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传统教学模式及改进策略
时间:2022-05-08 05:59:00
导语:透析传统教学模式及改进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延用了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桎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应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改进或突破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适合于课堂教学进展的模式结构,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可根据课的内容、学生特点、作业条件等情况,寻求多元化教学模式结构。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进对策以人为本学生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的影响,体育课的结构一般采用四个部份划分的结构形式,即开始部份、准备部份、基本部份、结束部份。70年代后,随着体育学科的教学改革,专家和学者对课的结构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认为课的结构还应从课的总体结构的细微结构两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符合人体活动能力变化的基本规律,又要研究体育练习对机体影响的“后作用”规律,以及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连续性。
因此到八十年代就出现三段式结构(开始与准备部份、基本部份和结束部份),但这部份的结构形式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要求与时间分配得过于死板,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三部份的结构形式仅强调了基本部份的教学作用,往往忽略了其它部份的教育、教养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影响下和新课标出台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寻找改进策略,是摆在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二、传统教学模式浅析
1、运动技术教学成为体育课程关注的中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一思想的驱使下,教学实施者更多地考虑到人体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技术动作的形成规律。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并主要为运动技能教学服务的,划分结构的主要依据是练习强度和学生的生理承爱能力。这样出现三段式模式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唯一目标,无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是唯一的内容,学生只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健康成了体育的基础面不是体育的目的,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体育,因为他们的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情感、能力的发展都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
2、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一般都采用“开始部份—准备部份—基本部份—结束部份”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对课的几个部份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份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的追求时间在各部份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只注重完成教师“教”的任务,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
无论是四段式还是三段式,都仍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来进行设计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需要;从理论高度来进行设计的教学课的结构模式,也只能是一种总体的框架,它的每一步都以它的前一步作为依据,因此缺乏个性化,这种结构也仅限于传习式的教学模式。以往一节体育课中,教师教的多,而学生学的少,而且学的被动,学得枯燥,学生真正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多,有些课上学生活动的时间还不到30%,这表明学生在一节课中只能有12—15分钟的活动时间。教师一手调控着整堂课的进程,教师处于完全主导地位,学生却始终处于僵化的被动地位。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却与之相反,评价一堂体育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
3、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传统教学的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了,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培养和教育,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三、对现有三种结构模式的评析
1、三部份结构模式,但较以前又略有一些区别,即在当时加强课内身体素质训练的情况下,单纯以这三大部份来划分,显得比较粗糙,因此又在三个部份内,各自划分若干个小部份,主要体现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
2、以学生身心活动变化规律为依据划分阶段的结构模式。比较通常的是六阶段教学结构,这六阶段是:引起动机阶段、满足运动欲望阶段、适当降低强度并保持活跃情绪阶段、发展运动能力阶段、身心恢复与调整阶段、小结和布置作业阶段。这种划分方法可跟据教学的需要可增可减。因此,它的特点是并不受各阶段时间分配的严格控制,灵活性较大。
3、按学习内容练习顺序安排的结构模式,有些类似于程序教学法,它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进行安排,由运动负荷和合理休息交替出现,侧重控制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情绪调节。但其每部份前后联系严密,结构较严谨,程序性太强。
四、改进对策
1、淡化课的结构界线,强调课的目标达成度。
课的结构只是课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方法,但是让学生学有所长,提高能力,积累情感体验,完成课的预设目标,才是一堂课的价值取向。因此新课标提出了有效教学目标的概念:“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课的结构流程,流于形式,为教而教,不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实际的教学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一堂体育课的准备部份中,教师为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一定的启发,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学生自主动脑实践,、然后推选出动作正确、新颖的学生给大家领操。这样在准备部份就要花更多的时间,但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必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条条。
2、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
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从根本上把单纯的技术传授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健身的方法转变。把在体育课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会自我评价作为体育教育的首要目的。使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终身体育观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注重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
3、合理运用教法,大胆创设教法,走多元化道路。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育提倡课堂教学、结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完成一节体育课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新课标的出台,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年来情境式教学、能动性教学、合作式教学、创造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和教改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被突破、改正、替代。
五、结论
探讨课的结构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有效地发挥每一节课单位时间的作用,为了全面服务。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可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对课的结构进行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已有的结构模式,而不必拘泥于某种一成不变的课程结构模式。只有着眼于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参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才是培养新世纪新型人材的教育立足点。
- 上一篇:小议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结构与数学理解
- 下一篇:深究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中的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