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机制
时间:2022-01-28 04:18:00
导语:剖析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机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以人为本的学分制已成为高等教育转化教育教学思想、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的大趋势。实行学分制后,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学生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要符合学分制的育人理念,基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目标下设计奖惩制度,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管理激励与约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学分制已成为高等教育转化教育教学思想、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的大趋势。学分制管理从教育理念上看,学分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反映的是教育民主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具有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和调整关系的作用;从教学实践上看,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从教学保障上看,学分制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学分制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同时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一、传统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前,学生按专业编班,配备辅导员,这种专业班级的管理对大学生的招生、建档、学籍管理、各种成绩登记、各学期的政治思想考核、奖学金的评定等方面都很有效。但实行学分制后,这种管理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主要有:
1、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适应竟争环境,能提高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但也可能产生两极分化,有个别学生放松要求,混学分,不求上进,遇到困难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竞争压力和学习负担重,盲目选课赶学分,引起精神负担加重,甚至造成心理障碍和疾病。
2、实行学分制后,带来学生的选课自由,有的学生兴趣广泛但不稳定,选课时盲目乐观多选课,有的不了解大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颠倒选课顺序,导致知识结构混乱,学习困难。
3.实行学分制后,原有的重集体活动,以班级为载体的有形管理转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参与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无形管理,学生以课程为纽带,每个人一张课表,形成多变的听课群。学生管理由“他律”转为“自律”,由班级集体活动为主转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
4、传统管理主要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奖励评定来实施。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各种原始数据收集发生困难,评奖评优的标准、办法、途径需要重新设计。
实行学分制后,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其管理需求,作为管理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也需重新构建。
二、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的理念
实行学分制后,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学生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在为争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而努力,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激励约束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这种努力,不能因身份、地域、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应注意个体的差异及价值诉求的多元性,如先天的因素,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智力状况等,是个体所无法选择的。如果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仍采用单一的模式,一致的评价标准,在事实上奖赏了在某一个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强势者,惩罚了在这一方面先天不足的弱势者。高等教育无疑是在生产标准件的产品,而不是在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瓦拉赫,曾经得到文学老师“该生用功,但做事过于拘泥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评语。老师写这样的评语,也许他认为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但这看似不经意的评价中,“绝不可能”的定语,无疑等于判了瓦拉赫成长的“死刑”。后来化学老师知道了此事,他从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却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做事过分拘泥和死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在化学老师的培养下,瓦拉赫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瓦拉赫在文学的学习上处于弱势,但化学老师却从另一方面发现了他的优势,加以引导,最终获得成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感情是无限的,当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尊重时,他们会被激发出更多的潜能,甚至产生让人惊讶的结果。因此,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应尽可能缩短先天的差异性,杜绝单一的评价模式。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发现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优势,教育才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要符合学分制的育人理念,基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目标下设计奖惩制度,实现有效的“激励、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和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学分制环境下,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功能。
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应以“以人为本”体现民主化、人格化;应以培养全面素质教育为宗旨,两个课堂并重;应强调制度激励约束的严肃性,又注重每个人的差异,横纵向比较相结合。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管的教育”与“放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型的教育注重约束、惩处、管教,而现代型的教育注重宽容、激励、沟通。前者倾向于对自然人性的人为传塑,后者倾向于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内在顺应。传塑过度,人性就会压抑,就会遭到人性内部的抵触,导致逆反,结局往往是受教育者人格趋向保守、胆怯、拘谨;过度顺应,人性就会患意、纵容,结局一般是受教育者人格自大、不羁、放任。简单说,前者叫“管的教育”,后者叫“放的教育”。“管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超越个体利益,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放的教育”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生激励指导计划,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其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个体的自主和自由,发展学生的天赋。但“放”不等于“乱”,不等于只有自由,没有约束,不等于无原则的迁就。学校应加强制度激励约束,将规则伦理与德性伦理相统一,道德感召与制度约束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管”“放”结合。
2、内部与外部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事物发展的关键是动因,动因可能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也可能是一种外部激励因素。当内部激励因素不足以构成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就需要外部激励。学分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能力。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内部激励约束与外部激励约束的统一。外部激励对学生起激励的动力作用,学生把外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自觉行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激励约束机制下,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老师了解学生,给学生以指导和激励,学生更愿意接受指导,甚至将自己的情况主动汇报给老师,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宽松、融洽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目标激励原则
每个学生在进人大学后,在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不同时期目标不同,其激励约束的方式也应不同。大学生在目标的约束和激励下,通过努力去实现一个个递进的目标,从而品偿到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学生立足于不同的起点,自我激励、自我调控,逐步实现一系列递进目标,在近、中、长期目标的激励下,使学生进人良性的发展轨道。
- 上一篇: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 下一篇:水稻害虫产生原因和防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