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中外行的意义解析
时间:2022-08-26 11:34:00
导语:学科融合中外行的意义解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交叉和融合,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一趋势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极大地推动了科学进步。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疆域”,却不是内行人,而是“外行人”。
一、内行怪圈
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每一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就限定了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领域就是“疆域”,就是界限,此学科与彼学科之间相对被孤立了。当某一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之后,似乎该学科完善了,圆满了,也就不用再发展了,余下的工作仅仅是细枝末节的修修剪剪了。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而当某一理论就成为了哲学的时候,也就开始教条了,僵化了。而作为研究者,在这一行里待得越久,越是对“行规”熟了、透了、把握了,就越是“内行”了,越是“权威”了,也就越难以跨出内行的“门槛”,师传弟承的思维定势,决定其及其传承者只能在圈圈里转。领域的孤立、研究者的思维定势和顶礼崇拜的权威,最终使某一领域的研究被僵化成“死水一潭”。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是简单的、和谐的、统一的。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此领域与彼领域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性。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某一领域的认识,某一领域的理论不可能成为“终极理论”,而不与其他任何领域发生关系。
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这种孤立,建立此孤岛与彼孤岛之间联系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二、外行突破
在知识研究领域存在“外行”一说。所谓外行,是相对于“内行”或“本行”而言的,是指对本行不懂、不明白而置身于行外的一种状况。此学科(领域)相对于彼学科(领域)就是“外行”;而彼学科(领域)相对于此学科(领域)也是“外行”,它是相对的。
既然任何一个学科都有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那么就有特定的研究内容、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技术处理手段,以及这一行的特定研究承担主体。因此,外行的外延应该包括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而不仅仅是指作为研究主体的人。
外行相对于本行的价值就在于它有着不同于本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技术手段。
当本行的理论体系“完备”“圆满”的时候,其实,也就僵化、教条了。打破这一僵局,这时候往往就需要借助于“外行”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或是本行借助于外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或干脆是由“外行人”借用自己的外行思维模型和研究方法,来处理同一基本事实,其结果每每有新的发现。原来的体系被打破,外行打破内行的僵化,有所突破,把科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外行的“不懂”。不懂内行,就不会受到内行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限制,就没有内行的特有的思维模型和思维定势,就没有“论资排辈”的尊崇,就没有打破权威的顾忌。因为他不是行内人,是匹“黑马”。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的发展就是外行不断打破内行的过程。
在经典力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数学的方法研究物理学,产生了开普勒的天体物理学,伽利略的地上物理学和牛顿力学;在电磁学方面产生了库仑定律、安培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式。在化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物理学的原子说,得以研究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产生了元素周期表。在生物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物理学上的显微镜技术手段,不仅促进了近代分类学的产生,促进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的研究和发展,且导致了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化学元素的发现更是体现了外行的研究方法对于本行的巨大意义:借助于电流的分解,发现了钾和钠;借助于光谱分析,发现了铷、铯等;借助于放射性方法,发现了镭等;借助于色谱仪,也发现了一些新元素……
三、内外联系
这样,借助于外行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不仅推进了本行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本行与外行建立了某种联系了,行与行沟通了,原来彼此孤立的领域一下子豁然成为了一个大行了,例如植物学(行)与动物学(行)借助于化学元素碳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产生了生物学(大行);生物学与矿物学借助于人工合成的方法产生了有机化学。
借助于外行,科学从分离不断地走向交叉,不断地走向综合和融合。正在兴起的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等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这些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界线比较模糊,很难分辨得一清二楚。科学越是交叉、综合和融合,世界的联系性越是得到显示和加强。
学科交叉的不断发展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极大地推动了科学进步。
- 上一篇:校旅游教育四个创新
- 下一篇:强化药品管理内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