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外语类人才培育与就业研讨

时间:2022-05-18 09:54:00

导语:科技外语类人才培育与就业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外语类人才培育与就业研讨

外语教育教学政策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现在外语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校外语本科专业多年所形成的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依附的“经院式”单科型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外语作为一种技能,更多的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构成复合型只是构架。高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外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一种培养模式,即“理工科+外语”专业的学习。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坚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的理工、经贸、外事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高校不仅要为扩大学科领域并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撑,更应当特别重视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和管理。课程设置的原则要体现选择性、适应性和超越性。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从课程层面的组合上升到学科层面的融合。我国必须适度调整其外语教育政策,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目前国家在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方面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科技外语人才的数量相对不足。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能熟练使用外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不多。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网络技术或电脑进行商务管理与沟通的高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与目前日资、韩资等外资企业较多的实际情况相比,熟悉日语、韩语等语种的科技外语人才更是有限。随着国家对外招商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日趋紧张。

(二)科技外语人才供求双方需求存在差距。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层次要求与人才的层次现状存在差距。作为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不仅看重科技外语人才的专业能力,也看中其他方面的能力,对科技外语人才的层次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待完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高校毕业生多为“经院型”学子,缺乏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甚远。高校外语专业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科生,对理工科的知识匮乏,科技英语专业在国内各高校几乎处于空白。虽然有些高校为理工专业学生开设科技英语这门课程,但所授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科技英语成了学生的头疼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文理兼顾的使用人才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学生就业面单一狭窄,与社会需要人才多样化和专业化不符。

(三)企业、高校和政府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中介机构。形成了政府外语人才政策难以落实,高校毕业生难以就业,企业难以招到合适人才的尴尬现象。企业缺乏承担在职员工的外语培训能力,为了减轻负担,又不愿意接受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在岗专业培训,导致企业用人机制僵硬,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制约了科技外语人才的迅速成长。

二、适合国家发展的科技外语人才培养途径

(一)应加大力度,鼓励高校立足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情况,灵活地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目前,社会经济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与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型外语人才,而学校则偏重于培养应试型和理论型外语人才。事实上,具有科技专业知识和较高外语应用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在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非常稀缺。目前,理工科院校在人文学科的建设方面发展薄弱,具有深厚外语功底和一定科技知识的复合型教师缺乏,这不利于培养科技外语人才的人文素质。大部分科技外语教师外语专业毕业,对理工知识知之甚少,通常按外语教育的思维和标准去教授学生,有些涉及专业知识的科技术语很难讲解清楚。理工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也很难胜任科技外语的课程教学工作。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小语种师资队伍规模小,教师资源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日语,科技俄语,科技韩语等小语种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经过不断探索,理工科高校目前正在试验的模式有: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双学位)。所谓“外语+科技”,指的是“精外语,通科技”。“精外语”明确了外语在专业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它强调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要以外语学习为重点。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具有较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通科技”就是要发挥学校在各方面的软件和硬件优势,突出各科学生的专业优势,拓展学生的科技知识,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外语教学中。在教学中,逐渐实现科技和外语的融合。但是,科技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外语是“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看家本领,体现了外语人才突出的个性与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方面始终加强学生外语基本功的训练,绝不能失去外语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理工类大学外在学科优势,走与强势专业结合的道路,通过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提升外语专业科技教育内涵,实现与其它自然科学学科的接轨,办出特色鲜明,实用性强和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外语人才。其次,缺乏优秀教材,并且教材与学生专业脱节,造成学生对科技外语失去学习兴趣,降低课程效果。由于科技外语必须针对不同的专业选用不同的教材,各个专业差异悬殊,大多数院校的各个专业都使用自编教材,这类教材往往根据本校专业课程设置而定,教材定位范围过窄,无法满足社会对科技人员的英语要求,尤其是国际交流和使用性的要求。一般来说,科技文体是一种比较正规的书面体,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科技英语都是论物不论人,而且理论多,读起来枯燥无味。因此,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学习科技外语课程。

(二)从认识上、政策上和制度上促进和保障非英语语种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非英语语种外语人才已经悄然升温。我国应利用地缘优势,从认识上、政策上和制度上促进和保障非英语语种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目前日资、德资、韩资等外资或合资企业进入各大城市的开发区,需要更多具有科技专业知识和较高外语应用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大环境下,非英语语种科技外语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因此,非英语语种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是科技外语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适度增加非英语语种科技外语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以“质量工程”为契机,进一步修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辐射和示范功能,努力提高紧缺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建立企业、高校、政府间人才需求培养调控的协调机制和中介机构,大力倡导高校与支柱产业骨干企业联合,努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外语实践应用能力要将就业能力培养与知识技能培养相结合并贯穿于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始终。首先,高校应该转变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使育人方向向复合型、宽口径、厚基础转变,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科技外语涉及面广,专业繁杂,对于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应坚持这一原则。其次,强化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及科技外语翻译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应采取各种办法,如校内实习,顶岗实习及建立实习基地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大学生应当根据社会和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广博的知识,为今后适应市场和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大学生应培养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始终,从一开始就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大学生职前教育,提升大学生择业应聘能力。

(四)通过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培养科技外语人才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对教育合作的需求也从学习语言转入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更显多元化,愈加深入的层面。同时,我们应遵循“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兼行,兼顾战略平衡”的方针,坚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寻求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加强外派留学生教育,努力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的渠道和范围。这些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必将成为我国过硬的外语人才,在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合作办学不失为一个良策,应大力推广。

科技外语教学一直未引起理工类院校的重视,在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下,科技外语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非英语语种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高校与支柱产业骨干企业联合及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培养科技外语人才,对提高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