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诺丁斯关怀理论下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03-21 03:51:00

导语:探索诺丁斯关怀理论下的师生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索诺丁斯关怀理论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的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的“多元性”、“选择性”色彩逐渐增浓,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越来越轻松。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学生个人意识增强。学生呼吁以自己为中心,师生关系微妙变化。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吴康宁教授提出了质疑。因此,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依然必要。诺丁斯关怀理论为处理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探析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核心概念:关怀

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关怀,对于关怀的理解,她首先引证了一般字典中的解释: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由此,诺丁斯引出了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她就是在关怀这个人。关怀一般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关怀行为就是根据具体情境中的特定个体及其特定需要做出的旨在增进其福社、有益于其发展的行为。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关怀和教育责任相关,关怀者始终有责任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知被关怀者,并帮助被关怀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此而言,关怀是要考虑效果的,但又不是功利的。

在诺丁斯看来,关怀具有复杂性,认为参与重于事不关己的讨论,“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因此,必须要有一种广角的教育引导所有的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身边的人们,关心人类,关心植物、动物、环境等。可见,什么样的行为是关怀行为,既有一些明确的判断标准,又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人与事、具体的需要和关怀者具体的能力。

二、师生教育关怀性关系探析

在诺丁斯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道德的,它和认知等次级目的并不矛盾,但主次之分绝不能颠倒。因此,笔者把师生关系从教育的主要目的——道德的角度看待,师生之间是教育关怀性的关系。

教育关怀的特点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关怀需要的特点。首先,受教育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儿童的高度未完成性即多种发展可能性,因此教育者作为关怀者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要了解具体儿童的各种发展可能性并关怀其最佳发展的可能性。第二,由于教师与学生长期一对多的相处关系和每个学生都有的被关怀的需要,教育关怀的第二个特点就应该是非选择性的关怀,即教师应该把对学生做出回应的速度和质量的期待阈限做关怀性的界定,尽量超越个人好恶,同样充分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可能。第三,教育关怀时空性的当下性与超越性的特点。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怀性关系。

1.平等对话、民主和平是基础:我——你关系

诺丁斯在《教育哲学》一书中坦言,布贝尔对她形成关怀理论具有直接影响,并多次引用布贝尔的“我一你关系”。教育目的应是养成学生分担和共享的品质,即分担一种共同的事业并进入共享之中。布贝尔教育目的的实质是建立某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一你”关系。布贝尔在分析“我一你”关系时常与“包容”概念联系起来分析。真正的“我一你”关系是一种包容性的人际关系。我与你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和隔阂,并且我中包含着你,你中包含着我。

2.彼此关怀是纽带

在诺丁斯《关怀》(1984)年中用公式表示为:关怀关系只有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才能成立:(一)W关怀X,(二)X承认W关怀X。诺丁斯指出:被关怀者必须通过积极回应承担自己对关怀关系的责任,现在许多教师进行教育关怀时感到身心俱疲,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和老师一起致力于有意义的发展,无法让教师看到自己一段时间的教育关怀促成了学生的成长。诺丁斯将关怀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双方的努力这层意思称为“关怀的相互性”。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源泉。只有关怀的行为才是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的基石,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温馨感受。关怀关系是闭合的圆,从老师出发,学生接受,并给予反馈。教师最感欣慰的是学生也学会了关怀。不仅反馈到关怀教师,而且关怀身边的一切。

3.教师榜样作用是维系师生关系的坚强后盾。

师生身份的特殊性在于社会性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上。正如学者吴康宁所述:“社会代表这一角色的基本特征是‘社会规范性’。它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示明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

教师的榜样作用不仅体现在道德上,还体现在为人师“传道,受业,解惑”上。教师只有关怀学生,并具有知识上的权威,学生才能真正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笔者尝试做了解析,希望对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有点启示。

参考文献:

[1]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279期)

[2]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3]李学书,李嘉玮《试论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6月第12卷/第6期/

[4]余清臣,《师生岂能止于平等——我国当代师生交往制度的价值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vol.30no.2

[5]马丁@布贝尔,《我和您》,纽约,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1958年。

[6]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