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角色让数学课堂更生动
时间:2022-10-21 02:56:00
导语:转换角色让数学课堂更生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同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开展这一活动的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数学课堂将会更精彩。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巧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把“兴趣”还给学生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只有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喜欢上这个学科,进而喜欢上任教这门学科的教师。学生有了热爱和兴趣,才能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数学课上,教师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只要他们踏进数学大门,就会随时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味的数学,就会亲身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乐趣。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用儿歌、游戏、猜迷语、讲童话故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所以怎样巧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个课题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了课改实践者的面前。
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时,如果我们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教学之中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八戒带着20个小猴子到花果山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20个人来分,每人分4个,剩1个就给俺老猪了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0÷20=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各自拿着自己的桃子吃开了。直到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术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八戒所列算式的计算过程。”学生一听要讲故事,个个双目圆睁,全神贯注。这样引入新课,使学生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还给学生
首先,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乐学。要想让学生“乐学”,教师就需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空间。而这个空间的设置和教师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尽量排除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不良情绪,优化心境,感染学生,让他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学生走神儿、做小动作等,教师要做妥善处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目光的慈祥,态度的和蔼,与他们是平等、民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其次,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会学。教师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他们才能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地渗透,到了一定阶段,则要进行归纳总结,直接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再次,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能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过去的普遍做法是:教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和区别分别告诉学生,或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背,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着知识。现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提高,每组先发给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学生有的利用三角板量角,有的用直尺测边,有的在交流,有的在记录,有的在争论,也有的试图找出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最后,由小组长汇报探究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获得结论。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培养了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思考”还给学生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把学习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解释、应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
例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喜欢的有趣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得到一个大西瓜。如果平均分,他们师徒四人,每人能得到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是猪八戒却说:“猴哥,我想多吃些,行吗?”孙悟空答应了,说:“那就给你吃这个西瓜的1/2吧。”猪八戒一听,急了:“不行,不行!1/2太少了!”孙悟空乐了,就说:“那就给你吃这个西瓜的1/8吧!”猪八戒得到西瓜的1/8是否比1/2大呢?请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再结合实物操作得出:1/8<1/2。接着教师又提问:“如果猪八戒分得这个西瓜的1/4,和孙悟空答应给分他这个西瓜的1/2相比,两种分法得到的西瓜哪个多呢?”这时,学生独立思考后一致认为1/4<1/2。学生经过探索发现了“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那个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反而大”的规律。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开辟自由开放的课堂,把“发现”还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以生成。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为学生开辟自由开放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开放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把学习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看、说、做、想,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下,这样的数学课堂实例是很多的。下面是我看到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你们桌面上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量杯,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反复比较得出结论:等底等高。老师接着做实验前的指导: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用量杯、沙子做一个实验,把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想想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大家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四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拿量杯,有的装沙子,有的做记录,实验做完后又一起兴致勃勃地商量着填写实验报告中“我的发现”。教师还安排了汇报、修改、辩论的环节,最后全体同学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整个探究活动中去,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喜,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课堂气氛之热烈,连听课的教师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醒学生研究者、发现者、创造者的角色意识,让学生领略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课例片段中,老师把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思考、发现……学生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境界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发现的乐趣。
五、引入竞争机制,把“自主”还给学生
竞争机制的适时引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创造出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竞争的方法激活课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猜想: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关。学生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我没有马上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有的小组把长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除以2;有的小组把正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除以2;有的小组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面对不同小组的研究成果,我让学生通过思考,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在这三种方法中,到底哪一种方法更有代表性、普遍性?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种方法。可见,这是一次成功的亲身体验。思考不再是苦恼的事情,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一份激动人心的快乐。
- 上一篇:打造学生活的课程资源
- 下一篇:装饰公司全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