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小学特色建设区域推进策略
时间:2022-04-25 04:29:00
导语:小议中小学特色建设区域推进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建设特色学校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应不断深化、拓展,倡导多元文化价值,鼓励学校以校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打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创建特色。惟其如此,重庆市永川区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区域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区域推进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特色建设;区域推进;策略。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社会要求学校提供多层次、多规格人才,那种“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为了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永川区提出“基础教育创特色”、“以特色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战略,鼓励和支持全区中小学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特色竞争,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更多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特色学校,整体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经过实践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构建了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区域推进策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认清形势,明确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由此可见,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挖掘潜能并基于自身“差异”谋求生存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次,界定概念,理解内涵。一是“特色学校”。何为“特色学校”?就是在较长时期的办学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整体性等基本特征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风格和模式,特色学校具有鲜明的个性,能更多地尊重与培养学生个性,利用多样化具有可选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来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二是“区域推进”。何谓“区域推进”?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整体规划,统筹协调,领导和组织行政区域内所有中小学为实现目标而开拓进取。三是“特色学校建设”。我们应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以“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为主线。“一个核心”即以学校文化为特色学校的核心;“三个基本点”即管理、德育、教学三方面的工作,着力打造特色管理、特色德育、特色教学。第二,“点面结合,典型引路”。就学校而言,选择特色项目,以特色项目为切入点和支撑点,以点带面;就教育系统而言,以部分学校为代表,抓住龙头,典型引路,促进整体发展。第三,树立“三化”思想。“三化”即“国际化”、“本土化”、“校本化”。“国际化”即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本土化”即注重国情和本地实情,“校本化”即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特色学校是相对概念,相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而言,它具有特定的内涵,评价尺度具有多元性,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定位应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素质教育相适应,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尤其是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
再次,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世易时移宜变革,变革首先从思想观念开始,摒弃落后于时代的教育发展观,建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品牌发展等新理念,以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来引导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化的教育发展政策,优化教育管理,使教育政策和管理具有理论性、前瞻性、人本性、权变性、目的性、规范性、可持续性,处理好特色学校建设中整体与局部、城市与农村、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规划,确定目标
首先,要充分认识制订规划和确定目标的重要性。有规划才有行动,有目标才有方向,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发展现状,把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目标规划之中,其目的在于将特色学校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具体化,使预定工作及达到的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供测度的指标体系,能使管理者和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形成一种期望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对达成目标的强烈动机,推动他们不断接近目标、实现目标、向更高的目标奋斗。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循序渐进的工作目标,使特色学校建设方向明、思路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其次,要构建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多元目标体系。第一,确定总体目标,即: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开发潜能,把特色建设与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品牌发展统筹发展融为一体,通过“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逐级推进,实现“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目标,使所有中小学逐步走上特色发展之路,创建特色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促成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第二,从纵向看,应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确定各个周期的阶段(准备、实施、总结)目标,拟定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步骤、质量等。第三,从横向看,要确定教育行政部门各科室和教研机构的目标任务与职责,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的工作目标既有独立性,同时又相互协调。就学校层面而言,因发展的不平衡,还应确定分类目标。通过上述重要目标的确定,形成分门别类、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工作目标体系。
三、构建机制、提供保障
首先,建立“三位一体”运作模式。“三位一体”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基层学校的有效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制订规划,确定目标,加强领导,组织协调。教研机构加强指导,提供理论支撑。基层学校因校制宜,以校为本,找准切入点,实践探索,努力打造学校文化,争创特色。
其次,推广目标责任制。教育主管部门把握办学方向,宏观决策,提出办学目标,转变管理职能,同校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理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教委提倡和鼓励学校领导从实际出发,灵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基层学校创建特色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再次,优化督导评估机制。(1)督导机制。树立“发展性教育督导”理念,把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列为教育督导的重点。(2)评价机制。把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与绩效列为评价的重点内容,科学制订特色学校评估指标体系,遵循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原则。
复次,完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学校谋发展、创特色创造条件。
最后,改进激励机制。一是开展阶段成果评奖活动,对创建特色工作力度大、成绩显著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二是把特色创建工作及效果与评先争优挂钩。三是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更多的学习考察机会。四是对特色创建成绩突出者,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办学效益显著的学校命名特色学校和授牌。
四、建设队伍,提升素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为本”。为此,重点实施“四项工程”。
(1)“名校长工程”。在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中,校长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校长居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名校长工程”就是要培育一批与中小学特色建设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富有个性的中小学校长群体,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特色创建意识、渊博的文化知识、独特的办学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品质。(2)“名师工程”。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心里学家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偑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名师工程”就是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名师评选活动,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理念超前,博学善教,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3)“教师提高工程”。一是开展教师学历培训,教委制定优惠政策,为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创造条件。二是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培训,尽量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三是开展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打下基础。(4)“青蓝工程”。以老带新,帮扶结对,以骨干教师、名师指导新教师和青年教师,使广大青年教师、新教师快速成长。
五、行政推动,科研引领
首先,加大行政推动的力度。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把中小学特色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广泛宣传和动员,制定规划,确定目标,召开教育专项工作会议,对特色学校建设统一部署,提出要求,出台政策,印发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行政部门加强教育系统内部以及与政府其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组织协调,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定相应的人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行政部门还要加强过程督导、评估验收,特色学校命名和授牌等工作。
其次,充分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中小学特色建设需要科研引领。主要做法是:(1)营造氛围。通过召开教育科研工作的例会、出版刊物等途径,宣传科研,强调科研对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性。(2)调研指导。教研机构经常到学校尤其是深入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教育科研专项调研和指导。(3)课题牵动。整合力量,克难攻坚,重点开展重庆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和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途径与方法,构建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框架,建构“三特”模式(特色管理、特色德育、特色教学模式),以课题研究牵动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形“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4)深化“四教研”,开展“四建构”。“四教研”即课例教研、主题教研、课题教研、特色教研。“四建构”即建构行为、建构思想、建构模式、建构特色。基层学校以校为本,开展校本教研,创建特色教研,以特色教研推进特色学校建设。(5)组建教研共同体。教育主管部门增强“整体化”观念,扮演好管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支持学校把教研工作的单独行为演变为区域性的团结协作行为,成立片区教研协作联盟。教研机构对教研工作要统筹规划,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定期开展学科中心教研组活动。(6)构建“三四五三三”教学教研视导模式。基本内涵包括:“三视导”,一是视导管,二是视导教,三是视导学;“四关注”,一是关注管理,二是关注课堂,三是关注教法,四是关注学法;“五见面”,一是与领导见面,二是与年级组长见面,三是与备课组长见面,四是与教师见面,五是与学生见面;“三途径”:一是听课,二是调查,三是分析;“三汇报”,一是综述,二是感悟,三是建议。
六、校际联动,区域协作
首先,加强系统内部的合作与交流。为了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主要应构建系统内部合作交流的三种模式。(1)“优质与优质”合作模式。指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之间的合作。“强强合作”,打造品牌。(2)“优质与一般”合作模式。通过优质学校对一般学校乃至薄弱学校的辐射示范以及“帮扶”来带动一般学校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送教下乡、帮扶结对、挂职锻炼以及提供教师培训、课改科研、教学设备等支持。在校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础,形成区域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3)“一般与一般”合作模式。指同层次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其次,加强系统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联合国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2004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主文件中说:“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取决于有关教育的质量,这种质量又需要协调而稳定的公共政策。教育应当是全民尤其是整个政府的事,只有采取跨部门和跨部委的综合政策才能奏效。”由此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协调教育部门与社会各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关系,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特色学校建设,为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分类要求,梯度推进
学校办学条件有差异,办学起点不同,客观存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区域推进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应采取有重点、有步骤、分类要求、梯度推进的策略。根据教育发展现状,把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达成分为四个层次(梯度)。一是初级层次,要求有特色项目;二是中级层次,学校特色凸现;三是高级层次,形成特色学校;四是品牌层次,特色学校中的精品。
“分类要求,梯度推进”策略,就是把不同类别的学校用不同的尺度来进行考核评价,给所有中小学都提供获奖表彰的机会,充分考虑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体现公平、均衡、优质品牌发展的办学原则,给每所学校开辟谋求发展的空间,提供创建特色的机会,促成共同进步,形成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良好教育发展态势。
八、搭建平台,展示风采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一是举办“特色学校建设校长论坛”。在“校长论坛”上,校长们重点围绕“管理理念”、“办学思想”、“制度建设”、“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素质教育”等方面探讨交流,充分展示校长独特的教育思想、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校长论坛”对校长转变观念、探索教育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组织“教学开放周活动”。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通过观摩、点评、交流,旨在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逐步形成区域互动、校际联动、示范辐射、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积极营造“比学”、“比教”、“比研”的文化氛围。
此外,教委还应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评比活动”、“特色学校建设征文活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主题班会活动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等等。
总之,特色学校建设区域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整体规划,统筹协调,遵循教育规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领导和组织辖区内所有中小学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打造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品位,办出各自特色,并在特色发展基础上不断深化,铸造品牌,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谱写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2、《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3、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7
4、周鸿主编《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0
5、胡方、龚春燕主编《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论》,重庆出版社,2008.12
- 上一篇:学校森林防火教育工作报告
- 下一篇:县五四颁奖晚会干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