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课改中教师职能转换
时间:2022-07-09 05:32:15
导语:高职艺术设计课改中教师职能转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国内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出新和变更,诸如“实训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教学”、“岗位工作教学”、“顶层设计教学”等理论的张扬和实践,促进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彰显了紧迫性和必然性。的确,在“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1](p2)等教育精神的关照下,为满足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方向性、应用性追求,各有关院校纷纷确立了以“明确专业指向,联系岗位应用,强化实训实践”等为特点的办学方向,因此,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且,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其课程体系也随之构建并逐渐鲜明起来。然而,人们在着手解决包括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在内的系列问题时,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教学状态等问题却率先凸显了出来。常言道:“人的因素第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2](p401),教改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改革最核心、最本质的因素。搞好改革,眼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转换等问题。教师肩负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是承担人类科学文化传承任务的专业人员。“教师角色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体系,是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职业理念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构成的”[3],从而可印证教师是办学的根本,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的道理。因此,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职能转换等问题,事关全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专业教师的成员结构与教学状态问题
若将现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构成关系作一个剖析,其大致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层次。从发展态势来看,这是一支迅猛增长的庞大的工作队伍,但就艺术设计教学状态而言,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老”年群落(泛指年龄,实指生存状态),主要由长期从事纯美术创作或具有“美院”教育背景,但通常不注意业务学习,离校门二三十年也没有进修和知识技能更新的这么一批同志组成。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而纯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大幅收缩,致使“老”同志纷纷改行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然而他们最擅长的教学方式是课堂式纯粹的美术教学。或许,他们都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坚信能固守纯艺术理论研究或美术创作的“一席之地”,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并没有艺术设计的切身感受和实践经验,也不能胜任包括计算机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教学和工艺制作,更没有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和生产操作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造就了他们特殊的专业背景,高等艺术教育的迅猛变化,也导致了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尽管人们常说,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因此,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如果不善于学习,岁月的演绎,就会磨平他们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激情。所以,教学中往往呈现陈旧、滞后的学术态度和知识面貌。由于他们通常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新观念、新工艺知之不多,人云亦云,甚至是因循守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设计教学正常合理地开展。“中”年部分(不仅指年龄,更指生存状态),往往是由具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背景的同志组成,由于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能用,所以应该是艺术设计教学的生力军。并且由于他们年富力强,容易接受和领会艺术设计学科的新思维、新成果,往往会给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并不专心本职工作,不钻研教学艺术,其最乐于做的是充分利用高校艺术教育的这个平台,承揽自己的创收项目,“私活”成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占据了主要的工作精力。就专业智能而言,这部分同志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在高校接受专业教育后又回到高校从事专业教育,很少有社会实践和教育科研工作经历,其最大的不足是对艺术的认知既不如老一辈教师执着和深刻,也不如新生代教师们那样敏感,但无论如何,中年教师仍然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其教学状态的优劣直接影响艺术教学的发展。然而,笔者遗憾的发现,潜心于教学研究,为了搞好教学,积极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构成,全力探究教学艺术的中年同志极为稀少,较多的是一批平庸度日,不思进取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这也应该是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不见起色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一族(常指年龄,但以生存状态为特征),是当前艺术设计教师中最积极活跃的成分,主要由“80后90后”新生代组成,他们之中绝大部分同志都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班”出身,虽然所接受的不再是老一辈那样的精英教育,但学历层次往往是最高的。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会促使他们尽心尽力投入艺术设计教育,否则难以在高校艺术教育平台上立足。但是,由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从艺术院校中来,又直接回到“高等”艺术院校中去。因此,与中年同志相比,他们几乎完全没有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也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或艺术教育的科研经历,他们往往不会艺术设计教学,也不懂教学规律,缺乏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应用的历练,教学状态经常表现为“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离题万里,不得要领等。显然,当前高校艺术教师面临着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向他们提出了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是课堂上的教师,又是一线的设计师、工艺师的要求,比照社会对高校艺术教师迫切的教学要求和标高,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那种因循守旧,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状态是难以胜任的;那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教学状态也是格格不入的。
二、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定向培养问题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操纵者和评价者。而现代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却认为仅仅搞好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并向教师提出,为了实现教育的指向性、职业性目标,为了建立和实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立足于应用,都要求突出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训和实践过程。因此,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具有多重专业能力和复合型的专业智慧。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能组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展开实地教学,进行实习和实训;要求教师学习和领会教学改革思想,能构建或实施行动课程内容,为了完成设定的“行动项目”,让学生组织起来,整合“行动小组”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实践,边干边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突出实干,突出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鲜明的职业特性等。在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学术理论的教学能力和艺术设计实践的教学能力同等重要,而实践教学能力被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而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缺失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真正具有“双师”[4](p125)资质的人才不足5%,熟悉艺术设计专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实用技术的人员奇缺,懂生产、懂工艺、能够实操的专业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其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高校,其获得知识和智慧的主要方式是从课堂到课堂,其所有的见识和技能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等。深入观察,不难发现,原有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教师培训和选拔的方式很难产生适应当前教学发展需要的高品质的艺术设计专门教学人才。因此,高度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多途径、多层次地培养艺术设计教学人才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专业教师的知识状态与智力结构问题
与普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相似,“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定向性的特征,这一定向性表现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社会职业工作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应用型人才”[5](p12)。其实,现有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背负就业压力,也在设置和实施自己的不同层次的应用性、定向性教育目标。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一样,都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艺术人才的多种需求。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都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要明确教学目标,完成课程体系建设。而且,所有的高校艺术专业教师都同时同样地面临知识、智力结构调整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因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构成必须具有职业的定向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符合本专业、本职业的特定性要求,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师的专业学识必须能满足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服务技能或管理技能的要求,能为培养学生服务”[6](p101)。而且,其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还要深化到实践层面,要对本行业、本区域的职业特色,要对生产流程、工艺特色有足够的认识,具有专业智能、方法智能和社会智能。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构成能满足其能用职业分析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据此探寻最佳的教学实施的方法。总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构成与能力构成并存,逐渐形成新的知识状态和智力结构,并能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充实,并与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
四、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要求与老问题
面对日益发展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态势,专业教师的职能定向应完成由“纯艺术”向专业应用,普适艺术设计教育向职业艺术教育,艺术设计知识理论教学向应用设计实习、实训教学等的转换;专业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完成由画家、艺术家向设计师、工艺师、技师等的角色转换。为确保这一系列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体现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因此,有必要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施考评和重申以下方面考评的“老”标准。“德”: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进一步明确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目标和课程标准;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努力进步等。“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而强调实习、实训,实施实践教育,在导向性、应用性教育目标的关照下,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成为考核专业教师教学表现“勤”的新角度。“职”: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忠于职守。为合格履行教师职能,教师应具备多元智慧,多种技艺,多种职称。要求既是专业教师,还是设计师、工艺师等。能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将“教”与“训”相结合,“应用理论”和“工艺技能”相转换等。“能”: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做艺术教育的能手。做到教书能、动手能、实训能、操作能,教师应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地将自身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等,这些是在课程改革中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老问题与新要求。五、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等问题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是角色转换的驱动力。毫无疑问,要迅速地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搞好高等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改革的根本和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如果仅仅靠教师本身的努力和探索还是不够的,如若从全局作全方位考虑,做以下方面的配合与调整,形成合力,各自做好工作,会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1.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建设的能力,这样的课程系统应具备就业导向,具有定向性、导向性,体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具有应用特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基础学力,包括通用学力和职业专业学力。艺术设计教师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活动,形成教学的整体评价、职业分析、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
2.与艺术设计实习、实训教学机制的建立结合起来。建设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参与基地的建设和工作,在艺术实践教学中获得实践的历练,增长才干。同时,在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还要引入大量的具有实践经验、生产技能的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而应该把那些不称职教师调离教学岗位。
3.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结合起来。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编写教材,这项工作最具建设性意义,让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投入到课程建设和教材的编写中去,是培训专业教师的好办法。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然会对整个课程的构成机制、教学目的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模式,实习与实训的安排等系列问题进行论证与处置,使专业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中得到历炼,其教学的适应性、定向性能力,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水平等都会从中得到大幅提升。
4.与教师的专业进修、考核机制的建设结合起来。每年各有关高等院校都会安排大量在职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业务进修,以促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以满足教师的“职称”评定需要。但问题是教师进修培训单位选择的往往是“八大美院”等国内著名高校,以“考研函授”等为主要方式,以获得相应的“本本”为主要目的。人们质疑这样的教师培训究竟对教学的改进,教师的能力提升有多大帮助。笔者认为,为加强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的指向性和职业定向性,教师进修应该首选相应的艺术设计生产企业或工厂。在艺术设计、艺术施工、产品生产的第一线会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在深度、广度上获得更为直接的提升。这样的进修选择,应该成为长效机制。以往的教师专业培训一般着眼与解决教师的“文凭”“学位”等问题。其实是为了评“职称”晋级等而设定的。其实,专业教师眼前最急切获得是应用性、指向性的能力教育和提高,因此,建立独具特色的,满足教师知识、能力构成需要的培训机制十分必要。
5.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规定性要求结合起来。通常高校教师会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教学,完成好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二是科研,展开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对本专业的教育状态起推动促进作用;三是社会实践,将专业理论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产生社会效应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设定专业科研课题,能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构成在课题研究中得到深化,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训与实践推导,产生社会效益和影响等,通过完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规定性要求的努力,使专业教师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成长。
6.与评职称、评优秀、评先进等行政制度结合起来。评价教师、评价教学,应该与教师每年一度的评定“职称”、选评“优秀”的工作结合起来,相应的评价标准的建立能有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角色的转换。
7.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高职艺术教育的宏观发展结合起来,与院校的教育工作水平评定即“评估”工作结合起来。教师的角色转换,其实事关院校艺术教育发展大局,在院校系列工作的系统中,应该设立相应的、合理的、能促进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
总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是十分重要的,应将单一层面的教书人才,转换为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能力,既有明确专业指向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成败的前提。
- 上一篇:计生干部教育工作安排
- 下一篇:中日个性主义文学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