理的手段之一,不要习惯性地使用电闪雷鸣般的攻势进攻,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台湾作家三毛初二时患过严重自闭症,长达7年不愿上学,害怕人群,起因是成绩差,数学教师在她的眼上画了两个“鸭蛋”当众出丑。甚至有学者分析这一心理疾病也是她后来自杀身亡的诱因之一。所以,教育管理中的爱和宽恕很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成败。有不少学生工作者会担心学生会把他们的爱的教育管理看成是妥协和退让,但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懦弱和无能,却是理智和高涵养的表现。失去的只是一时的“体面”,通过真心诚意的爱的感化可以得到长效的教育管理效果,收获更多学生的尊重。
(二)“大禹治水”,管中要有疏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本身“让他去东却往西、让他打狗却骂鸡”的对着干、拧着来的现象就比比皆是,再加上高职院校近些年的不断扩招,学生工作中的师生比一直不能平衡,很多时候疲于应付,以“堵”了事。事实上,只堵不疏,明渠不畅。要强化教育管理中的疏导作用,废除学生的被动和绝对服从地位,通过沟通与对话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引导,提高教师的感召力、吸引力,增强教育管理的实效性。高职院校要打通师生的沟通渠道,可通过不定期召开学生多种主题的座谈会、QQ、微博等方式,网罗学生最基层的想法,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通的良性沟通。
(三)“有理走遍天下”,管中要有理
规章制度是教育管理的前提条件,但是把制度从纸上过渡到行为,通过说服、教育、奖惩、激励等手段实现“攻心”才是最终目的。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有理有据地进行综合管理,让高职生服管、服理,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这就需要学生工作人员要积极关注高职学生群体的不同时期的身心动态,宣扬正面形象,对于负面的行为避免采用简单惩罚或放任。要看到事态积极的一面,在维护高职生自尊心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让学生明白行为的错误点在哪里,如果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该行为要承担何种后果。教育管理只有用在点上,才能实现实效的“以德服人”的目的。笔者曾接触过一名大三学生,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包车回家。在这件事上他始终认为自己没有错,反而应当表扬,理由是,自己没有从中捞取一分好处,目的是为了方便同学,既解决了买票难又降低同学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行为的后果是什么。点出你的“理”,包车的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人员意外等危机,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不仅是违反校纪这么简单,要也让他明白你所担心的是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同学的人身安全,你的目的不是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而是处于爱护。最后,再委婉地教育学生,希望他能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能更好地为同学服务。通过有理的教育管理手段,达到师生双赢的良性局面。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中要有度
要学会对学生充分信任,理智地区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有意过错和无意过失。要制定适合高职生的规章制度,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出适当的决策。对于无意过失给予理解,一定限度内不批评不追究,引导高职生自觉矫正错误行为。对于有意过错的根据犯错的频率和情节轻重,依据学生条例采用私下惩罚和公开惩罚的手段进行教育管理。高职生已成人,很注重群体中的颜面,所以,私下惩罚在很大程度上保全了在团体中的尊严,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从而主动矫正个体的犯错行为,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所以说有度的教育管理在保证了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体现了学生工作的人性化处理,更体现了大学“以生为本”的理念。但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要看事情的轻重程度的。因为高职生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所以,要明白教育管理的度在哪里,教育管理的范畴是有极限的,绝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违反法纪法规。对于矛盾纠纷引发的江湖义气,或者是为满足虚荣心而引发的偷盗窃取等都不适应于教育管理,因为通过教育管理的手段显然是无法实现教育目的,否则必将学生推向罪恶的深渊。比如“,马嘉爵事件“”北大学子硫酸泼熊事件“”中南大学情杀事件”等就不是教育管理所能解决的范围了。
(五)“曲线救国”,管中要有方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流淌在每个教师的血液里,“严是爱,宽是害”,通常在教育学生时,也常用严肃来掩盖内心的这份爱。就像林崇德教授说的:“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所以,如何展现你的教育管理魅力这很关键。远离父母的大学生在生活上失去了依赖,在情感上剥夺了寄托,大学生活如何度过,人生目标怎样实现对他们而言都是虚无缥缈的。高职学生工作要学会运用语言、教态和其他手段适时有技巧地实施教育管理策略,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传递对学生的关爱、尊重、期待与善意,抓住教育时机恰如其分地增进师生的理解、信任,强化情感的沟通、交流,对于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管理策略,超越传统管理的界限,用关爱的教育态度处理学生的问题,这应该是高职学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的抉择,教育管理应赋予90后高职生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者:杨丹工作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弱化现状
2013年7月15日,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高校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发展党员质量需要提高;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管理服务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毋庸讳言,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不尽如人意。有研究者提出,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党员教育管理队伍薄弱、大学生入党动机复杂化、入党前后反差大等[1]。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积极分子积极干,预备党员松一半,正式党员不想干”的现象。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党务工作队伍相对较弱的高职高专院校,其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可能会更加薄弱一些。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主要为获得个人利益而入党的有22人,占11%;迫于形势,随大流而入党的有3人,占1.5%;毕业后好找工作的有30人,占15%[2]。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将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成了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弱化的原因
目前,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其个性较为独立、开放和张扬,思想和行为更加趋向开放、现实和功利化。社会上盛行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管理、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历练的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也导致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弱化。当然,除了以上因素之外,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弱化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学生在校受教育时间相对较短
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或见习(实习)单位。有研究者指出,一般情况下各类高职院校实践环节的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50%,有的院校和专业甚至达到了70%左右[3]。如果减去见习、实习的时间,学制仅为三年的高职高专生实际在校的时间只有两年多,那么,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教育和考察环节就有可能没有彻底落实到位。此外,一部分学校还会出于促进就业等因素的考虑,在发展党员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赶”“分指标”现象。
2.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不可否认,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较低。而且,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掌握某一专业或岗位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培养成厚基础和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他们大多数人的知识素质等方面相对较差。同时,这些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就业单位也相对较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对党的认知和认同感较弱,一定程度上使得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3.党务工作队伍相对薄弱
由于机构设置的限制,高职高专院校党务工作者队伍的数量相对较少。从学校组织部门的组织科室,到院(系)具体分管学生党建工作的(兼职)组织员,普遍要比本科院校的数量少一些。而且,院(系)组织员一般由辅导员兼职担任,自身业务繁重的辅导员很难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党建工作上。此外,由于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高专院校党务工作队伍参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在业务知识方面也稍逊一筹。
三、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策略
笔者认为,不结合学校中心工作而单纯抓党建是空洞而不务实的,无异于无本之木。为了使党建工作在更大程度上趋向务实,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不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建立了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设岗定责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1.设岗定责,党员教育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事务繁多,从关注个别学生的思想动态到整个班级的管理,从班级文化和学风的建设到学生的安全管理,从宿舍、教室等的卫生检查、评比到贫困生的认定、国家奖助学金的评比等,这些琐碎的事务使许多学生管理工作者感觉压力不小。据此,我们针对每位学生党员的特点,设立了文明宿舍岗、文明教室岗、劳动标兵岗、党员班干岗、青年志愿岗、辅导员助理岗等岗位,在抓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例如,指定学生党员为本宿舍和教室卫生的责任人;让学生党员承担工作任务较重的班干岗位(如劳动委员);让学生党员作为新生班级辅导员的助理,协助辅导员管理新生班级等。同时在教室、宿舍门口张贴学生党员岗位信息,发挥普通学生对(预备)党员的监督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设岗定责,党员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而严格的教学管理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然而,教学管理工作也是非常琐碎和繁杂的,从学生上课的考勤管理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从学风建设到教风建设,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到见习(实习)时期的管理等,都需要教学管理者做到有条不紊。与学生管理工作一样,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设置了一些学生党员岗位,实行各种责任先锋岗制度,通过学生党员岗位作用的发挥来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如设立学习先锋岗,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党员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形成结对帮扶的风气;设立教学信息员岗,随时向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汇报有关班风、学风、教风等情况,使教务处直接了解到各系的教学工作情况;设立天天练示范岗,针对各专业开展一些职业技能练习活动,如师范专业开展“三笔一画”天天练活动等。
3.设岗定责,党员教育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一般而言,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具体涵盖了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学校的办学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秉承70多年积淀下来的“艺术兴学”的办学特色,每年都会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内容涵盖了音乐、舞蹈、书画、摄影、朗诵、英语演讲等10多项比赛。在各项活动的准备和参与工作中,我们对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预备)党员进行了分工,指定1-2个学生党员作为每一项活动的组织者或主要参与者,使学生党员在艺术节活动的组织协调中得到锻炼,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4.设岗定责,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功能和使命。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除了在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之外,还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形成常态化的服务社会活动。2012年6月,习在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要把社会实践情况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依据,这一论断说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在党员发展中的重要性。学校历来重视社会实践经验在学生党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定了成为预备党员的条件之一是完成20个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时间,让入党积极分子以青年志愿者的形式服务学校周边的社区和企业,如看望敬老院、清洁社区等。同时,学校还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开展文艺展演活动,积极引领学校周边社区文化的发展。例如,音乐系在社区文艺展演活动方面,对学生党员进行了分工,设置了展演组织岗、活动策划岗、对外联络岗等岗位,使学生党员带头服务社会。对每个学生党员进行设岗定责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党员都能够做到“居其位、谋其政”,为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学校结合学生党员在各自岗位的表现,对每位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组织纪律观念、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以党员自评、支部评议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别按照30%、30%和40%的比重计入考核总成绩,并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党员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预备党员能否按时转正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从密切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角度,对大学生(预备)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学生党员的服务义务和职责,一方面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管理为主动参与教育管理,使大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党员处处发挥党员的作用,体现党员的职责与义务[4]。最终促进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当然,本文是对各方面处于弱势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所提出的观点应该也适用于各方面处于优势的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作者:伍辉燕蒋彦忠工作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司法局五走进五服务实施意见5篇
- 下一篇:财政局依法行政工作要点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