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角下艺术审美教育
时间:2022-05-21 11:21:00
导语:大众文化视角下艺术审美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审美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审美发展,而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依靠审美教育来实现。席勒曾说:“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①这句话既透露了审美教育对人的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艺术充当审美教育手段的重大意义。在这个感性缺失,机械复制的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净化作为审美客体的当代艺术。
一、大众文化的发展及其弊端与审美主体感性的缺失
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贫乏和灵魂的虚空。工业的发展使一切都变的模式化、符号化,发达的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心中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把人塑造成“单向度”的人。人在大工业社会中似乎也成了批量复制下的“产品”,冰冷理性而缺乏感性的成分。在机械复制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丰富,情感却愈加衰颓。蔡元培很早就意识到这种情感缺失危机,他早在一次与《时代画报》记者的谈话中就谈到:“根本人类制造了机器,而自己反而变了机器的奴隶,受了机器的指挥,不惜仇视同类。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②情感的缺失会使整个社会麻木不仁,审美教育承担着塑造感性的人的重任。席勒说过:“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整体。”③这后一种教育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使人们摆脱了片面的理性化,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当我们建立了足够坚强的理性壁垒之后,不要忘记打造同样重要的感性家园。当前审美教育面临的更加棘手的问题是,本来大工业社会就已造成了人们情感的缺失,偏偏又遭遇到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要完成解放感性的历史重任更显困难重重。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型期,伴随着大工业社会而来的还有大众文化。对外开放的国门得以使大众文化这股“西风”吹进中国;新的经济体制使大众文化获得了生存的土壤,迅速在中国扎根、萌芽,并发展壮大起来。仅十几年的功夫大众文化就与中国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并大有超越之势。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一方面打破了精英文化垄断的传统,推进了中国文化民主化和平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更大的弊端。文化大工业下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具有无深度、模式化、易复制、批量化、标准化等特征,大众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并在今天呈现泛滥之势。不同于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以对民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解构为代价的。它的速食化、娱乐化、肤浅化乃至色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民族文化与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而这势必造成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严重缺失。审美教育是规避大众文化缺点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审美主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大众文化泛滥的今天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完善自我。而“进行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凝练的形式”④则是艺术。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是人类精神的创造,具有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功能,并且能够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审美教育,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可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种门类的当代艺术形式,如流行音乐、现代绘画、现代舞蹈、商业电影、网络文学等,也都具有消费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更有甚者还暴露出低俗化、色情化、丑恶化的倾向。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很难像古希腊的艺术一样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净化,很难唤起人们情感与精神的超越。那么,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审美教育该如何进行呢?
二、培养审美主体的艺术审美感知力
席卷全世界的大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使人们依然保持一份纯粹的审美情感,依然能够深切地感受美,我们的审美教育急需要做的便是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或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感知的能力,它是审美活动中各种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艺术审美感知力就是以艺术为审美客体,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面对审美主体的情感淡漠与心灵空虚,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借助于艺术这一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是必要且明智之举。审美感知能力分为“感”和“知”两个层次,“感”是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的感受,“知”是对审美对象内在情感的领悟。审美主体完成了从“感”到“知”的过程,才算真正具备了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中的“感”是对艺术的外在形式的一种感受力,是一种鉴赏美的能力。例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阅读一首诗、听一段音乐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和感受这些艺术品的形状、语言、旋律等外观形式。这便是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感受美的能力。是通过感官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把握。但是,只完成“感”的这一层次,还并不是“审美”,审美主体只有从“感”上升到“知”才算是真正的“审美”。审美感知力中的“知”是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领悟,是通过对审美客体外在形式的感受进而把握艺术美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是一种间接的、抽象的审美把握。例如我们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能够从感官上感受到画的颜色、线条等,还要透过这些颜色、线条感知到画作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总之,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领悟离不开最基础的对审美客体外在形式的感受能力,但仅仅停留在“感”的层面,不能深入体味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弦外之音”则不能称之为“审美”。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应加倍重视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因为,当代的审美主体面对的是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艺术,具有通俗性、消费性和模式化的特征,且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艺术。成熟的审美感知力可以使我们练就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有音乐感的耳朵,能在良莠不齐的当代艺术中感知到真的、善的和美的。利用审美感知力中的“感”能力可以感受艺术外在形式的美丑,利用“知”能力则能够更进一步分析美丑背后的艺术本质。集合了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力、审美兴趣等各种审美因素的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关键。而当下的艺术审美教育在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上,只停留在对艺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艺术形象的抽象分析的肤浅层面,也就是只停留在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中“感”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能力的培养,即忽视了对审美客体内在情感把握力的培养。这是大工业社会和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者与审美主体集体沦陷的表现。现代的审美教育用理性的解构替了感性的建构,艺术美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被完全忽略。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就等于使自己的情感陷于无形式的混乱状态。”⑤在大工业社会和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情感教育,需要用艺术来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并反过来利用这种审美感知能力去欣赏美、领悟美,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来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呢?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有三个途径,即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自然美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旖旎的自然风光,壮丽的山川湖海等,通过作用于我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我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力。现实美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所呈现出的美感,包括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等一切真、善与美。现实美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审美主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主体健康的审美情操。自然美和现实美审美教育对审美感知力的生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们在审美主体对艺术美的审美感知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艺术美来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是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艺术美是艺术所展现的美,艺术是人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审美目标、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和现实美来说,带给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更深刻些,更有助于审美主体从“感”到“知”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艺术作品或美或丑的外在形式,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层次体验与领悟。例如,当蜀道的艰险可怖出现在李白的诗中时,我们不只欣赏到险要的蜀道和沿途的景色,更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国事的关切与焦虑之感所感染。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用强烈的美丑对比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的震撼,使我们对“美”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丑恶可能就隐藏在美的外形下,而崇高有可能躲藏在丑陋的外表背后。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感动世界,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不只是激荡人心的旋律,更是灵魂的交响,是其对苦难命运的不屈与超越。伟大而优秀的艺术作品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内在情感的涌动与心灵的震撼。审美主体只有透过艺术的表象看到其意义与本质,才算是真正的审美感知。当然了,对艺术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还需要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及情感经验,它们是审美感知力得以形成的保证。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只有具有由“感”到“知”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作品时保持清醒与审慎的审美态度。
三、对审美客体———艺术的净化与优化
既然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最有效手段,那么,艺术的优劣便直接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当今,大众文化充斥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冲击着我们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精英文化和民族文化被边缘化,具有“民主”性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流。当代艺术也被卷入大众文化的洪流中,显示出大众文化所具有的优点和弊端。一方面,艺术从高高的殿堂上走了下来,变得更加大众化、通俗化。艺术借助于现代传媒走近大众,让更多的受众可以很容易地欣赏到艺术。另一方面,在西方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艺术走上了一条颠覆传统的“革命”之路。当代艺术更重功利性,艺术创作者为了最大可能地实现艺术作品的消费性,为了宣泄私欲、一举扬名,不惜将艺术作品变得通俗、庸俗甚至低俗,变得虚伪和丑恶。美已不再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艺术积极健康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在渐渐消逝。艺术不分高低,但有优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带给人的都是美的享受、情感的满足和心灵的触动,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培养审美主体辨别美丑的能力,并且能提高审美主体对“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低劣的艺术作品则恰恰相反,不仅外在形式上缺乏美感,也不具有直达审美主体心灵的功能。在西方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暴露出无深度、庸俗化、娱乐化、功利化的弊端,且具有反传统、反高雅、拒绝理性的特点。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艺术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主要是感官上的刺激,用纯感性的创作,猎奇的、鄙俗的、甚至丑恶的艺术作品来刺激审美主体的感官,忽视、甚至抛弃了艺术本应带给人的精神上的享受。本世纪初诞生的“下半身诗派”,坚持“形而下”的创作意图,赤裸裸的肉欲和性欲被毫无遮拦地写进诗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毫无美感可言。源于欧洲的当代行为艺术,一改当初行为艺术的初衷,代之以裸体、血腥和暴力。行为艺术表演者的行为根本无法与审美主体产生共鸣,得到的只是审美主体的无法理解与嗤之以鼻。当代的电影屏幕与电视荧屏上开始出现空虚、无聊,甚至下流、色情的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作品不再以传播真、善、美作为创作宗旨,而完全是在迎合大众的口味,为了取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当代文艺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出现以丑代美、以丑为美的现象。艺术作品可以表现丑的,可以是审“丑”的,而此审“丑”是以揭露丑、教育审美主体看到丑背后的艺术本质为目的,是把表现丑作为传播美的一种手段,是以丑引美。并非彼审丑的宣扬丑,以丑为美,并且完全将丑作为审美客体。艺术本应是表现真、善、美的一种文化形式,其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它能够丰富和发展审美主体的精神生活,提高审美主体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丑的艺术则完全违背了艺术的宗旨,是混淆审美主体对美丑的界限,导致审美主体情感缺失的罪魁祸首。所以,净化与优化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是审美教育所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那么,面对大众文化背景下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净化与优化呢?首先是从艺术的生产过程入手,通过强化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来净化与优化当代艺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意识下的产物,是对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欲望的宣泄,更是艺术家与审美主体进行交流的中介。我们的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对审美客体实施教育,而艺术的优劣直接取决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当代的一些艺术家为了凸显个性,大肆奉行个人主义,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几乎无关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且当下的艺术家多道德意识淡化,并未将高尚的道德追求列为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伟大的艺术创作源自伟大的思想,一个不关心社会、缺乏道德意识的艺术家何来伟大的思想,又何谈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应该意识到当下最要紧的是要“修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往高洁纯挚的方面,向上提挈,向里体验。自己腔子里那一团优美的情感养足了,再用美妙的技术把它表现出来,这才不辱没了艺术的价值”。⑥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承担起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善于从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总结艺术理论与创作经验,努力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审美教育与审美主体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是从艺术的传播过程入手,通过强化艺术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来净化与优化当代艺术。艺术作品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传播给大众,而将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放送给大众则需要艺术管理部门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机制来加以净化和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传入,艺术可以通过更多、更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传播给受众,也就是说受众接触艺术的途径更广泛、更快捷了。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我们如何使之更有效地发挥其审美教育的功能呢?除了需要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也需要艺术监管部门的配合。通过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传播的当代艺术,大都只是以牟利为目的的文化消费品,带给审美主体的主要是感官上的刺激,以其无深度、批量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特征,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一股脑地灌输给受众。在这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十分需要作为放送者的文化监管部门对所放送的艺术内容进行净化与优化,过滤出无聊的、低俗的、丑恶的艺术作品,保证传播给大众的当代艺术都是健康的、积极的、审美的,是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带给大众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的艺术。四、结语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是促进审美主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众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中国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而深刻,它的发展带来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契机,却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种种弊端。大众文化肤浅化、模式化、庸俗化及色情化等缺点正在腐蚀着当代审美主体的思想,造成审美主体心灵的空虚与情感的淡漠。要规避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净化审美主体的心灵,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审美主体实施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表现真、善、美的艺术来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等各项审美能力,使审美主体在认识美、感受美的基础上更能够得到思想与精神的提升。艺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不同品质的艺术作品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教育效果。所以,对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进行净化与优化也是审美教育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我们可以通过自检与他检两种机制来对艺术进行过滤,一方面提高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要靠艺术监管部门严格审查、考量即将放送给受众的艺术作品。
双方共同努力,确保受众所接触到的艺术作品都是积极、健康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教育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最为迫切和艰巨的任务。艺术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审美教育,它可以使我们在大众文化占据主流的当今社会辨别出美、感受到美、领悟到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心灵体验。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完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 上一篇:非法幼儿园清理取缔方案
- 下一篇:鲁迅讽刺艺术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