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分析
时间:2022-12-14 03:31:47
导语: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生活节约俭朴,但自立自强
高校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家庭的经济困难使他们缺乏生活来源,经济上的紧张使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大多比较节约俭朴,他们把有限的费用用在了解决温饱方面,无力承担高昂的其他费用。但是生活的困窘使他们自强自立,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劳踏实的美德。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们希望在贫瘠的物质环境中做精神的富裕者,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因此他们大都自强自立、励志求学,有着远大的志向抱负和良好的自律自控能力。
1.2学习基础薄弱,但踏实勤奋
艰苦的成长环境,匮乏的教育资源,往往使贫困学生过于重视应试因而知识面较窄,进入大学之后突出表现在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其他学生,使得贫困学生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大截,学业上的优势也荡然无存。但是贫困学生往往上进心强,他们普遍具有跳出农门的强烈要求和忧患意识,学习动机更为强烈、持久,学习更加勤奋踏实。
1.3心理脆弱敏感,精神负担沉重
贫困学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在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虽然大多数贫困生有着意志坚强、生活独立、踏实勤奋等优势,但他们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周围环境的对比下,贫困学生往往自觉低人一等,因此他们自我定位较低,易于自我否定和自卑失落。强烈的不自信导致他们与人交往时顾虑较多,不善言辞,行为拘谨,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紧张。
1.4社会资源匮乏,综合素质欠佳
贫困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在英语、计算机、学科技能及课外文艺活动或竞赛中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而在更加注重综合素质、不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大学里,贫困学生很可能因为失去成绩优势而在新的环境中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另一方面,相对于环境优越的学生而言,高校贫困学生普遍缺乏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资源优势,他们往往处在信息不对称的不利条件下,容易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没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去拓展自身素质。
2建立多位一体的贫困生教育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贫困生的特征及现状分析,要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确保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建立经济资助、精神帮扶、学习帮助、素质拓展和人文关怀多位一体的贫困生教育管理体系。
2.1以经济资助为基础,解决后顾之忧
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奖、勤、助、贷”四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存在一定的执行薄弱点。“奖”是指奖学金,通过励志奖学金鼓励困难学生发奋图强,但要注意正确引导,以免学生误入“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的歧途。“勤”是指勤工俭学,勤工俭学使经济困难学生劳有所得,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一方面现阶段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且岗位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同学一人多岗,部分困难同学却长期找不到岗位;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内容大多还停留在“劳务性”层次,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关联性不强。因此,要大力拓展勤工助学校外实习岗位,勤工俭学连接社会服务,还要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勤工助学的学习实践功能。“助”和“贷”是指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是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力量,贫困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通过助学金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困难生数量的增加,国家每年下拨困难生资助经费日显不足,这就需要一方面争取企业、校友、社会捐助等社会各界的关爱、资源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贫困生要合理认定,充分考虑学生消费状况及思想动态,增强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2.2以精神帮扶为保障,守护心灵家园
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的力量,有效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载体,采取多种手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面对贫困。二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资助,既不能认为理所应当,完全的依赖,也不能认为是一种施舍,消极逃避,一味的反感抵触。三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实践活动,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拓宽视野、自我锻炼,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学会博爱与感恩。其次,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要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院级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拓宽贫困生的心理咨询渠道,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调控情绪,防御、排解不良情绪,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时的自助、求助意识和能力。
2.3以学习帮助为动力,提高专业素养
受中学阶段教育条件的影响,目前贫困生的学习难题大多集中在英语和计算机上,因此高校应对贫困生进行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积极探索能够让贫困学生得到更多英语和计算机学习资源的渠道,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英语和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同时,学习辅导应因人而异。对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自信心不足的贫困学生,应由专业教师集中辅导或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力图“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对专业基础较扎实的贫困生,要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学科技能竞赛,以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加强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们准确定位、设立方向、早作计划,合理规划大学四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更多的资本。此外在就业时,学校也要多方努力,为贫困学生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2.4以素质拓展为载体,增强综合实力
经济发展得不平衡和教育资源分配得不均衡制约了来自贫困地区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变得更加显著。因此,学校、社会资助机构应有意识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能力发展的平台。学校应为贫困学生提供各个层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兼职和志愿服务等,一方面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与能力锻炼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从而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自己,理性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时间与学业计划,最后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2.5以人文关怀为土壤,滋养感恩诚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关爱贫困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为确保贫困生能够全面而平等地享受高等教育资源,高校和社会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为他们营造一个公平、友爱、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资助体系的建设中应该给予贫困生群体充分的参与机会和话语权,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贫困生认定及资助过程中,应在方式、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其本身的意愿,要避免出现大张旗鼓、大肆渲染受助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受助金额及受助感言等不尊重贫困学生权利、尊严、人格的行为。同时,高校与社会应当联手营造平等无差别的人才环境,逐步淡化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对于选人用人的影响,客观理性地评价贫困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人才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最后,应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有意识地引导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培养贫困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学业有成的同时,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怀着一颗博爱、感恩和诚信的热心去服务社会、创造价值。
本文作者:李婉工作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上一篇:浅析高校教育问题及路径
- 下一篇:漫谈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办法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