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教育管理机制思考

时间:2022-04-23 11:45:21

导语:大学新生教育管理机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新生教育管理机制思考

一、新机制建立的前提是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生为本”是落实高校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其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合格的人才。落实到大学新生教育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就是要从大学新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归宿点,深入分析其群体特性和思想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生为本”,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持之以恒地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在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尽职尽责地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的历史责任。这既是对已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教训之深刻总结,又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创新之路。坚持“以生为本”是遵循教育管理规律的客观需要。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持续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年招生人数从1998年以前的每年百万人扩展到现在每年六百多万人。这一方面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拉动了内需,扩展了教育产业,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让更多的适龄青年共享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扩招实施多年后其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高招的录取比例一升再升,生源质量呈现多元化趋势,加之高校生源急剧扩张,导致师资、后勤等难以配套保障,学生在入学后的一些诉求往往无法得到及时回应,与学生的期望值产生落差,增加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尤其是扩招后,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相当部分的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就忧虑今后的就业出路,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产生影响。这些因素,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在新形势下充分把握新生的思想脉搏,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坚持“以生为本”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必由之路。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办学育才、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是与广大学生接触最密切、影响最直接的部门,既要协助学校党政班子从宏观上谋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长效机制,又要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具体考虑从何处入手、用何种方式,使学校的学生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如何坚持“以生为本”,深入细致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每一位同志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其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育人工作能否做到踏石留痕、实现预期,进而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和落实。大学新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个人终身的发展。紧紧抓住此关键阶段,坚持“以生为本”,创新大学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与学校各部门一道认真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各项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既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法。

二、新机制推进的基础是准确把握新生的思想脉搏

当代大学新生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思想言行必然留下特有的时代烙印。一方面,十多年来所接受的中小学教育使他们掌握了今后自主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且他们的主流价值观整体健康向上;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偏重学科知识的学习,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自我人格的完善、公民道德的养成,在全面发展方面存在欠缺。做好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管理,必须深刻分析和把握新生群体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新时期大学新生思想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热爱祖国,却易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这代新生诞生于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活力逐步提升,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使每一位见证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青少年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为民族振兴欢欣鼓舞,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是,由于思想尚未定型,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面对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党内不正之风、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以及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误导,他们极易受到影响,造成信仰与现实的脱节,甚至对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发生动摇。心怀梦想,却不知从何入手。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新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从小立志报考理想大学,以分数出人头地,以名校彰显自我,以期大则能够体现人生价值、服务国家,小则可以满足生活需求、报答父母,因此,他们在领取到梦寐以求的高招录取通知书时踌躇满志,对今后的生活充满着期盼和幻想。但跨入大学之门后,因多年考试压力已经透支了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思想上的懈怠悄然滋生。动力的缺乏带来安于现状的心理和拼搏精神的丧失,加上在高招报考时往往只关注学校的选择,对专业不甚了解,甚至对所学的专业兴趣不高,这样,他们的个人奋斗目标出现阶段性的真空,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感到茫然和无从下手。情感丰富,却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经过多年苦读并在高考中胜出,大学新生成为青少年中一个独特而醒目的群体。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认识敏锐、精力旺盛,他们关注社会,充满激情,急于完善、充实自己,以期得到外界认可,体现个人价值。但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应付考试而多偏重于“学会知识”,他们在“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方面受到的教育有所缺失,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态度,缺乏内心丰富感受的宣泄渠道。一些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同学之间各行其是,人际关系淡薄。有些学生甚至长期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脱离现实生活,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常常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心理症状。渴望自立,却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每一位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长期紧绷的考试神经得以松弛,无尽的习题和作业不见了踪影,身旁再也没有家长严管吆喝,多年以来被压抑的自立渴望终得以释放。但是,经过短暂的兴奋之后他们发现,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学什么、背什么”有老师指点,“吃什么、穿什么”有父母照顾,而入学之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料理,原有的思维定式和心理结构被打破,他们常常为学习不得法而茫然无措,为应对人际关系而疲于周旋,为生活琐事而困惑苦恼,为今后的就业出路而心怀焦虑。如果新生入学后不能顺利度过学习、生活、心理“三关”,就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新机制运作的关键是实施系列配套的工作计划

实施思想导航计划,为大学新生解惑。针对新生所思所想实行共性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略,及时开展入学适应性教育,扎实打好学风建设基础,推进宿舍文明建设,加强自立、自理、自强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基础较差、家庭较贫困或心理适应较困难的学生,分门别类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精明能干的学工队伍。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实提高专职辅导员队伍,让他们感到待遇有保障、事业有奔头,调动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健全完善班导师制,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博士、教授或具有学生工作经验的班导师,使他们成为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导航员和知心人。以此构建学校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学生工作大格局。实施素质发展计划,为大学新生解渴。着力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理想信念、修身做人、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等问题。结合重大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纪念日开展学生活动,进一步深化“文明生活、健康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等,引导学生了解社情、爱国爱乡、知礼向善、文明修身;结合学风督导、综合测评、文明宿舍建设、助学贷款、各类奖助学金评定等,大力宣传优良学风班、先进个人事迹,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导向性和服务性,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向先进榜样看齐,传递正能量,争当文明人。同时,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科技节和职业规划节为载体,打造“一院(系)一品”学生活动品牌,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扩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心理健康计划,为大学新生解压。充分利用专题讲座、素质拓展等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刊物等平台,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扰倾向的学生,并做好后期跟踪辅导,构建学校与家庭一体、可预可防的网络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开通心理咨询24小时热线,在每个班级发展和配备一名学生朋辈心理保健员,逐步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同时,“在学校的教育工作、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中都要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一个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有竞争又有帮助、既能学会自立又能学会关爱、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升素质的和谐环境中健康成长”。①实施学业提升计划,为大学新生解难。立足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习适用性。“学习适应性,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就是学习适应能力。”②在加强学生学习指导方面,注重分层次、分年级、分类别地进行,为新生班级精心选配富有经验的班导师,开设专业导论课,进行专业教育,强化学习引导,使新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规划好大学生涯;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节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在开展创业教育指导方面,制定大学生创业就业计划实施意见,通过开设创业指导选修课程、设置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和创新学分、引进KAB创业教育项目、举办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竞赛等,加强创业指导教育,引导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实施阳光成长计划,为大学新生解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坚持帮困与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的原则,将“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育人导向作用,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度过学业生涯;加强学校与银行的联系协作,进一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组织好每年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审批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摸底建档,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库,推进各项资助措施并使之落实到位;积极争取社会资助,确保每一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特困生都能够上岗;设立“爱心公益卡”,引导受资助的学生参加一定量的公益劳动并实行登记入卡制度,使他们在感受社会关怀的同时,通过爱心公益活动,学会感恩回报,增强社会责任感。实施就业助力计划,为大学新生解忧。针对“就业难”的现状,结合入学教育,邀请政府就业工作部门、企业界人士、资深就业指导教师、杰出校友等到校开展就业指导宣传活动,帮助新生及时、准确了解就业形势及政策法规;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志向、不同求职意愿的学生需求,以专业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细分专业学习方向和职业岗位目标,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大力推进“职前课堂”建设,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意识地在用人单位所期盼的实践动手、沟通交流、职责担当和心理抗挫折等岗位关键能力方面加强自我磨炼,塑造诚信、感恩、负责、吃苦、尚礼等职业素养;大力宣传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使学生从入学初期就牢固树立起“敢下基层、能下基层、乐下基层”的意愿,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展示风采、建功立业。总之,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在对大学新生群体所处的大环境及思想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他们的实际需要与切身利益出发,积极探索新生教育管理新机制,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切实地做到广接地气、润物无声、扎实有效,真正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乐于接受。

作者:李天奇工作单位:福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