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育是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时间:2022-01-17 05:48:00

导语:多维教育是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多维教育是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村民自治符合农村居民当家作主的客观要求,也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建设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然而,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农村居民自治能力的相对欠缺,既影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整体绩效,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保障“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急需解决这一问题。

村民自治能力尚存诸多不足

当前我国村民自治能力不足,体现在农村基层吐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如选举、公共参与、自治组织等。

村级选举过程乱象丛生。村民对村庄选举的兴趣和参与度都不高,在选举过程中普遍地对候选人是谁和把票投给谁并不关心,而容易接受一些竞选者的行贿,引发谁给的“出场费”高谁就能当选的乱象。

村民参与村级治理普遍不够。在我国农村的不少地方,村民对村级公共事务普遍不关心。本应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村委会组织,逐渐发展出“行政化”的特点。村民的集体意志,在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基本没有体现。

村民缺乏自治所需的公民意识和基本技能及知识。不少村民公民意识淡漠,既缺乏主人翁的权利意识,又缺乏公共利益即是个人利益的责任意识,还缺少公共管理的规则意识,在村庄治理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单一。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是当前村民自治的主要组织形式。村组合并使得不到10名村干部就要面临几十个村民小组、几千个村民。随着广大村民在水利、道路、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日益增多,现有的管理和服务力量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村民自治的单一组织形式无法满足治理村庄公共事务的需要。

村民自治能力引发治理困局

当前我国村民自治能力不足的原因涉及经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薄弱和落后的经济基础不能满足村民自治的需要。要求那些还在为基本温饱问题发愁的村民展开公共参与、自我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其次,当前我国村民自治主要是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来进行。投票之后村民只能通过监督等间接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他们其实并未真正参与村庄治理,只不过是在公共决策已经作出之后被告知而已,导致原本相对较低的自治能力因缺少锻炼和实践的机会,难以得到提高。再其次,村民自治本质上是法治,作为自治主体的村民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服务和监督。然而,我国农村生活中讲究的“人情”、“宗法”等原则,与“权利对等”、“公平公正”等法律原则相去甚远。这也导致了村民自治的能力不高,以及村民自治的很多制度设计在具体实践中难以得到贯彻。

村民由于缺乏自治能力,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参与到村庄治理的过程,最终损害的是农民自己的利益;村民自治能力不足使得村民自治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基层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都受到很大的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难免受到影响;而对于国家来说,村民自治能力不足导致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农村公共治理,既浪费了本来就稀缺的治理资源,还容易导致基层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引发基层社会的矛盾。村民自治能力的不足,不仅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关系着基层农村和谐稳定的大局。

提升自治能力需要多维助力

要让村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必须着力提高其自治的能力,通过系统的教育,从公民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和村民自治的实践教育多个方面入手,为村民自治能力的提高提供多维动力。

首先,要在农村广泛进行公民教育,努力夯实村民自治的基础。从提高村民自治能力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公民教育应当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能力教育。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村民充分认识其在村庄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产生对村庄公共事务强烈的责任心,使其逐步理解和尊重村民自治制度的原则并且在此原则下行事。公民能力教育,可以提高村民参与农村各项自治活动的能力、伦理道德指引行为的能力,以及理性思考、实践创新、遵守制度的能力。

其次,在农村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积极营造村民自治的良好文化环境。农村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因而也直接决定着村民自治主体自治能力的高低。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把农村文化教育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共享,逐步建立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农民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教师既注重培养村民的文化知识,又注重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基层农村宣传、教育和弘扬高尚文化,注重陶冶农民的情操,促进乡村文明积极健康发展。

再其次,要在农村持续推进法制教育,为村民自治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相当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的村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基础。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的基本保障。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制教育体制,根据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模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建立包括农村普法、专门的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讲座等在内的综合性法制教育体系。农村法制教育尤其要注重对村民和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观念的引导和塑造,引导村民和村干部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最后,要积极创新村民自治的实践教育,不断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与水平。除了培养自治能力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之外,还要创造条件让村民有机会参与自治实践,进行村民自治的实践教育。

此外,村民自治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为村民提供自治的机会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