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教师文学素养

时间:2022-08-01 02:41:49

导语:声乐课教师文学素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声乐课教师文学素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的摇篮,今天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明天中小学音乐教坛上的主要生力军。国家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很显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唱”的水平,更要有“讲”和“教”的能力。声乐的基本结构是:声乐———音乐(旋律)、文学(歌词)———人声“三位”一体式。这就意味着声乐教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艺术,并不是会弹会唱就会教学。正如一位足球明星当上教练不一定能训练出精干的球队一样,因为,当运动员和当教练员不仅是位置变了,而且对足球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只需要执行、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即可。而教练需要的是理论,还有设计、布置战略、思考如何有机地把球员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并让球员理解、执行自己的战术。声乐教学也不例外,要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现境界,就得既要准确地体现出声乐作品的整体表现的某种心境和意境,又要在音乐中延伸诗或词的情感内容,也就是完整地表达以情感为主线的“三情”———诗情、曲情、声情。因此,要达到或实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的教师方可能完成。

一、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文学元素

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能表达人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现今被各设立有音乐专业的院校较为通用的涉及文学的声乐课教材很多。有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有根据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选曲的。

1.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至(三)册中有:《满江红》(宋)岳飞词,《红豆词》曹雪芹词,《大江东去》(宋)苏轼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词,《菩提蛮.黄鹤楼》词,《忆秦娥?娄山关》词,《忆江南》(宋)白居易词。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沁园春?雪》词等。

2.根据经典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教材。如: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孟姜女》刘麟改编、《木兰从军》刘麟改编、《牛郎织女》刘麟改编。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五集)中的《昭君出塞》刘麟改编等。

3.为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唱段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我爱你!中国》故事影片《海外赤子》插曲、《南泥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边疆泉水清又纯》影片《黑三角》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牡丹之歌》影片《红牡丹》插曲、《高天上流云》电视系列片《人与人》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红梅赞》歌剧《江姐》选曲、《五洲人民齐欢笑》歌剧《江姐》选曲、《万里春色满家园》歌剧《党的女儿》选曲等等。在声乐课堂上,倘若声乐教师要让学生以人类声音最独具的音乐魅力的方式———歌唱来表现歌曲,让人听觉、视觉得到无以伦比的双重美妙享受,演唱的方法、发声技巧等固然十分重要,可是,最主要的是学生能够用敏锐的心,将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思想感情的感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将声音的表现力与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意境相融合,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声乐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二、教师文学修养的作用

1.教师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引领学生完整表达作品意境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歌唱艺术中,“情”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强调只有在动声之前先动情,才能唱出感人至深的心声。当然,这种动情,不是即兴而发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雕细刻的艺术处理后得到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高度集中,而文学修养的深浅,直接影响着其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文学功底深厚的教师会把文学流派与音乐流派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流派、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和相关文化,以便演唱时达到“情与音和”。“情与音和”顾名思义,是指情感的表抒必须与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相吻合。否则,再好的声音,缺少了真实的情感,歌声也是苍白无力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之《孟姜女》是当代作曲家王志信创作的一系列优秀民族声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只能求助于注解(谱子里的力度记号、表情术语),加上自我陶醉不断地反复范唱,让学生鹦鹉学舌地模仿。有良好文学修养的教师会从“音情”、“词情”如何巧妙地融合启发学生:该曲原为江苏民歌,词作者刘麟改编,传唱的是秦时孟姜女与新婚丈夫生离死别,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词作者刘麟改编后的歌曲《孟姜女》,歌词分别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展开。改编后的作品人物情感更为丰富细腻,戏剧性冲突更为强烈,内容更加深刻,词作家基于原创而高于原创,情深而艺美,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中国女性的光辉形象,使原本就深入人心的民间故事更加生动感人。作曲家根据文学(故事情节、内涵)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将民间小调《孟姜女》进行改编创作成了一首动人心魄、气势恢宏、感人至深的具有引子与尾声的四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型声乐作品,使旧的题材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引子(歌曲前奏)慢板速度,旋律舒展、平静,仿佛是平静给了歌曲一个全景的展现,紧接着集中聚焦点—————孟姜女的家。“春”,表现新春团圆之际孟姜女的哀伤之情,音乐呈示传统民歌的主旋律,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感情基调。演唱情绪主要表达出孟姜女心中的悲伤、怨恨。“夏”,表现孟姜女盼望杞良哥早日归来的真挚情感。节奏上变得更舒缓,特别在结尾“逢”字上,引用了戏曲中的拖腔,一字多音的作曲方法进一步深化主题,需要演唱情绪稍带哭腔。“秋”,描写孟姜女那焦虑、忧愁、所有的思恋寄托在了一针一线缝寒衣上的凄凉场景。音乐旋律波动复杂,用空拍、顿音的处理,演唱情绪须有焦虑、担忧略带哭腔,特别在顿音处更要表现出哽咽的感觉。“冬”“,大雪纷飞北风疾,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音乐为快慢的对比呼应,相互推进,作曲家通过运用几次转折,把乐曲的主题和情绪推到巅峰。演唱须一句比一句强,第三句则是用哭天喊地的唱腔把孟姜女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对昏君实施暴政,涂炭百姓的残酷恶行的憎恨,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仇视,这种百感交织情感犹如决堤的山洪,万涌奔腾式渲染出来。由此一来,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学生演唱时做到“声情并茂”“、情与音和”、完整地表达作品意境自然水到渠成。

2.教师的文学修养能让学生纵情地歌唱文学作品对人心灵的滋养,性情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教师更懂得尊重学生,珍视学生,更具备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常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尤其是初学阶段,他们都想尽快找到“好方法”,都希望在短期内把所有老师、同学的优点吸收到自己身上。由于急于求成,结果不仅方法没有掌握,反而产生了许多的错误与不良的习惯。例如:错误理解老师要求,课后自己乱唱;盲目听其他老师、同学的意见,而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专业教师配合;提出一些无知的问题等等。这类过失是学生不可避免的。有良好文学修养的教师会理智和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动机是求学心切,主观愿望是好的。同时也会意识到假如过于追求声音技巧、状态,就会对声乐学习的偏移,假如不重视自身文学修养,知识不丰富,视野不开阔,单纯掌握声乐技巧,只从声乐技巧来表现,就会导致歌声动听不动人的尴尬境地。因而,不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增添更多的文采去鼓励、感染学生。注入了文采的教育,会对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例如:在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时不会武断地对学生说“对”或“不对”这种简单打击的语言,会用“你可以唱得更明亮、华丽、轻巧”让人愉悦的语言代替,从而一改声乐技巧训练“严肃、枯燥”的面貌。学生在唱一首抒情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不会用“好听”或“不好听”来判断,而会把声音比喻成“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百灵鸟”等诗情画意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总有学习的兴趣,歌唱的热情,总能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纵情地歌唱。将声乐课变成使学生得到一次次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艺术。

3.教师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音乐是一门十分强调创造和创新的艺术,声乐作为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的一种表现形态,属于二度创作范畴。词曲作家合作创作的作品能够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思想的净化乃至对人生的感悟,惟有借助演唱者这个直接桥梁进行二度创作方能完成,最终实现其艺术价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除了要有娴熟的声乐技巧及美好的嗓音、良好的音乐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外,离不开对歌曲描写的情景、人物心理、情感以及情调的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当今歌坛青年歌唱家刘和刚,在2006年第十二届“隆力奇”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一曲《父亲》,令比赛现场评委感动落泪,荣获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还赢得了“亲情歌手”的美誉。在回答记者采访时,刘和刚动情地说“:因为这就是我成长的写照,当唱起这首歌,眼前就会浮现出父亲含辛茹苦的形象。”这就是直接体验,可是我们对歌曲主题思想的体验不可能都来自歌唱者直接的生活,往往还需要通过间接的渠道———这就要借助于文学。学生在进行《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之《牧歌》这首歌曲的音乐实践活动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过在草原的经历和体验,有良好文学修养的教师会向学生介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使学生能通过想象的力量,将草原、羊群、湛蓝的天空、广阔的地平线……那种无比宽广开阔的大自然化作激情,自然而然倾注到歌声里。当学生唱到《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之《木兰从军》这首歌曲时,缺乏文学素养与国学修养的教师可能对此无能为力而束手无策。有深厚文学功底的教师会让学生从歌曲背后蕴藏的故事(北魏年间,民间女子花木兰,因父老弟幼,假扮男装,替父从军)开始学习,结合观看一些近代以描写爱国女英雄形象为题材的故事片,使学生易于理解,能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再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力量,使自己进入角色,准确地表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师的知识越渊博,学生所感受到的情感也就越丰富,意境越深远,艺术想象活动也就越广阔,越有创造力。

国家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这一性质的确定,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特别需要人文关怀与重塑灵魂的时代有着重要意义。对肩负培养中小学美育人才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使命。声乐教师只有具备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韵,才能满足高师声乐课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