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综述
时间:2022-12-07 04:33:00
导语: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逐步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是教学方法过程的基础。教师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模式特点不仅仅对教师自身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所教授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同其他事物一样,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构成教学风格的诸因素既相互区别,亦相互联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整体系统。根据现代教育学有关理论,将构成教学风格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可以把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主观能动因素和外部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为教学风格构成的基础因素,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根基;主观能动因素和外界因素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促进或抑制作用。现代归因理论认为,文化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经由努力可凭主观意志控制,为可控因素;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不为主观意志所控制,为不可控因素。
1文化知识基础和心理墓础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墓础因素
1.1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教师的职业是一项以脑力为主的劳动,教师在任教前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教师欲完美的胜任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修养,并且需要良好的专业修养。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其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的文化基础。其中,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如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等,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的知识结构状况,如专业及非专业知识的储备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复杂独特的联系等,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知识基础;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和特点,如组织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就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能力。
1.2一般认知特征、意向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
每位教师的先天察赋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各种生活的经历与阅历不同,因而,他们的认知品性、意向品性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其中,教师的认知品性如感知觉的能力和特点,思维的形式,逻辑抽象思维或是具体形象思维、求同思维或是求异思维,思维的灵活性反应速度,观察的敏锐程度,记忆的特点,注意力分配能力,语言表达方式与能力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关系;意向性品性,如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情感的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情感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亦会使其教学风格各不相同。
1.3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制约着教师教学风格及其所能达到的境界
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共同构成了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也就成为了教师教学风格的根基。如果根基不稳,就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把教师的教学风格比作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如:“英国风格”、“俄罗斯风格”、‘旧本风格’,等,那么,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之所以各具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各自“根基”的建筑构样不同。不同的教学根基,势必对以后的教学建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另外,决定一幢建筑所能达到的高度,亦取决于根基的深度与稳固程度。同样,教师教学根基的深度与稳固程度也制约着其教学艺术,乃至教学风格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可见,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教师教学风格的根基,其稳定程度和建构方式对以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2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观能动因素
2.1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必要前提
教学经验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泛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如:一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探索而形成的诸如如何维持课堂的教学秩序,如何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如何对待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的认识和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年限。一般说来,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学经验也就相对丰富。实践说明,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少则五、六年,多达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但这并不是说,具有了丰富经验的教师就一定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作为教学艺术达到较高境界的标志,虽离不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仅有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科学教学的同时,通过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并最终使这些教学个性达到稳定、成熟。教学个性是指教师的兴趣、爱好、才能、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师个人个性与其教学个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个人个性是教学个性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学个性的形成则是教师个人个性及其他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具有某种个性品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与其类似的教学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教师都能形成与其个性特征相近的教学特征,只有具备了一定教学艺术的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但教学个性并不能等同于教学风格。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随着教学诸因素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充实、发展和创新。因而,教师的教学个性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各个方面不仅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问题处理中表现出来,而且还表现在教师教学个性中有许多特征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只有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与追求中探索,教师的主体个性在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中完美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成熟的、科学的、较为稳定的风貌特征的时候,才可以说,这名教师的教学达到了稳定的个性化,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2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和探索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在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主观探索和追求精神和行为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不懈的对教育科研的执着精神,是一名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与探索过程中的两大途径。清醒的自我意识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对自己教学个性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作风、教学效果能够不断地进行反馈调整,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不懈地对教育科研的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中,要勇于进行改革,及时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已经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都是教育科研战线的领头人,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观点及对教育的改革成果,均对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及反馈,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3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
3.1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受社会传统和时代要求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史,一直是遵循着凯洛夫的五节教育模式,即组织教学一复习旧知识一讲授新知识一巩固一布置课下作业。由此,在教学方法上,就形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固定风格,即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练习这种方式方法,并且对每一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教师的讲解简明、清晰、准确,学生课下的作业、练习亦是按部就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受到了当时的社会传统及计划模式的影响,也就决定了当时所具有的教学风格。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新认识,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创造了许多可借鉴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如自学一指导教学、问题一解决教学、引导一发现教学、情境一陶冶教学、目标一调整教学等;在教学理论上,也有不断创新,如问题教学、启发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注重以情导教,育教于心,生动活泼、严谨细腻,和谐自然,互教互学。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开放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前提,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风格。
3.2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科目的教学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能一成不变,应在自己已形成较为稳定的风格基础上去应和不同科目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样,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比如:学生的年龄大小、学习基础的好坏、掌握知识能力的强弱,也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应用有极大影响。
- 上一篇:审计法制科工作报告
- 下一篇:竞外语系副主任职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