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及应对举措
时间:2022-10-26 03:23:00
导语:乡镇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及应对举措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资源,总的来说,包含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及管理资源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了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现状,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较之城市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其在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甚至近年来又有下降的趋势。
事实上,国家财政投入中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更多用于城市基础教育。尽管国家在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实际投入中偏向城市基础教育,城乡差距拉大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正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低水准,很多农村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别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
(二)农村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旧的办学体制的影响,基础教育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成效的现象,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人、财、物资源严重浪费的一系列问题。
教育公平,是我国在新时期致力发展的一种新教育观。然而在基础教育方面,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仍然在拉大,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亳州为例,好的学校不仅有图书馆、实验室,还有配套齐全的体育馆、塑胶跑道;差的乡村学校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其结果必然是如报纸所报道的:“最好的中小学校在中国,最差的中小学校也在中国。”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其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纵向上来看,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有失公平。实施教师资源配置的主体单位,按分级管理权限,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优先满足其所辖学校的教师需求。在具体运作中,每进行一次教师资源配置,就筛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优先满足城镇学校的需要,然后才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这种教师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造成城镇学校优秀教师扎堆而形成隐性浪费,而农村学校则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从而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和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从横向上看,农村中小学师生比重不协调及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生比可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一所学校教师的使用效率和一个地区教师的分布情况。据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师生比居高不下,而且有逐年增长之势。
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也是教师资源配置的一大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学历、年龄结构和职称这四个方面。举例而言,在学科结构配置上,一半以上农村学校缺少美术、音乐、体育、外语、计算机教师,没有相应专业毕业的教师愿意进农村学校,从而无法正常开设这些课程。
(四)物质资源缺乏、利用率低下。
就我国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一个主要问题是多数学校设备、设施、配备缺乏或严重不足。全国农村仅有少数小学和一半左右的中学建立了实验室,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按教学要求配齐实验仪器。这样就存在一个由于物资资源不够而引起的其他资源的内耗。国家尽管在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经费及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仍然与城市基础教育有很大距离。如设备陈旧且多数都是城市学校的淘汰品,危房面积有增无减,生均校舍远不及国家标准,音体美等方面的器材设备几乎为空白,即使有也无法正常使用。
(五)管理能力不足造成严重的人为浪费。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不少领导者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大部分管理水平低下,从而导致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目前中小学学校领导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即使部分领导拥有本科学历,也是通过进修或短期培训获得,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素养,对学校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在管理中即使摸索出好的经验,也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而,难以推广运用。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不高而造成人为的严重浪费比较普遍和严重。
二、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提出的对策
为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跟上时代的需求,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一)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可以看出,国家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对于急需改变现状的农村基础教育而言,仍然无法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教育经费投入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充分显示政策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以法约束和惩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不规范行为。
另外,可以调动社会多渠道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从而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如上所述,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上提高了对农村基础教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将农村基础教育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以尽快的速度转变为“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各级政府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基础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相对集中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管理体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教育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的各种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增强办学效果。一方面,在人员管理上,中小学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给校长真正的用人权,同时校长也要不断强化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选贤任能,合理用人。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上,要明确各项经费开支使用的范围,严格执行财政政策,遵守财经纪律,控制不合理的开支,禁止违反政策的一切开支,减少无关费用支出。
(四)合理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如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显示出种种弊端。因此,中小学要合理布局,首先要改变办学过分分散的状况,果断地撤销某些规模过小的中小学,从而达到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其次,遵循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办学原则,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农村小学可以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五)调整教师资源配置,使教师结构合理化。
调整教师结构,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教师资源配置要努力实现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梯队化的特点。
首先,将教师资源配置的具体决策权交给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是保障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其次,建立合理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流动机制,以期达到教师资源在地区、学校之间的平衡。再次,加强农村现有教师资源的管理、培训,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配置梯队。最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尽快实现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呈现出不断良性发展的大好态势,各级政府都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正如前所述,农村基础教育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偏低:财政投入不到位造成经费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要想发展好农村教育、解决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重点关注农村教育资源问题。
- 上一篇:储蓄所出纳工作汇报
- 下一篇:探究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