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师范教育跨越发展策略
时间:2022-11-14 03:43:00
导语:河南高校师范教育跨越发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河南高等师范院校在促进中原崛起战略实施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先导作用,以及先导性作用充分发挥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都要求高等师范教育有一个跨越式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母机”,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加快中原崛起的步伐,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师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于师范院校、政府、市场的互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是政府推动和主导的,师范院校目前既在市场中发展又处于政府主导的计划发展中,是市场与计划的“混合物”。因而,高等师范教育跨越式发展既不是师范院校自身所能单独解决的,又不是政府和市场所能单独推动的,需要三者的良性互动。但在三者互动中,政府的作用特别突出。因为,市场化改革是政府设计和推进的,师范院校是政府投资主办的。在政府领导和支持下,师范院校应当充分依靠自身的能动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使政府投资发挥最大效益,使自身得到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现实中,各师范院校都在全力谋发展,比如在筹资方面,既努力争取更多的政府投资,又努力拓宽投资渠道,同时注意内部管理的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像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即准市场化改革等。这些都表明,高等师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本身已经形成师范院校、政府和市场互动的基本机制。但是,这种互动机制还不够健全。下面,我们尝试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高师院校的内部改革两个维度来探索河南高师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的政策引导
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政策引导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科学的教育政策可以宏观上引导高等师范教育健康发展,扫除制约师范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一)政府宜创设有利于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
在现实性上,政府应当调整与高师院校的关系,赋予高师院校在法律范围内更多或全部的自主办学的权力,并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教育与政府的关系是一个历史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师院校的跨越式发展,既需要政府管理,又需要依赖于院校自我发展,市场与计划需要协调结合,才可能推动社会发展。但是,现实中,高师院校在很多方面仍是政府管理为主的。如何充分发挥高师院校自身的主动性,增大自主办学的权力,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出路有两条:其一,政府领导人转变观念,支持高师院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其二,以地方法规形式把高师院校办学自主权固定下来,不因政府领导人变换而更改。笔者以为,两条途径都很现实,但是增大高师院校自主办学权力更是当务之急。不然,“以不变应万变”或“以小变应大变”都是不行的。而高师院校要“以万变应万变”,必须有自主办学权力。否则,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自主办学不是无政府的,而是在政府指导下的,划清哪些方面高师院校是自主的,哪些是政府调控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能把权力都归政府,把义务都给高师院校,宜权力与义务相统一。
(二)政府宜创设有利于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投资体制
河南近年的教育投资有所增长,2009年总投入为763.3亿元,比上年增加107.1亿元。但是,与教育发展对投入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日常办学经费紧张,贷款数额大,还款压力大,每年需还利息数额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积极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政府缺乏与扩招政策配套的足够投入。试想,如果没有扩招政策,或者政府按照扩招规模加大投入,高师院校根本不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高校是化债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统筹学校资源,积极偿还债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政府举办的,高校欠债主要是因为执行国家扩招政策与政府投资不足造成的,因而化债主体不应是高校,而应当是政府。对于债务问题,在总体上应当是“谁举办谁负责”。此外,“统筹学校资源”之说,对于高师院校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除了土地与教学设施,高师院校不可能像工科院校等那样有其他资源(比如技术专利、技术实体等),而土地与教学设施是国有资产,学校并没有处置权。或者说,在总体上高师院校是无力通过“资源统筹”化解债务的,不具备现实的化债能力。其不可或缺的公益性内在地要求国家在财政政策和具体投入上给予倾斜。
首先,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师范教育财政政策体系。高等师范教育因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准公共性,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专款专用财政制度体系。同时,政府应当和高师院校一起把“化债责任”担当起来。不仅有利于“化债”,更重要的是在人才与人的素质上利于“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于河南建设小康社会十分有益。
其次,建立有效机制激励非教育机构投资,促进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高师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寻求政府投入和学费收入之外的其他财政来源。政府应当给高师院校政策,鼓励其通过市场融资。比如,像“体育彩票”“福利彩票”那样,使“师范教育彩票”也成为一种“彩票业”,这样会有利于高师院校建设,有利于我省全民素质的提升。依我们的观点,“师范教育彩票”相对其他“彩票业”,对民族的长远发展以及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都比现有的“彩票”更有战略意义。再如,从政策上激励非教育机构投资高等师范教育,对高师院校实行鼓励社会捐助投资的特殊政策,如实施高等师范教育投资专项税负减免以及有关奖励政策,对捐助的企业、个人在税收上给予更多的减免和优惠,并可给予“冠名”的权利等。
此外,政府应支持高师院校适度强化“市场化公益活动”,即在法律范围内通过市场途径向社会提供服务等,以获取自我发展的资金。
这一评价体系既应在同类院校间引入竞争机制,又应避免与非师范类院校“齐一化”。因为,高师院校在市场体制下是最具“公共教育”本质的高校。“公共教育”本质,是高师院校的深层本质,这是高师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因为,高师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资,特别是中小学师资,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着眼于民族未来的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公共性,而不是为了某些特定群体。如果说,在计划时代,艰苦行业和高师院校学生有专业奖学金的话,那么现在更应当有。除了普通的国家助学贷款支持学生,政府应当对占有“公共教育”本质的高师院校给予坚定支持。这种支持除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评价支持。现在,评价高校的尺度“齐一化”,把科研成果等摆在优先位置。但是,高师院校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师资,而不是研究,教师当然要创新,但不是科学家那种创新,而是如何教或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只要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将作为民族未来的中小学生都培养成有创新意识的人,就极为成功了。所以,评价高师院校不能与评价其他高校用同一尺度。我省的高师院校在发展中,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政府对高师院校的评价应取“师范尺度”,而非其他。
二、高师院校的内部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政府的扶持,更需要从内部改革为自身发展开拓渠道,理顺办学思路,确定办学指导方针,更新教育观念,加大创新力度,更新教育模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高师院校应在坚持其“公共教育”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在法律范围内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度,运用各种有效措施追求“合理的功利”,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取得丰富的可支配的教育资源。
扩大高师院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市场进程中的高等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所谓经济效益,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社会有经济效益,二是对自身有经济效益。第一个方面主要是高师院校应当发展非师范专业,特别是与经济建设直接有关的专业,为所在地区的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服务所在地区和河南经济发展。第二个方面主要是要对自身有经济效益。这并不是否定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品质,而是为这一品质的巩固奠定更扎实的经济基础。政府对高师院校投资不足,自己又不能有经济效益,就会使“公共教育”品质越来越淡化,更谈不上学校的发展。高师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开发新型教育教学软件、设备和工具,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集团化路径,扩充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进行各种师资培训等,以增强自身筹集发展资金的能力,在法律范围内积极开展经济活动。
(二)加强内部学科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专业基础
高师院校必须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人事分配制度、学生培养与就业、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创新,增强内部活力,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和专业建设。包括高师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的立校之本或存在价值,其核心是该校的学科和专业,正由于此,才有诸如“水木清华”之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内部的一切改革都是围绕并服务于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如果学科和专业建设搞不好,其他改革也将失去应有的价值。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至少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重视“传统师范学科”建设。“传统师范学科”既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优势,也是高师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优势互补并竞争取胜的根本所在,建设一个强大的“传统师范学科”是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一般而言,“传统师范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小学、初中、高中提供高素质的师资。但现实中,招教的小学、初中、高中对新进教师的要求极为“苛刻”。这就表明,“传统师范学科”按部就班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要求。毕业的师范生合格不合格,实际上不是按高师院校的尺度评价的,而不是按招教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尺度来评价的。因而,高师院校必须对“传统师范学科”加以改革,不能固守“老黄历”,必须培养出小学、初中、高中欢迎的师范生,在师范生的培养方案、目标、过程等方面,要分别以小学、初中、高中的要求来制定。舍此,“传统师范学科”之优势不再。对此,许多高师院校认识不够明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调研,改革现有“传统师范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重视基础课程,又重视实用课程;既重视师范学科优秀传统的发扬,又重视对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传统师范学科的改革,建设一个适应时展的“传统师范学科”群。
其二,重视“非传统师范学科”建设。当前,我省不少地方的小学、初中、高中对师资的需求并不强烈,甚至许多地方的中小学的教师岗位已经“饱和”。因而,包括所有高师院校在内,所谓的“传统师范学科”在就业现实中已经不具优势。但是,与小学、初中、高中对师资需求低迷不同,职业技术中专、职业技术学院、幼儿教育和各种培训机构等,对师资的需求却相对强烈。因而高师院校在改革和发展“传统师范学科”的同时,应当重视为职业技术中专、职业技术学院、幼儿教育和各种培训机构等培养教师的“非传统师范学科”建设。在这方面,高师院校具有一定优势,比如师范教育类的公共课基础往往比较好,可直接用于“非传统师范学科”教学。但是,切不可以将“非传统师范学科”作为“传统师范学科”的“机械”延伸,必须对“非传统师范学科”专业设置认真论证,选好方向,否则就会返回“传统师范学科”的老路,不利于师范院校的发展。
其三,重视“非师范学科”建设。“非师范学科”的提法由来已久,“传统师范学科”在国外和国内的发达地区已经萎缩,国内的一些知名师范大学也都在全力发展“传统师范学科”外的学科。但这并不表明高师院校的“非师范学科”建设已经做得比较好。现实中,许多高师院校的“非师范学科”往往只是“传统师范学科”的一种延伸。执教于这些“非师范学科”的教师往往是“传统师范学科”的教师,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会将“传统师范学科”的教学思想、方法等,贯穿在“非师范学科”的教学中,使“非师范学科”名难副实。因而,建设“非师范学科”,首先是教师问题。大量引进“传统师范学科”的高学历教师,对高师院校的长远发展很不利,高师院校要采取措施,吸引“非师范学科”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乃至优秀的本科生)。这就要在引进人才上转变观念,不应一味专注“传统师范学科”师资的吸引。只有解决了师资问题,“非师范学科”才能真正建设起来。但是,究竟引进哪些专业的师资,以及高师院校开设哪些“非师范学科”专业,是需要认真论证的,不能盲目。对此,可借鉴发达地区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将“非师范学科”专业的培育,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新支柱、新增长点。比如,发达地区许多高师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早在多年前就将工科等专业作为新的支柱专业发展。只有真正扩大“非师范学科”专业,高师院校才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这个问题虽然与所有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具有共性,也是高师院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但是,高师院校的跨越式发展中的班子建设,与其他高校有不同特点。如果说,“发展方向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那么,高师院校的领导班子在成员的结构上,至少不宜是“纯师范”背景,宜增加其他专业背景的成员,其办学思路才会更开阔、更活跃,突破传统师范模式的桎梏。高师院校的领导班子要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努力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省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河南高等师范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必然趋势,它对高师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场挑战,在改革中求发展。河南高等师范教育任重而道远,相信通过跨越式发展,河南高等师范教育一定会由此上一个台阶,探索出一条高师教育发展新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教师,使我省的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都得到蓬勃发展。
- 上一篇:城管办公室履职工作总结
- 下一篇:县创优活动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