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观理论再认识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17 04:29:00
导语:教育价值观理论再认识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利益驱动下的功利主义思潮侵蚀着人们的大脑。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心的教育,也因过多地追求功利而迷失了自我。教育功利主义导致了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的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我们必须找到教育复归之路。
关键词:教育;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复归
进入新世纪,人类也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财富的增长将主要依靠知识的进步。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教育逐渐偏离了主线,过多地追求功利价值而迷失了自我。困此,我们亟须重新审视教育,找到教育复归的路。
一、教育功利主义
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自身的价值。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的解放,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自由和权利。这本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工具理性一方面与国家层面的功利主义顽强地结合在一起,压迫人的自由意志;另~方面与个人层面的功利主义相结合,逐渐成为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理性基础。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对我国的教育乃至国民的精神生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如果说工具理性与国家功利主义相结合的结果是以牺牲个人的局部利益来造就国家的繁荣,那么工具理性与个人功利主义相结合则导致了人们“奋不顾身”地化公为私,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贪欲。无论是哪种结合,它们对教育的消极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背离了教育的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国家教育功利主义
我国建设的目标是现代化强国,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上,要通过市场化的建设实现国家收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在政治上,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人民民主专政;在科技上,要通过技术创造和革新来推动社会发展。这些目标反映在教育中就带来了社会本位论教育价值观的确立。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是一切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在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种“教育调节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社会的发展才是根本目的,视个体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人的发展是最高的目的,社会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社会本位论者却颠倒了这一关系: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加以利用。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教育决策者在制订教育方针和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教育的经济、政治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对社会物质利益、经济生产和政治需要的满足,人自身的个性发展、精神需求等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又深刻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的方式。在培养目标上片面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及创新意识受到极大的压抑;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工科,以此来培养大批的科技专家、工程师和熟练劳动者,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教学的方式上一味追求量化指标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贬低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启蒙教的隐性劳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是被当作“人”以对待的,而是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作为工具和手段来加以模塑的。
同时,这种教育价值观没有区分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容易导致只要社会需要都要适应的误解;也没有把社会的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加以区别,容易助长教育发展中的短视行为.反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个人教育功利主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教育应从根本上关注人性.陶冶人格,始终将生命意识的唤醒,人的生成放在核心地位。然而,今天的教育似乎正在背离这一目标。
当今的社会,学历和文凭逐渐成了分配工作和收入的主要依据。时下流行的制售假文凭、假学历现象,说明“学历社会”中教育的真正动力就是利益驱动。学习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有人称,读书为的是考试,考试为的是升学,升学为的是文凭,文凭为的是饭碗。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追求弱化了人们对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厌学”情绪反而加剧。个人功利主义也侵入了我们的大学校园。在今天的校园里,我们很少听到有学生去谈论人生、人性、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一系列关涉人生意义的话题。他们关心最多的是外语四、六级能不能通过,能否顺利地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是否有机会考取研究生。大学生只关心他们所学的东西在将来能否迅速兑换成钞票,至于那些不能给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学科根本引起不了他们多大的兴趣。
这种个人教育功利主义带有明显的个人本位论教育价值观的色彩。个人本位论教育价值观,从个体需要的角度来设计并实施教育,旨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健康、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它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注重个体内在发展需要,把个体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视社会的发展为个体发展的条件。这意味着将社会的功能和价值简约化,把社会仅看作是个体的简单集合,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容易出现对个体需要的过分强调,导致自由化的倾向及个人主义的盛行。
二、教育复归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不可能超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也不可能摆脱社会利益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强调教育的功利性本无可厚非,但仅仅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而否定其非功利性价值——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价值,却是片面的。事实上,教育功利性价值和非功利性价值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它们共存于教育目标这个统一体中。教育主要是对人类心智的开发、个性的培养、理想的建构。通过教育,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能承载未来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与机遇,才能承载未来无限拓展的创新空间,才能在未来更好地生活。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关怀人的事业,离开了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人,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我们探讨教育目的时候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自1972年至1996年教育界先后发表了四部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献,它们是<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学无止境》、《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从这些历史文献主题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教育目的和人才观的变化:从被动适应社会到主动参与创新;从学会个人生存的本领到学会关心他人和国家、人类的命运;从局部的提高到全面的主动发展。这表明教育正在逐步回归它的主线——人的自由全而发展。但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建设,倡导先进文化、高雅艺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有效地遏制物质主义、科学主义和唯知识论过度膨胀的倾向。
第二,要在教育的内部建立有效地抑制和矫正教育功利主义的机制。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确立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指导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或终极目标,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服务或服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尽管由于现实社会的局限性,使我们当代人无法真正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作为一种人类理想的追求,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却是不应该被放弃的。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或终极目标的价值原则,同时也必须坚持其服务、服从社会发展需要的功利性或者是工具性价值目标。一方面,这是由于教育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决定了教育服务和服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及其表现形式,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充分发展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里,促进人的发展需要与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之间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公务员之家
第三,对于教育的两种价值目标进行调适。一方面,对那些现实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对人的全面发展可能造成影响甚至危害的因素进行控制,使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不致于超越我们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须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界限,以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和终极目标不会受到损害和侵犯。另一方面,要努力寻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的契合点,使教育对象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与教育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达到高度的统一。
- 上一篇:探究教育系统腐败现象的特征
- 下一篇:简析少年的思想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