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西南地区义务教育水平提升途径
时间:2022-02-21 10:18:00
导语:探究西南地区义务教育水平提升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义务教育质量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基于对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诸多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单一升学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农村量少质差的师资状况是影响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基于此,西南农村地区可以从实施“双证式”教育和“顶岗实习”两方面入手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因为进行农村初中地方课程改革、推行“双证式”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进行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既能给农村中小学注入新鲜活力,又能够提高农村师资质量,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西南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双证式”教育;“顶岗实习”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社会经济状况迟滞了该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国家对西部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西南地区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现有的一套体制基本上是围绕硬件发展、规模扩大、普及率来运作的”。对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农村地区来说,义务教育质量亟待提高,这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子女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提高子女生存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也是解决教育公平,实现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在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价值诉求。义务教育新的质量观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整体素质上,也体现在每一个学生是否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方面的未来发展潜力上。
一、影响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因素众多,如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社会观念、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程教材、课程实施、教师队伍、文化环境等。从实践层面看,单一升学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和农村量少质差的师资状况是影响西南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最直接、也是其中主要的因素。
(一)单一升学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一直把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这种升学价值取向使得农村学校围绕考试科目设置课程,缺乏农村教育特色,不能适应农村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西南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使得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办学取向尤为突出,在农村中小学主要表现为重视升学考试,忽视劳动技能教育。一方面,这种升学取向使得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少数优秀学生,挫伤了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这种单一升学取向的课程设置使得教师只注重文化课知识传授,围绕考试科目进行教学,忽视或放弃劳动技术等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无力升学的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课程学习,以致回到农村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生产能力和适应能力。目前,在西南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不能升学的人数还占相当比例。2006年,一些西南省份如贵州、云南、西藏等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51.14%、53.53%、41.50%。由于城乡差别,农村初中的升学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将回归农村,他们的基本素质成为影响当地农村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升学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忽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忽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使得一大批未能升学者,不能胜任新型农民角色,承担不了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任。换言之,单一升学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水平和发展需要。
(二)农村师资“量少质差”
西南农村地区师资量少质差,不能适应新时期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一方面,西南农村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师缺编现象。如,贵州省遵义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缺编6075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缺编4685人,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截止2007年,西部地区师生比为1:40,大大低于1:20的全国平均水平。教师缺编影响到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西南农村地区教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落后。西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其学历普遍低下。如,农村小学教师中专以下学历占81.3%,农村中学教师中专以下学历占68.6%。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制约着教学实施的水平,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事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技能需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然而,受现实条件限制,西南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有限,难以真正实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仍遵循传统的一套。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教师长期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难以有效获取,也难以真正实施。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新课程的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已成为制约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最直接因素。
二、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必须立足西南农村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既要满足学生的升学愿望,也要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具体体现。针对影响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通过增设农村适用技术课程和“绿色证书”的考核和颁发,改变单一升学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通过“顶岗实习”改善农村“量少质差”的师资状况,即把实施“双证式”教育和“顶岗实习”作为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双证式”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双证式”教育着眼于改变单一升学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
所谓“双证”,是指“中学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一方面,按照全日制课程标准要求,修完义务教育规定的科目达到合格,获得初中毕业证书;同时,按照农业部关于“绿色证书”课程计划的规定,完成某专业初、中级农业技术知识的培养目标,掌握1-2门在本地区适用的农业技术,获得农业部认定的新型农民应具有的“绿色证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双证式”旨在改变农村单一升学价值取向、脱离农村学生实际的课程设置,它承担着普通教育与职业准备双重任务。从课程管理角度看,前者由国家课程来实现,后者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完成。换言之,“双证式”教育把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健康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农科教统筹的素质教育模式”。它改变了“农村教育没有农村、农村教育没有农业”的现状,实现了农村教育的理性回归——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要为农村社会培养更多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理念。
对西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双证式”教育能够同时现实“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标。“初中毕业证书”保证学业优秀的学生继续升学,“绿色证书”教育能够使得升学无望的初中学生找回自我,成为当地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从而实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教育理念。自2001年到2005年以来,在黔江县石会中学通过“六连”结构实施“双证式”教育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明显提高,成绩优异的学生实现了升学愿望,绝大多数初中学生掌握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自“双证式”实验开展以来,该校8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绿色证书”考试,文化课优秀率30%以上,及格率99%以上,学生巩固率达到96%以上。“双证式”教育实现了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的同步发展,实现了“升学有基础”和“务农有技术”双重任务,深受学生和农民家长的欢迎。而且,“双证式”教育将升学教育和就业准备统一起来,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也是国际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生存”教育的具体体现。
“双证式”教育的可操作性强,它不需要改变原定的中学课程总课时数,只需要对农村初中现有的课程设置作适当调整。如,将每周两节劳动技术课、一节科技活动课、一节地方课集中安排为四节农技课,在整个初中阶段,对全体学生进行总计300课时(课堂教学180课时,实习实作120课时)的“绿色证书”课程教学,主要学习与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这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从事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实验表明,“双证式”教育在西南农村初级中学实施是可行的。
实验表明,“双证式”教育是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现实选择,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初步实验基础上,“双证式”教育实验范围不断扩大,在重庆大足、江津、渝北、梁平、城口、潼南、三峡库区等13个区县数十所中学的实验中效果显著,“它不仅是农村文化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还可作为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工具。”在“双证式”教育实施过程中首创的“六连”结构教学模式2006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一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这是广大专家、学者以及各级主管部门对“双证式”教育效果的充分肯定。专家评审认为:“双证式”教育对于提高西南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未来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在“双证式”教育实施过程中,一是要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将“双证式”教育作为西南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二是要加大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体现当地农村生产和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相应的地方(校本)课程。三是在教学方式上,“绿色证书”教育要突出实践应用环节,将课堂学习与校外农村生产和经营实践连为一体,通过“做中学”,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四是要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家园和田园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创造条件。
(二)实施“顶岗实习”,提高师资质量
针对西南农村中小学师资“量少质差”的现状,“顶岗实习”通过提高师资质量,达到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之目的。
“顶岗实习”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替”缺编的教师岗位,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量少质差”的状况,实现实习与支教互惠双赢的实习方式。故“顶岗实习”又称“实习支教”,其最初原型是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小松树”计划。2001年,原西南师范大学率先在重庆奉节、贵州遵义进行了前期试点工作,此后,“顶岗实习”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教育部师范司在西南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现场工作会”,推广西南大学在“顶岗实习”方面的做法和经验。2007年,教育部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各高师院校必须大力推动“顶岗实习”的开展。
“顶岗实习”有利于解决西南农村师资“量少质差”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对教师缺编的农村学校,顶岗实习直接补充新教师,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顶岗实习”能够提高西南农村地区在职教师的素质。通过师范生顶岗,学校可以把部分学历未达标、教学能力弱的教师替换出来,组织他们参加高等院校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并且通过大学指导教师、顶岗实习师范生组织校本教研,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学科知识水平,加强教学组织、评价、课堂互动、管理等基本功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而真正达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顶岗实习”能够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西南农村地区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教师。长期以来,师范教育有很大局限,师范生以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实习时间短,不利于发展师范生的实践技能。“顶岗实习”延长了实习期限,扩大了实习内容,在长达半年或一年的实习中,师范生全面参与所在学校的完整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究、协助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农村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在此过程中,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顶岗实习”促进了师范生的“师范性”和实践性教育,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等),为提高西南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保障。
自2001年试点以来,西南大学逐步探索了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于一体的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模式,通过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师范生岗前培训、组织综合实习小分队、建立实习学校基地、设立实习专项资金等措施,“顶岗实习”从原先的十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师范生全员参加,从原先的一县一校逐步扩展到四川、贵州等周边50多个市县的上百所学校,其成效非常显著。
第一,“顶岗实习”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顶岗师范生为农村中小学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蓬勃向上的活力,活跃了学校育人环境和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和观念。重庆奉节冯坪中学是“顶岗实习”受惠学校的典型代表,短短三年多时间,冯坪中学从一所教学质量差、濒临倒闭的薄弱学校转变成一所贫困地区的精品学校,“顶岗实习”使该校教学质量由奉节县2002年的第3l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2位,学校规模也从2002年的200多人发展到2005年的近千人。伴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教育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变,师生热爱冯坪中学,家长信任冯坪中学,社会尊重冯坪中学。“顶岗实习”使冯坪中学摆脱了师资短缺困境,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二,“顶岗实习”有效缓解了西南农村地区师资短缺现状,而且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素质,为西南农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师资培训中心、网络学院等单位为顶岗轮换下来的农村教师举办各种类型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的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技能更新。据不完全统计,顶岗轮换下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经过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85%的人成为所在单位的教学、行政骨干。
第三,“顶岗实习”提高了师范生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他们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习结束时,部分师范生主动向当地教育部门请求,愿意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并立志为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顶岗实习”推动高师院校积极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强化高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形成农村学校积极为高校提供教育实习和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高校为农村学校提供指导、培训、教研等多样化支持服务,高校与农村学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既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更需要解决制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长期以来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义务教育师资“量少质差”。“双证式”教育和“顶岗实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是提高西南乃至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 上一篇:论析综合实践课有效性实施措施
- 下一篇:地区创新法制宣教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