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人才锻炼

时间:2022-07-09 04:35:42

导语:艺术设计类人才锻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设计类人才锻炼

伴随着全球化、工业化进程的步伐,艺术设计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化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发展迅速带来了艺术设计的热潮。全国各大高校都纷纷成立了艺术设计系,以培养相关技术专业人才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艺术设计教育一时间也开始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艺术类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与1999年以后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旺盛需求有关。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目前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80%以上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且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领域也就是本文所指的艺术设计专业。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其中800多所得到了教育部的评估认可,每个学校的设计专业学生平均超过2000人,但是人才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实力的增强。设计教育理念滞后于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设计人才培养体制,且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脱节,可以说中国的现代设计在近10年中的发展是爆炸性的,盲目性的,甚至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的。总体来看,与西方国家发展近百年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相比,中国的设计教育仍然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二、当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相对滞后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设计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纯美术技法训练加之“三大构成”形成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这在本质上属于提高再现能力的模仿训练,而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专业课程门类庞杂繁多,但每一门课都只是“蜻蜓点水”;各科目之间缺少关联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应用是割裂的。以目前来说,中国大多数的艺术设计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大一基础课,大二、大三为专业知识课,大四基本忙于毕业有关的事情。僵化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缺乏跟社会的接触。我国目前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多达40多个,涉及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方面,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大多是闭门育人。那么,在这样教育模式下批量生产的学生在走出校园后,也必将会面临不能服务社会而必须重新学习的尴尬境地。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互不相干从很多用人机构反馈的信息中发现,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只会依赖电脑工作,如果需要亲自动手试验拆、装等工作就束手无策;缺乏创新思维,很多学生在学设计时只会把国外的流行元素拼拼凑凑,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成分不多;学生缺乏到设计机构进行锻炼的时间和途径,在产学研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融入到创意产业中必然出现与创意人才标准要求的严重脱节,在大量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涌入职场,企业缺人的现状却没有改变。这些毕业生中,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并不多,他们进入到企业后,多数创意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能够创新的人才还很少。

(三)缺少专业设计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均衡的“双师”型教师由于盲目扩招,尤其是一些跟风而上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而又急于招生,其师资大多是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或是引进纯绘画专业教师,从绘画专业转行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用纯艺术的教育方法来指导艺术设计教学导致学科的专业标准大大降低,教师自身不具备实践能力就无法引导学生将设计用于实践,只能对学生进行“纸上谈兵”的训练。这与社会对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师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从前面所述中我们发现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它将阻碍我们设计教育的积极发展。

三、“包豪斯”模式的先进理念与经验

提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包豪斯学院,从建校的宗旨、学院的体系、进行的试验和对于国际设计的影响等方面来说,包豪斯学院都应该被视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的办学、治学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一点正是中国当代许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所缺乏的,无论是对现代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还是对推进当今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包豪斯最宝贵的教育理念

1.实行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架起艺术和技术重新统一的桥梁。

2.填补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体力劳动和价值创造之间的鸿沟。它所培养的新型艺术设计师应该集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于一身,既有艺术家独立创作的才能,又有工艺技术娴熟的技艺。包豪斯制定了艺术设计师创造活动的原则,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及与新型建筑理论不可分割的艺术设计理论。它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设计模式:把艺术设计看作个性全面发展、恢复个性的完整性,并通过个性的创作重建物质世界的完整性的一种方式。

(二)包豪斯培养设计人才的举措

1.强调集体工作方式,用以打败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强调标准,用以打破艺术教育早成的漫不经心的自由化和非标准化。

3.建立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新的教育体系,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

4.把设计一向流于“创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转移到“解决问题”上去,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体系,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5.在比利时设计家亨利•凡•德•威尔德的试验基础上,开创了各种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纺织、摄影等。团结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与设计家介入到设计中来,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6.打破了陈旧的学院式美术教育的框框,同时创造了结合大工业生产的方式,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三)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如何从包豪斯的影响中找到出路

1.明确培养目标设计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并不是每一个学习设计的学生都会成为未来的设计师。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标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各个学校针对自身的特点、师资情况以及其他因素来制定的目标。

2.实践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不应缺少的部分艺术设计实践虽不可以代替艺术设计教育,但艺术设计实践却可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校培养的目的是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设计教育应与市场相适应,学生用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才是艺术设计教育真正的成功。这样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和社会需求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性循环系统。现在,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之间缺乏联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课程设置方式有关,在艺术设计的学校教育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实践。设计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行为和文化行为。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我们期待艺术设计教育和企业的联合,让设计教育活动充分参与市场,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同时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设计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应当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学生在企业、公司真正搞设计、做项目,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的目标。

四、对当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一)专业的跨界、融合是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式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物的多元需求转变而促成其新的设计视角。回溯现代设计教育包豪斯的“艺术与新技术的统一”,无论是双规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借助克利、康定斯基等艺术大师的智慧,实现艺术品与工业产品的转换,现代设计与艺术的跨界理念早在这时已经确立。中国设计教育30多年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在专业方向上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图案专业衍生到工艺美术范畴内的装潢设计、染织设计,到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再到如今媒体时代的网页设计、视觉影像设计等等,各专业之间分分合合,更名数次,设计更是被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所包围。无论哪一所院校以何种学科的方式归划设计教育的定位,技术与艺术的课程比重安排孰轻孰重,设计教育在今天面临的是信息交互时代的观念创新,专业技术成为实现其整合力、创造力的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从艺术设计中不断分离出针对性更强的细分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等,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但长期以来针对细分专业进行的设计教学已逐渐显示其弊端,细分专业内部形成了专业同质化的趋向,如出一辙的教学大纲体现了各大院校类似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模式已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无法满足新的要求。许多院校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以“设计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遵循设计发展规律,建立跨专业课程,跨越专业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名具有设计综合能力的学生应有的视野,而灵活应用多个专业或学科的知识,实现创造性价值是设计教育育人的最终目标,是艺术设计教育在新时代下的新变革。

(二)找寻突破口,实施跨专业毕业设计课程

高校的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三年来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过程,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的主要阶段。毕业设计一般由指导老师(或导师组)制定设计选题,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关注点来选择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最后以展览成果的形式完成设计。笔者从担任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经历中发现,千篇一律的毕业设计选题与陈旧的操作机制无法让学生适应毕业后的就业,学生们夸夸其谈的设计理念难以落实到实际的具体操作上,而大多数学生只会运用电脑设计效果图、打印输出就简单地完成了毕业设计,这样的过程与我们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相差甚远。如何改变这个疲惫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的做法如下:

1.整合选题内容,模糊设计界限笔者担任的是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通常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平面设计的内容范畴选择设计内容,选题内容有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这四大板块。毕业设计的内容大多是重复大学所学课程内容,形式与以往的作业基本相同,这是以总结为目标的设计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对毕业设计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纵观多年来的高校毕业设计展览都是年复一年的一成不变状态。打破这个局面,选题内容是激发学生设计的开始。整合选题内容的方向应考虑这个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延展性并结合当下的设计趋势———“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设计概念,提出了跨界整合的“大设计”方向。所谓“大设计”是模糊细分专业间的专业界限,突破“艺术+技术”的传统模式,融入社会、商业、文化等跨界元素。本次毕业设计的内容最终定位为运用纸纤维这个材料,结合当下“绿色设计”中关于环境保护这个话题,围绕材料的可塑性与纸相关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设计。在定义这个题目和对学生的设计要求时,笔者刻意模糊了设计界限,避免了规定单一视觉形式的出现。学平面设计的学生大多关注的是视觉化的内容,很显然这个题目对同学们来说既新鲜又具有挑战。经过与学生们热烈讨论、分析这个题目后,学生们逐步理解了“大设计”这个概念和“跨界融合”的思想,回到题目中,学生们的想法变得丰富了,他们不在只是从平面设计这个专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模糊设计界限,从跨越专业的角度解决问题。

2.改变传统操作方式以往的毕业设计学生只涉及到由创意概念到交给打印部门平面输出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动脑不动手。运用材料、设计具有使用价值就意味着改变原有的操作方式,从相关的专业中吸收借鉴,不光要有创意还必须动手做出一个可以使用的实体出来。同学在与教师讨论设计想法和设计方案时,笔者最关心的是:想法虽好,能做出来吗?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的话,学生们永远只停留在最初的想法阶段,设计不能为之所用,理论不能与实践结合,这与我们要改革要培养真正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的目标是不符合的。最初选择纸纤维这个材料,是因为纸纤维这个材料的操作性和可塑性很强,不需要复杂的成型技术,对于平面专业的学生去改变原有的操作方式是最容易入手的。经过不断的试验、磨合,学生们成立的“毕业设计工作坊”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在工作坊同学们学会了集体创作,团队合作的方法,动手制作,相互促进,使同学们进入到一个真实的实战设计氛围中。

3.跨界融合,寻求突破在本次毕业设计中同学们的创作范围相当广阔,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设计。或许我们无从判断本次毕业设计是属于平面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还是产品专业学生的作品,但在毕业展场上,我们看到更多的作品是针对设计概念本身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平面设计的二维视觉元素扩展到互动、产品、空间设计的三维立体元素,在设计的成品中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跨界设计:纸灯具设计、纸服装、服饰设计、纸饰品设计、纸旅行箱产品设计、纸家具设计、纸家居产品设计等,设计的种类多达10余种,每件作品都是学生们对生活、对环境的思考,将生活的体验融入到设计中,有实用性、有趣味性。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基于对视觉形态的敏感度,跨越专业的界限,寻找与设计相关专业的交接点,用实践去验证,寻求专业突破。就如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原研哉说过的话:“设计师本来就没有界限的,所谓的车的设计、建筑的设计、服装的设计,其实都是设计,人为的将它们划分出一个界限,本来就是不应该的。没有界限才是应该的,而实际上设计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设计师自身更不应被一个名衔而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跨界思考,设计时要让学生明白,创意不仅仅是基于形式的结合,更需要多种知识的内在紧密结合,这才是跨界设计的创意之本。

4.为培养适应时展的设计人才寻求出路“跨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分析是我们进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初步尝试。艺术设计的界限正在慢慢消融,艺术与设计学科的发展已经变得更为迅速,专业之间寻找更多的交接点显得尤为重要。由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教师组成团队,各专业的教师融汇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交叉融合学习的条件。组成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师团队的目的是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依托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三大平台搭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教师组成的丰富性还可以让不同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潜力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融合和技术集成,为学生能够进行跨专业设计提供指导力量。建立专业交叉融合的“跨界设计工作室”是教师团队与学生们工作、实验的场所。工作室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跨界设计工作室也是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为学生的设计成果与企业寻求合作的机会。在工作室中进行跨专业融合的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结语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职能和作用,才能促进它的发展与完善。同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符合时代、社会、市场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要有合理的结构,要和现代产业结合,更要有前瞻的、带有科研性的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引领设计产业的发展。目前有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性,正在积极努力地针对自身的状况来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对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只有顺应时代要求的变革,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改革方法,才能为培养社会与时代真正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做出自己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