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现代意识培养

时间:2022-04-07 03:51:00

导语:谈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现代意识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现代意识培养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题,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中,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共生意识、尊重意识、感恩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等现代意识,以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现代意识;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活力,促进社会公正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志多次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着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曾经给和谐社会列出了这样的公式:和谐社会=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宋宏:《和谐社会:体系与经济着力点》,《安徽日报》,2005年6月10日)。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一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力求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化间的和谐,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共处,生态环境好,人居环境佳,人文环境具有诚信、包容、开放、文明、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品质;三是社会和谐。体现在干群团结一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社会各方面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缩小,人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工作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赞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从全社会发展来看,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从个人发展来看,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心灵的和合互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养人的和谐意识至关重要,只有人人都具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情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坚实的人本基础和理念支撑,才会在全社会营造出和谐发展、和谐进步的环境氛围。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现代公民意识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理念不可或缺。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在这一艰巨而伟大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必须努力培养大学生适应这一目标要求的现代意识,以保证培养的未来国家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具体而言,要在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中突出以下意识的培养:

1.共生意识

共生本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强调自然界各种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系统、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共生”的观念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自然界和社会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在每一个系统中要坚持共生的观念,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各因素、自然各要素……都是和谐发展的环节和因子,各个因子要相互促进、互动发展,而不是此消彼长、你死我活。培养大学生的共生意识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共生意识,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发展观,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自然界各种物种的存在理由、存在价值和对他们健康发展对于自我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以我为美,以人为美,美美相生”的境界。

2.尊重意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培养大学生中的尊重意识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和创造的思想。尊重他人,不仅是尊重已经做出贡献、得到社会承认的人,而且要尊重自强不息、艰苦卓绝、奋发有为、默默奉献的人,特别是对于身边不畏贫困、勇于追求的同学;对于社会上经济弱势、矢志不渝的下岗工人、农民群众、老弱残疾人员等要给予充分的人格尊重和感情贴近。尊重劳动不仅要尊重脑力劳动,也要尊重体力劳动,对于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劳动都要充分尊重;尊重人才不仅要尊重社会公认的人才,而且要尊重一切有利于把自己培养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才的一切努力;尊重创造不仅要尊重创造成果,更要尊重创造愿望和创造过程;不仅要从思想上尊重,而且要从行为上学习,使自己的创造意识得到养成,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创造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成果得到实现。大学生只有树立牢固的尊重意识,才能在社会生活工作中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爱,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做到团结协作、开拓进取。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尊重意识的培养要与弘扬尊重群众意识、发扬群众路线相结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当代大学生要始终坚持保持坚定而巩固的群众意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将承担重要重任,如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其前提就是要树立群众意识,只有培养好群众意识,才能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将专业特长、知识能力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3.感恩意识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媒体和一些网站都登载了一位贫困大学生的父亲的信,信中描述了一位大学生只知向父母要钱,却不能体会父母的含辛蓄苦;只知道享乐生活、寄生父母,却不能感恩、自强的情形。这封信所反映的问题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感恩意识缺乏问题。当然,像那位辛酸的父亲信中描写的大学生冷漠自私、寄生浮躁的现象决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仍然可以让我们警醒: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大学生要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要学会感谢父母,感谢他人,感谢社会。父母可能没有给予我们多好的生活和地位,但养育培养了我们;他人可能没有时刻带给我们实惠和便利,但每个人在生活中、成长中都接受过数不清的帮助和温暖;社会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不顺心的事,但依然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舞台。大学生要培养感谢生活,感恩亲人、感谢自然、感谢时代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培育幸福感、宽容心,增强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唯如此,一个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构建。不难想象,一个社会如果是由没有感恩意识、冷漠自私的人构成,即使这些人具有高的智商和技能,这个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的。

4.规范意识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教育要强化规范理念,主要是在教育中强化法制规范理念和思想道德规范理念,重点是加强正确的利益观教育。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如“先富”与“后富”、“共同致富”问题,发展效率与社会公正问题,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问题,优势行业和劣势行业问题,等等。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处理,“要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针对这些目标、原则和问题,在教育中要着力培养规范意识,坚决反对各种“仇富”、怨恨等不良心理,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利益关系和调整解决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规范理念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规范意识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基本道德规范,防止道德失范,防止在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迷失方向。二是要增强法制规范意识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教育必须凸现法制理念,实现道德教育、知识技能传授与法制教育的统一,通过理论讲授、以案说法、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弘扬法治意识、倡导法律规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巩固和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法治规范基础。三是要开展利益均衡和保障机制研究与教育。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均衡和协调的社会,高等教育要呼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实践,利用资源自动深入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生成运行机制、流动机制、保障机制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均衡和保障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利益生成和运行、调节的理性分析方法。

5.责任意识

据报道,在2004年“4.16”湖南娄底矿难中,矿工聂清文最后关头留下这样的遗言:“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我欠邓曙华100元……”按照民间的惯例,没有欠条的债务人死后,所欠的债就成了“死债”,债权人的那笔债就下了“黑河”,一种最基本的宽容也要求债权人不去追究这点利益。然而,聂清文却留下了这样的难以置信的遗言。对矿工聂清文的举动,大家都萌生一种久违的感动。正如娄底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旭曦说的,“那就是我们一些老百姓的生活,你无法不流泪。”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生命的尽头做出了几乎是人性最耀眼的举动?笔者以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长久倡导,而在市场经济中又被一些人遗忘的责任意识。聂清文不懂得什么是诚信,什么是契约?但他有老百姓最朴素的“良心”,最深厚的“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使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感动他人,感动中国。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聂清文的责任意识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典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诚信教育(我们确实有少数大学生失去了诚信)需要责任意识,否则诚信意识就不能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需要责任意识,否则创新就缺乏持久的精神动力和高尚动机。大学生要树立对父母亲人、对他人社会、对自然宇宙的责任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撑。

6.发展意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以人文本,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发展是激励人民的号角,是振奋人心、鼓舞人民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实服务、为时代服务,为大局服务,要审时度势,引导大学生认识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树立发展意识,增强为发展努力学习、苦练技能、锻造品格、提升素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去年年底和今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构建“和谐安徽”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战略规划,安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化学生发展理念,凸显崛起意识,鼓舞大学生立下雄心壮志,为安徽崛起而努力奋斗。

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需要培养的现代意识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理想信念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等。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意识并不是现代社会才产生或独有的意识观念,而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进步特点的意识观念。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至诚至坚博学笃行”、“己之不欲,勿施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历经千年而光辉不减,依然无愧于成为启迪心灵、推动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大学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现代意识,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学习实践各种体现规律性、创造性和时代性的精神,使自我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和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