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办学与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探究
时间:2022-10-01 03:10:00
导语:合作办学与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业院校与国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合作办学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前景,研究了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针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3年3月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签署了国务院第372号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此条例已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个条例是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制定的。随着该条例的颁布,中外合作办学将成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与国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其中大学专科层次82个、大学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外国语言文学类、电气信息类、经济学类、艺术类。而农业院校举办的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历教育)却很少。据不完全统计,主要只有三所农业院校进行了实践:
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于1994年联合创办了国际学院,共同培养本科生,授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士学位;
二是1996年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联合办学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与海参崴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开设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三是1997年上海水产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上海爱达公司联手成立水大爱恩学院,合作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环境信息系统)本科生。
2.农业院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和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是农业院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其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引入大量国外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缓解农业院校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②可以为农业院校引入可观的师资资源。比如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联合创办的国际学院,每个学年有近20位外籍教师受聘任教于国际学院。这无疑可为农业院校输送新鲜血液,壮大师资力量;③可以通过合作双方的交流,为农业院校培养一定的教学和管理骨干。自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有近20余人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应邀赴科罗拉多大学进行学习和考察;美方教师在国际学院为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基础课部培训教师近15人次;④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提高农科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此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对加快农业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前景分析
首先从国内外教育市场来看,西方国家许多高校包括农业院校,教育资源过剩。为解决本校的生源及财政困境,他们极力开拓国外招生渠道,增加学生人数中的国际学生比例,以赚取大量外汇,达到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以及盈利的目的。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高校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的报告,到2010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将达到2600万左右。而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才达1600万人,短短的八年之内要扩容1000万,这对中国政府来说虽说是巨大的压力,但也是无比的商机。因而自然成为国外高校尤其是以英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所垂涎的一大教育市场。中国加入WTO为国外各种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广大的教育市场提供了契机,高等教育市场将逐步向国外开放,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逐步走向国际化,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农业院校在内在发展问题上都存在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水平国际化的问题。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合作办学的中方院校的国际比水平。新条例的出台将使中外合作办学有法可依,包括农业院校在内,中外合作办学及管理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其次从专业人才需求的前景来看,我国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现代农业的研究、生产和服务工作;需要大批既有专门知识又懂国际贸易规则,会经营会管理的农科人才从事现代农产品的经营、开发和国际国内贸易等工作。这些人才的培养仅凭我国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人才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
综观上述原因,农科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4.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可采取多种模式,有学者根据合作的特点归纳出三种模式,即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型模式。
(1)融合式。融合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中外两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引进国外合作学校的有关专业及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原版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聘请国外教师授课,派遣中方教师去国外进修等措施,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达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既可满足人们渴望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又可避免到国外学习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缓冲期,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国外认可的教学质量;
(2)嫁接式。嫁接式就是充分保留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评对方学校开设课程,彼此承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修满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嫁接式的优点是结合了中西方的教育优势,能让学生直接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
(3)松散型模式。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方讲学,中方教师去国外进修、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到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的国际化。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模式,也为我国大部分高校所推行。这种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
农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模式,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国外办学的先进经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5.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思想认识不到位,办学主动性不足。某些领导缺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感,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国际合作和竞争意识,缺乏改革精神。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都属于依附型或跟踪型,在发展、改革和创新问题上,主要是看政府眼色行事,或者尾随在广大大专院校这个大部队的后面,这种做法虽然很稳妥,但是却容易丧失机遇;
(2)合作办学的目的问题。在实践中部分高校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打看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可出国留学的招牌招收学生,收取高额学费。有的高校因为最终不能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而使学生和校方关系紧张;
(3)合作办学项目定位偏低。从目前全国合作办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合作层次偏低,合作对象不对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4)筹备工作仓促。筹备工作是基础性工作,筹备前期合作方的寻找或选择、合作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谈判、修改及项目的审批,筹备后期的招生、教学、设施、招生宣传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时间。准备不足会导致全局性错误。
在上述问题中,有些属于广大院校的共性问题,有些属于农业院校的个性问题。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
(1)思想认识上,要有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感,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起国际意识;要参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和竞争,锐意改革,促进专业的国际化;要主动出击,不等不靠,凭借自身及外界的力量,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2)明确合作办学目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促进农业院校的快速发展,为培养多层次人才服务,为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水平服务;就是要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引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专业,推动我国农科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各农业院校的国际竞争力;
(3)合作办学项目定位要准。合作办学项目可定位于起点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选择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的学科专业,专业要具有特色,社会适应性要强。只有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保证生源,保持合作项目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4)扎实做好筹备工作。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是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定要选择层次较高信誉好的国外合作方,要考虑合作对象的对等性,同时对方一定要有资质;其次,按照项目流程,作好每一步工作,尤其是合作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谈判、修改及项目的审批工作,招生及招生宣传、教学及设施等方面的工作。项目的成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和上级的支持,要搞好各方面的公共关系,尤其是和政府及上级的关系,取得他们的全力支持,这也是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由于社会差异,文化差异和利益关系,在合作中也会出现矛盾和分歧,双方都要本着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积极进行协调和取得谅解,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对广大农业院校来说,中外合作办学是一项新鲜事物,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开拓这一领域,加快农业院校国际化步伐,提升农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 上一篇:搁浅的行动研究之议
- 下一篇:网络教育系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功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