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时间:2022-04-23 11:18:26
导语: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教育管理理论
20世纪初期,教育管理理论被西方发达国家看作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思想方法体系,主张学校组织应如工商企业管理一样以追求效率为核心,通过分析教育成本,全面采用成本核算制度,倡导的量化、标准化的测量方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教育管理理论将效率极其理性的追求推向了顶峰。在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影响下,学校教育组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被认为是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科层组织结构。20世纪中期,教育管理理论从西蒙所说的“谚语”逐渐发展为一门真正的教育管理科学,教育对象更加关注学生,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一些美国研究者认为教育管理作为科学,就应该如实地对待现象本身,它的主要功能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现象,其中假设演绎理论是整个教育管理中最好的范例。社会科学是管理者深入分析教育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现实依据。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管理学家格林菲斯(Griffiths,D.E).教授指出,作为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它首先使教育管理学的词汇、语言,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其次使相关的理论性文章迅速增加,研究的主题和性质指向社会科学;最后使教育管理从实际艺术转为一门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学科。20世纪中后期,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走向多样化和成熟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主要代表福斯特(Foster,W).明确指出,教育管理理论就是“一种察看方式,一种关于世界的见解,一种将我们生活中的事件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加以统整的工具”。教育管理理论本质上成为关注人间正义和道义的道德科学,是由经验、诠释和批判三个维度构成的整体。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新平说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实质在于指导人们对其生活察看的方式进行反思批判。教育组织管理现象学的理论家格林菲德(Greenfield,T.B).认为,教育管理理论的意义是用来洞察和理解人们的行为。它既不是单一的、统一的,也不是神圣高不可攀的,而是多样紧帖学校日常管理生活的,是导引人们如言如行的内在力量。教育管理理论应反映并解释人们现实管理世界及其自身行为,而不是仅仅探索教育管理规律的社会科学。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教育管理主要专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从狭义上看,教育管理是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从广义上看,教育管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进行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整合。因此,我国教育管理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术界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解释还处于较肤浅的常识层面。我们要想建立有深度有内涵,适合国情的教育理论,还需不断学习西方理论知识,借鉴先进教育管理模式,结合社会现实情况,展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信息化时代社会需求型人才。
二、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理论不断增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的进行管理,英国莱斯特大学托尼布什教授根据教育管理在目标、结构、环境、领导四个方面的不同特征,总结出教育中存在的几种管理模式,即正规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
1.正规的模式。正规模式认为大学组织是上级控制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等级结构,管理者拥有绝对的法定权力,使用理性的手段追求目标一致。大学组织是一个综合系统,其中还包含着很多子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运转,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封闭式受环境影响比较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属于封闭式的,能把环境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在正规模式中,领导要有解决重大问题的责任,下级要服从领导的安排,规范性很强,强调组织的等级结构。其不足之处在于太正规化,理性化决策低估了个人的贡献,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学校和学院管理的片面性。
2.学院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校组织成员以讨论的形式,达成意见一致再进行决策。领导是组织执行中的一员,起着促进和帮助的作用,他具有专业权威,以专业判断为依据而不是规章制度。成员之间以平等的方式相互配合,反对等级观念,有着共同的价值观,遇到问题共同承担责任。这种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缺点是决策过程比较滞慢。
3.政治模式。它认为组织中的方针政策是用协商、联盟等政治术语来解释教育管理中的现象。组织中普遍存在各群体在目标利益上的纷争,权力不掌握在某一领导人手中,最终会集中在占支配地位的联盟一方。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局部利益高于学校组织整体利益。这样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目标不明确不稳定,争权夺势,直接后影果是响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阻碍学生自我提高和综合发展。
4.主观模式。认为组织是组织成员的创造物。其特点是反对寻求管理中的普遍规律,不再关注组织整体,整体目标不明确,注重个体目标的信仰、价值观,强调个体差异。由于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就会削弱整体价值观,缺少统一的核心的指导方针。松散的组织结构缺少成员间的凝聚力,问题的关键是很难指导学生具体行为的实施。
5.模糊模式。这种模式与主观模式的共同特点是组织目标不明确,而且存在易变性和无法预测性,运转过程及程序是模糊的,决策一般都是参与者不固定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情况作出的,存在着混乱性。优点在于强调分权,许多决策权可以交给下级单位或个人,不受等级规则制度的束缚。但由于目标不明确,导致组织环境模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和压力,使学生无法稳定的适应组织结构。
6.文化模式。它认为组织的中心是个体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强调文化符号和仪式而不是等级权力结构,关注个体文化在组织中的认可度。个体价值观和信仰一旦被组织成员所认可,便会形成多种文化符号意义。学校组织中领导的作用是形成组织文化,他代表着学校或学院的整体价值,具有文化象征性。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权力、政治的控制,有利于传播组织成员的各种价值和信仰,形成轻松融洽的工作氛围,但它可能低估组织中其他因素的作用,可能错误的展现学校和学院的现实,可能会出现外表变化现状依旧的现象。上述六种模式大致总结出教育管理中一些方法,各有特点与不足,任何一个模式都对教育管理的性质作出了有价值的解释,但每一个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又出现了各种问题。我们在教育管理中应利用模式中的优点,取其精华,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实施。2004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教育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中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知,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要关注点,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社会进步的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是大学课堂再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课堂教育对规范大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但课堂教育使学生局限于课堂内部小范围活动,交往对象都是没有社会阅历的同龄人群,学生只能通过书本、新闻等传播方式间接认识社会,并且专业知识的学习把学生思想集中于某一研究领域,这就会导致思想单纯,看问题简单,无法深刻体会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对其进行再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到基层中,深入到群众中,才能认识自我所长和自我所需,才能把科学地认识和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实践能使积累的知识得到具体运用,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课堂上或教科书上的知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效能,才能把理论结合到现实中,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大学生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切身涉及科技、文艺、体育诸多方面,充分了解自我,发觉兴趣和特长,将自己的一技之长付之实施,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所以说社会实践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与发展个性的有机统一体。
3.社会实践能够丰富大学生自身阅历,培养服务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任何人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磨练坚强的意志,亲眼目睹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感受价值体系的各种冲击,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变革和变化,开拓自己的视野。大学生可以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培养吃苦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和实践意识,认识差距,弥补不足,改变原有娇生惯养怕吃苦的思想。书本教学对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扩大交往范围,不断得到巩固和升华。
4.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坚持与时俱进。杨振宁先生说:“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本身,终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只有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经验,才能为其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灵感的培养创造机会。科学发展也证明了创新精神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综合,才会有新的思想产生。尤其是面对当今大量的数据信息、繁多的知识科目,学生往往在社会实践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提出多种设想产生新的结论。事实告诉我们生产劳动同智力和体力的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造就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
5.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及父母过分关爱等原因,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交往,独来独往一些弱点。这些弱点如果不能克服,必会限制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速度和认知深度,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培养团队合作的关键,社会的发展不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的,必须通过集体力量才能实现整合。社会性活动必然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相互联系中取别人之长,克自己之短,增强社会适应性、团结合作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管理方法
由上可知,社会实践对于丰富大学生人生阅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是学生走向成熟,步入社会的重要教育基地,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性活动机会,才能实现实践的真正目的。那么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该怎么做,掌握适合国情的管理模式非常关键,因此,文本通过学习西方教育管理方法,根据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应坚持以学校教育管理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充分了解学生所需,走学校、政府、学生相配合的道路。
1.树立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学校是教育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学校对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适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关键。英国托尼布什教授把教育管理分为主观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正规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六大,随着教育管理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大学在教育管理中应该让各种模式相互交差、相互调节、相互配合,不能单一管理。首先采用正规模式的等级结构与学院模式的民主讨论法。学校作为一个教学与管理的大组织,其中又包含着许多分支机构,领导可以按正规模式的权力等级结构,按照“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分类实践”的教育观念,建立分层次的运行机制。校领导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分配工作任务时,还需以民主模式的讨论法,广泛听取各院系意见,依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志愿者、勤工助学等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结合专业与老师开展科研专题调查,让学生自觉地受到教育;还可以鼓励学生下基层支援贫困山区教育工作,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各组织机构须接受领导分配的工作安排,并凭专业知识处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高责任意识,按规章制度办事,在教学管理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以理性的方式接受处罚。其次吸取文化模式优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效果,因此,只有进一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社会实践达到预期的结果。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加上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所以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为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高校必须做好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评定和考核表彰。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接收单位的评价来判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合格的大学生,学校应该颁发合格证书或以奖学金的形式进行物质奖励,然后对那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进行大会表彰,并在各院系之间进行交流,树立学习榜样,用学生的实际事例感染周围同学,激发全体同学社会实践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2.结合政府帮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作用。为了更好的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发挥学校管理的主体作用外,还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出台保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法律法规,从政策上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实践中,如果有相应的法律做保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让家长、老师放心把学生放到社会中锻炼得到提高。其次,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实验设备,是保证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还是组织学生走基层,与资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政府财政拨款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政府还需号召企业、基金协会,在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提供资金扶助,全面调动学生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财政上的支持可以从经济上保证社会实践的展开。事实表明,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社会需求型人才的重点,因此,高校需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改善教育管理方法,不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同时,政府需在制度、法律和资金上的不断提供支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的投入,造就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吃苦耐劳,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群。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学校和政府的相互配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既培养社会优秀人才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作者:毕育愷工作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上一篇:街道办监督执法工作计划3篇
- 下一篇:高等教育管理学生发展中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