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教育学视域下爱文化的力量

时间:2022-07-12 11:44:00

导语:透析教育学视域下爱文化的力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透析教育学视域下爱文化的力量

教育是立国之根基,是改变命运、书写人生的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没有未来。这种无声的爱,是教育学生的良药,引导学生的良方,正如空气一样,悄无声息却深深融入了心里。爱是一种文化,有着浓浓的底蕴和深厚的内涵。这种文化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影《街头日记》正是爱文化最好的诠释。电影《街头日记》(FreedomWriters)是根据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艾琳古薇尔的真实事迹改编的,拍摄于2005年,由两度获得奥斯卡影后的希拉里斯旺克出演女主角。本片中的白人女教师满怀着理想与希望,试图拯救实验班中“问题少年”,最后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染并引导她的学生走出黑暗,点燃他们心中希望明灯,带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一、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92年4月29日的“洛杉矶暴动”(又称“罗德尼金起义)”之后,四名被指控使用过当武力殴打交通违规的黑人罗德尼金的凶犯,由当地陪审团宣判释放。这引起了广大黑人的不满与愤恨,爆发了一场恶劣的示威报复行动。这场暴动后数月,共引发3600多起火灾,120多起谋杀案等一系列纵火破坏等违法行为。持续数月的轰动全美的“洛杉矶暴动”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帮派问题和种族冲突进一步激化。此后,1994年,长滩一所威尔森高中开设了种族融合实验班,试图向世人证明种族问题已有所缓解。在这个实验班中,学生大多是非裔、亚裔、拉丁裔等有色人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不是打过架、进过少管所,就是蹲过监狱,居住在美国社会的贫民街区。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一场战斗,提心吊胆的迎接下一个朝阳。平静的生活是一种奢望,学校更不可能是他们心中的向往。那只是相对暴力街头和魔鬼军营更好的选择。正是这样一群桀骜不驯、视学校为监狱、学业为废土的“特殊学生”,在白人女教师艾琳古薇尔的特别指导关注下摆脱了原有的生活轨迹,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二、种族差异充斥着整个校园

影片将美国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种族歧视暴露得彻底真切。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接纳了包括非裔、亚裔、拉丁美洲裔等来自世界各地区各种族的人们。正是这种大量移民的特点注定了这个国家要被种族问题所困扰。其中根植于美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要属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这是一个历经百年仍然悬而未决的事实;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期盼仍然未能实现。在“自由、平等”的大旗下,种族歧视这个毒瘤却仍然隐蔽地存在着。很多黑人孩子因种种原因无法上学,即使能够接受教育也是最低等的学校。白人学生为主的学校,教学质量和投资均要较之其他人种为主的高得多。在洛杉矶的威尔森高中种族融合实验班里即为一个缩影。150多名学生,课程安排随意简单,图书馆资源被限制使用,甚至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缺席熟视无睹。这种种的不公平都在电影当中有所体现。先是教务主任抱怨学校的声誉受影响、丢失了75%的资优生。老资格的前辈给出“就那样吧”的建议,学生们总会一个个地不再来上课。新学期的校园里总会分布着一个一个的小团体,就像阔别了一个假期迫不及待要叙旧的老朋友。只是如果细心一些你就会发现,每个小团体里都是一样的肤色,说着一样的语言,有着相似的言谈举止。他们自动就把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每个人都恪守着不成文的规则,这种规则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冲突,其结果不是火拼,就是大打出手。“融合”这个字眼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三、爱的力量与教育责任改变人生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影片。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见到艾琳眼神中的坚忍与无奈时,观者心中必然划过一丝感伤与心痛。慨叹种族歧视下少年的无辜和束手无策的无奈。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教育题材影片。艾琳古薇尔用实际行动坚定了社会光彩的一面,挽救了这些贴着“特殊”标签的心灵。好莱坞电影中教师题材影片并不多见。从1989年拍摄的《死亡诗社》到2003年朱丽亚罗伯茨主演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样的主题和形式,将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街头日记》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反传统教育模式,更把当时社会尖锐的种族问题暴露得十分深刻。在这样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艾琳勇敢地迎接了挑战。她教孩子们用笔来代替枪与暴力,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点滴——过去的、现在的;反思自己的过去。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去寻找自我,发现生活中的希望与美好。当写作变成最有力的反击武器时,孩子们也真正学会了思考;在向过去挥手告别的同时,也走进了充满希望的明天。艾琳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热爱,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孩子们走出了自我的世界。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真心交流的基础,更是成功教育的源泉。爱文化可以改变许多——面对生活的态度、面对自我的勇气,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艾琳正是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疼爱,点亮了黑暗旅途中的灯塔,拯救了这些挣扎的心。影片中为什么除了艾琳之外,其他老师不喜欢203班的孩子们?他们也是刚进校门的高中生,和每一个白人孩子一样。为什么203班的孩子就被所有老师放弃,被看做是玷污学校名誉的罪魁祸首。很显然,表面上这是一所完全平等的学校,不分种族,不分贫富,实质上各种种族差异、文化差异充斥着整个校园,深深根植在每个老师的观念中。心底的排斥比冷漠更可怕。除了艾琳之外,没有人喜欢这些孩子。“根本都不喜欢,怎么可能用心去教育、引导呢?”在影片的最开始,教务主任就表明了这样的态度:这些孩子是差等生,没什么前途。但艾琳没有被吓倒更没有退缩,她坚信只要自己热爱学生就会成功拯救这些孩子。的确,这些孩子的童年和其他孩子不同,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遭遇。当艾琳问大家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大屠杀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神都是那么的无辜清澈,只有惟一的白人学生举起了手。但是当她问起有多少人被别人开枪打过,除了那个白人孩子,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学生艾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美国,一个女孩可以用美貌和仪态换来公主的王冠,但是阿兹特克公主必须付出鲜血。我必须像父亲一样,对抗那些认为我们比他们低劣,也比他们丑陋低俗的人们。”她从小就知道,要想生存就要让自己变强大,而这种强大只有在帮派中能实现。因此,艾娃加入了帮派,为了所谓的强大,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第三代帮派的一分子。在她心目中,帮派才是家人,才是她惟一的选择。火拼成了这些孩子解决问题的惟一方式,可是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种族的自尊。在这部影片中,艾琳充满信心去上第一堂课,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却让艾琳瞠目。每个学生脸上不屑一顾的表情,进入教室后坐在自我划定的种族隔离圈里互不理睬、自我封闭的态度。第一次见面就让艾琳感觉到这些孩子与她想象中的远远不同。面对这平等、信任和爱是艾琳作为一个老师可以给予的,也是这些“特殊孩子”最需要的。于是她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策略,从了解这些学生们开始。课堂上播放饶舌音乐,调动学生座位,打破他们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尽管这些方法看起来还是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但不知名的好感已经悄悄地在他们心底发芽,渐渐长大。一张类似二战时期纳粹羞辱犹太人的漫画彻底激怒了艾琳。但是当她发现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纳粹大屠杀时,当教室里的每个人跟她争辩那些她不了解的事实时,面对他们的无知,艾琳心中不再愤怒,取而代之的却是辛酸与心痛。从学生们的眼神中她看到了生活的艰辛、骨子里的倔强,也看到了渴望——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开始申请图书资源,设计课堂游戏,要求学生试着每天写一篇日记。艾琳另外还要做两份兼职工,只为自费给学生买新书,申请课外教学,参观大屠杀纪念馆,甚至邀请幸存者与学生会面交流。所有这一切都给这些孩子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他们感受到平等,感受到信任,更感受到——爱,来自一个白人老师的爱。

艾琳给予的平等不只是尊重他们的生活,更表现在心灵上的认可和接受。她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学校的图书资源支持,又得不到教导主任的认可,艾琳只能自费为学生购置新书。艾琳的努力在一点一点奏效。爱的力量在感化着一颗颗原本闭塞的心灵。大屠杀纪念馆的参观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敞开心扉才是最难得的。当他们主动丢弃为自保而随身藏匿的枪支,当他们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家的大门,当他们能够顶着不义的骂名迈出一小步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转变,即使这转变看似微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微弱的烛光也可能照亮心灵。读完安妮弗兰克日记之后,孩子们主动提出要邀请二战中帮助安妮藏身的荷兰人(米吉普斯)讲演。他们希望与这位英雄面对面,表达内心的尊重与敬意。苦于没有经费,孩子们就想到义演来筹款。这是又一次的转变——从愤世嫉俗、疾恶如仇的青涩少年,从荒废学业、街头火拼的小混混,到性格开朗、充满朝气、思想进步的高中生。转变来得并不突然,是艾琳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影片的最后,米吉普斯说到“我们都是普通人,无论是谁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起微弱的亮光”。即使这亮光微弱,却也能点燃希望,照亮明天。

四、结语

《街头日记》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不同种族学生共处的艰难,更多的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憧憬。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够把爱作为教育的基础,用心关爱学生,给予他们尊重与信任,让学生感受到爱与情义,那么再冰冷的心也会感动,再强硬的态度也会改变。艾琳古薇尔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神奇力量,看到了爱文化对教育的积极作用,更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与未来。影片中《人物》杂志的两次专题报道,美国教育部部长的亲自会面都体现了少数族裔学生受到了关注和重视。而现实生活中,在艾琳古薇尔的指导下,学生们已将日记编辑成册出版,取名为TheFreedomWritersDairy,震惊了美国教育界也感动了无数人。她继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挽救更多社会底层学生的人生。艾琳作为教师的典范,树立了大爱无私的教师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最贵重的意志品质——用爱的力量擎起一盏盏醒世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