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青少年教育的出路

时间:2022-01-17 04:32:00

导语:剖析青少年教育的出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青少年教育的出路

12年前,一篇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报告文学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在中日少年夏令营活动中,鲜明地暴露出了中国孩子的生存能力、责任感、团队意识、心理意志等方面的不足,中国家长和日本家长对孩子迥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石击起千层浪,全国几十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介绍或评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从那时起,人们记住了“孙云晓”达个名字,因为他敏锐的觉察和动情的文字,还有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国民素质教育和民族前途的担忧,让很多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教育问题。

作为当代中国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十几年来,孙云晓一直行走在儿童教育研究的路上,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中国城市独生子女教育模式、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等多项课题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让家长深受启发的教育观点,如:“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和解放儿童”、“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等等。除了到全国很多教育机构为教师和家长进行演讲外,他还坚持五年如一日地定期在网上和网友探讨儿童教育的各种问题,推心置腹,言辞恳切,让人感动。

考试并不只属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除了学科成绩外,还应有德育、体育、心理健康、审美等等其他方面的评定问:回头看12年前的那场较量,中国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您觉得学校、家庭、社会谁的责任最大?

答:应该说都有共同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都不能忽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要细论起来,我认为学校的责任更大,因为学校是代表国家对公民行使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具有导向性。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对人格和道德培养方面不够重视,也没有大的措施。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很多程度上体现的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对中国带来的弊端。

问:这涉及到了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讨论,大家都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可是又没有可以取而代之的方式,比如很多贫困农村的孩子,高考可能是他们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

答: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只有19%的毛入学率,而有96%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大学,45.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中国人口多,资源稀缺,教育问题存在着很多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制约。

我并不排斥考试,我甚至认为考试是必要的,现阶段需要考试,职业能力评估、人才的优胜劣汰等都需要考试。还有即将到来的高考,可以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择人才的制度。没有考试,社会很难前进,很难公正。但是现行考试制度问题的要害在于不应该成为主导,更不能成为唯一。

考试并不只属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除了学科成绩外,还应有德育、体育、心理健康、审美等等其他方面的评定,对农村的孩子也应该这样。

问:您的报告文学给很多人敲了警钟,也引发了很多关注和讨论,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而言,有什么实际的进展和变化?

答:这么多年来,还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国策。其次,推进了课程的改革,重视素质教育。这种成果还不太完善,但开始注重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减少知识量。课程改革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有进步就应该表扬。第三,注重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八号文件后,各地采取了不同的关于德育的尝试。但是,总的来说,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育对民族的发展就像心脏的造血功能对人体一样重要,如果将教育禁锢住了,无异于自杀问:和十几年前相比,中国的孩子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答:去年暑假,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孩子在同样的地方又举行了一次夏令营,新华社对此进行了报道,标题是《韩日孩子坚强,中国孩子怕吃苦》,情况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

由此明显看出,核心问题并不是中国孩子不行,而是中国教育不行,最关键的问题是学校还是把升学考试作为核心教育。这十几年来,中国的某些方面还出现了倒退,例如中小学甚至不敢组织野外活动、体育锻炼出现了滑坡、营养餐一直没有解决好等等,这些都严重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实现素质教育,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范。日本人对教育的重视就值得我们深思,1952年,日本中小学营养餐的普及率就达到了96%,费用主要由国家承担,家庭只支付其原料价值的一半。我时常想,2005年的中国比1952年的日本在很多方面都要强不少,可是现在中国又有多少孩子能够每天喝到一杯牛奶呢?日本小学每年都要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加两次远足,对体育锻炼也非常重视。休育不是一项简单的身体运动,体育是强心之育,是意志之育,体育锻炼的是顽强的意志和坚忍的品格,同时是对守规则意识的训练。但是在中国,一旦孩子在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和野外活动中出现任何事故,家长就追究学校的责任,学校也就不敢再组织活动了。这样下去,对孩子的体育锻炼是不利的,这种连锁反应的后果就是我们自己举着法律的武器刺穿我们民族的心脏──教育。教育对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像心脏的造血功能对人体一样重要,如果将教育禁锢住了,无异于自杀。

问: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受到生理上的伤害,学校是否应该负责,撇开这些法律的争议,您认为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解决这种担心孩子受伤和不敢组织活动的矛盾?

答:我比较钦佩日本人在这一点上形成的国民共识。我在日本期间,住在一个日本人家里,有天早上看电视,新闻里播报的是,在学校组织的野外活动中,七个孩子被山上的洪水冲走了,其中一个孩子不幸遇难。我问女主人,在日本发生这种事情谁负责,她说,没有人可以负责,这是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当然,这和日本完善的教育保险是分不开的。但是,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在夏令营的较量中,为什么中国孩子生病了,父母赶紧接回家,而日本孩子病了,爷爷坚决把他留在大草原上?

成年人是孩子的路标,必须告诉孩子哪条路能走,哪条路不能走

问: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有这样的困惑,很多意见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偏偏不能接受?

答:要明确的是,对孩子好,不是禁锢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要尊重和爱护孩子,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因为父母和孩子关系好了,父母的话孩子才愿意听。

好的关系的底线是,让孩子遇到危险或者麻烦时,他愿意告诉你。比如中学生早恋,甚至中学生性行为或者早孕等事情发生了,有多少孩子愿意向父母求救呢?孩子一旦出现这些困惑和难题,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好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严重。我们调查过一些真实的成功案例,在父母的关爱下,孩子能够勇敢地健康地走出阴影,并且阳光地面对生活。所以说,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问:可以说,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且是真爱,可是不是所有的真爱都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答:父母爱孩子是没有底线的,但是真爱和假爱是有区别的。真爱是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应该是一种纯粹的爱,不是因为孩子考高分就喜欢,也不是因为孩子早恋就不喜欢孩子,而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不变的爱。这样下去,代际关系就会很好,孩子出了问题就愿意向你倾诉,你就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这样的爱,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够不成功呢?

真爱绝不是溺爱,应该是恰当的爱,就像医生关心病人一样,有时候还必须给病人打针吃药,所以我经常提到一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问: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无批评教育”的观点,您怎么看?

答:“无批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犯错误,不能没有批评,这样会造成孩子不明是非。成年人是孩子的路标,必须告诉孩子哪条路能走,哪条路不能走。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并且应该坚持到底,如果父母放弃了这种责任,还有谁更应该去批评孩子?

现在的很多关于教育的观点,除了刚才说到的“无批评教育”,还有提倡“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等,我觉得都是关于教育认识的偏差。这些观点表面上看起来很先进很人文,实际上是很不负责任的,很危险,也很脆弱,是不堪一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