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优化

时间:2022-12-23 10:44:00

导语:学校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优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优化

多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目前主要是通过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来进行的。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一、结合时事教育,增强国防安全意识

高校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成长于和平环境,没有对战争的了解和感受,也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血雨腥风,长期的安逸生活,往往会淡化忧患意识,消解国防精神,使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感走向低落。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和平时期,越要加强国防安全意识教育。高等院校一定要借助于国际、国内一些重大事件,及时、有效地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爱国主义时事教育,使青年学生真正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明白国防安全对国家兴衰的重大意义。增强他们的国防安全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担当起维护国防安全的责任。

其实,借助于现代网络,大学生们对国际、国内时事的了解绝对不比老师少,但是,受年龄和知识的局限,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事件的表层,当作新闻浏览而已,缺乏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借助于时事教育课,敏感、准确把握国内外时事,进行及时地、有针对性的深入解析,以帮助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国防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提倡礼仪教育,养成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帮。文化典籍,无不涉及到礼;家庭社会无不遵循礼仪。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强调了礼在修身、行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礼记•曲礼上》这样推崇礼仪:“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认为礼仪是人和走兽得以区别的重要依据。在《荀子•大略》中“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又一次强调礼仪在人们做人、做事中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不仅崇尚礼仪,而且还将礼仪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借以表达孝心、诚心、忠心。因此,中华民族用“父母之帮”来称谓我们的“祖国”,以此表达自己与祖国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现在礼仪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关乎事情的成败、国家的安定,是中国文化情结的外显形式,它对养成爱国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六点明确指出,要“提倡必要礼仪,增强爱国意识”并且强调了“特别要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要求人们升国旗、唱国歌时要庄严肃立,行注目礼等。当然这只是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起码礼仪,对于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有义务学习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中能够表现爱国主义的礼仪,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势在必行。

首先,要编辑出版合适的富含爱国主义礼仪的教材,这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目前广州教育局已开始中小学生礼仪教育,一些贴心而又生活化的课题将引导学生熟悉文明礼仪,书中的内容很全面衣食住行都有,没有说教的色彩,有的是建议,小故事,小幽默,以理服人,学生都比较喜欢看这样的书,有的还以名人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学生礼仪的重要性,让学生对礼仪的印象更为深刻。而我国大学生还从未经历过这方面的教育,更缺乏爱国主义方面的礼仪教育,因此,通过编写爱国主义礼仪教材,一方面可以促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从心底认同爱国主义,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要组织大学生通过开展礼仪实践,进一步深化爱国情感。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国家重要纪念日以静默、祭扫等传统礼仪方式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还可以通过组织拍话剧的形式,使高校大学生融入角色,深入认识、体会爱国主义礼仪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要引导学生们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这也是礼仪教育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了礼仪与爱国之间的关系,借升旗仪式、开展大型纪念活动之机组织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礼仪实践,通过礼仪实践提升其爱国主义情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兴礼仪教育恰是应对市场经济负效应的一剂良方。高校要重视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方面的礼仪教育,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同时也是青年人了解传统文化、加深爱国之情的良方。高校要应用好这一有利武器,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开展感恩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情怀

感恩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促进渠道。在我国的历史上,爱国主义是孝文化的精华,也是孝文化的升华。《孝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倡导的就是要求子女勤俭节约,而对父母孝顺、感恩。而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从而获得社会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把倡导勤俭节约、感恩父母的孝悌之情延伸成对社会的感恩、回馈。即谨身节用以养社会,用感恩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其实,我国古代早就有很好的感恩启蒙教育。古人教育孩子背诵的《三字经》里面有这样一段:“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就是一种很好的感恩教育。但时展到今天,高校大学生的感恩之心缺失现状却令人堪忧。他们中的“一些人体会不到关心、照顾人的辛苦,自然很难对曾经关心、照顾过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1]这将直接导致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缺失。我们对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更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大学生只有怀有对家人、对朋友的感恩之心,才能够回报国家和社会,才能够怀有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感恩教育包括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感恩祖国对我们的培育之恩,乡土对我们的哺育之恩,社会对我们的承纳之恩等。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效仿古人选取真实而感人的事例,汇集成册,配以形式优美的漫画和音乐,采用多种手段共同作用于感恩教育实施的整个过程。同时,还可以借助于成人仪式等活动,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高等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唤醒大学生对祖国、同胞、乡土的感恩之心,进而培养其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利用传统民俗教育,加深民族认同感

“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就是民族认同感。我们不能指望从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从生活实际中、从民风民俗中领悟中华民族的特征。通过旅游寻根、祭典祖先、解读家谱和考察节日,可以使青少年一代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2]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在高校大学生的爱主义教育中,如果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的太少,将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失去可以依托的根基,成为飘渺的空中楼阁。

众所周知,我国有很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合家团圆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花灯会、扫墓的清明节、赛龙舟的端午节、团圆丰收的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对加深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注意利用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加深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而达到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因此,在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开设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的选修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以此来加深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要鼓励高校大学生及其社团组织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学校和社会也要有目的地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让高校大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中国传统民俗的博大精深之处,燃起他们内心深藏的爱国热情。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3]高校的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