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上网应对措施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25 08:28:00
导语:新时代大学生上网应对措施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世纪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必须具有科学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大学生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分析新世纪大学生在网络时生的诸多变化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更好地建立校园网络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态度和行为,并借助集体的力量,对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新世纪开局,互联网以其信息的丰富性、专门性和快捷性等特点席卷了全世界各个角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到2000年6月30日止,上网人数达到169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6%。可见,大学生是上网人群的主要阶层,他们猎奇心理极强,乐于接受新信息,他们通过上网开拓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创新意识,扩大了交往范围,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中国大学生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必须具有科学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因此,了解大学生上网状况,及时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个第四媒体的作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新世纪的一个战略课题,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于2001年6月至9月,对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等四所大学的计划内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370份,问卷回收率95%。其中男性大学生233人,女性大学生117人;汉族大学生200人,少数民族大学生150人。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对上网所持的态度、上网花费的时间、网络中人际交往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及大学生对现代媒体的利用状况等。
一、新世纪大学生上网现状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已十分普及。有的同学讲:“如果一周内上不上一次网,就感觉少了一点什么。”另有同学讲:“是互联网使我们的大学生活不再单调乏味,不再是三点一线了。”互联网使大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有的同学说:“上网让我很兴奋,在网上很自由,一点儿忧虑也没有。”可见,互联网深受大学生喜爱。
77%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加强了与远方朋友的交流和沟通。”互联网成了连接大学生与他们的老同学之间感情的桥梁。有50%的大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妨碍他们的学习,没有任何影响。有55%的人都选择在休闲时上网,有17%的人选择随时上网。被调查大学生中每学期支付上网费用在200元以下的有80%,只有15%的人上网费用在200~500元之间,有5%的人达到500元以上。大学生中每次上网目的很明确的人占71%,而漫无目的、准备在网上消磨时光的人只占28%。说明上网成了他们意识明确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对网络这种媒介接触的积极主动性。300多名被调查者中有54%的人一周上网时间不足5小时,有46%的人一周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诺曼尼的一项网上调查表明,每周上网超过5小时的“网民”已经成为轻度的“网络偏执狂”。而本次调查的这些46%每周上网超过5小时的“网民”,有40%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大一的学生较之大二、大三的学生,更愿意在网上寻找知音,更多地求助于网络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阻碍。
有一位大一的学生讲:“一进大学校门,一切都和高中不一样了,身边没有父母的督促和约束,同学又来自全国各地,性格、习惯差别很大,班主任几周也见不上一次面,似乎我已经被世界遗忘了,而只有到网上我才能体会到乐趣,我一上网就有一种被别人承认的感觉。”另一位大一的同学说:“上网玩游戏必须要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几个人联合起来,有一种群体的感觉,比班里同学们平时在一起有趣。”被调查的大学生在面对电视和上网这二种媒体的态度时,有54%的人首先选择上网,42%的人选择电视,这正说明了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电视在我国的普及也不过才20多年的时间,可在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很快被淘汰了。但是,在他们写论文搜集资料时,将杂志、报纸排在第一位的有63%,排在第二位的有52%,有20%左右的人都将网上提供的资料排在第三位,说明网络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学术信息量。88%的大学生从未有过网上购物行为,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网上购买,因为害怕网上宣传和实际不符合。”大学生对于网上聊天热情很高,调查中发现,90%的人都认为网上聊天有必要,但是,有56%的人认为网上聊天的内容要有所保留,约35%的人认为要开诚布公、直抒己见,只有8%的人认为可以编造。有80%的人认为与聊过天的陌生朋友没有必要通电话或相见,只在网上聊聊足矣。有59%的学生认为聊天室内要遵守公德,不能侮辱他人,否则,要采取踢出聊天室的处罚,另有20%的人认为聊天室内侮辱他人无所谓。每一个学生都申请了QQ号,这样,他们相互联系快捷、方便、省时。一些同学认为,和过去老同学聊天是一种享受,也只能和他们说说真话。一位同学讲:“如果和陌生人聊天,性别无所谓,反正也是乱侃,不会讲真话的。”大学生上网常爱访问的网站是新浪、搜狐、中国人,而对校园网却只有5%左右的人访问。原因是“校园网站没意思、信息量少、没新鲜感”。说明校园网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常爱玩的游戏是帝国时代、红色警戒和反恐精英,这些游戏只有在网吧或自己配置的电脑上才可以玩。调查显示,上网玩游戏的人数只占34%,66%的人上网还是为了收发E2mail和浏览信息。
二、新世纪大学生上网状况分析互联网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生存状态和机制特质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一部分,通过互联网,大学生知识的积累更加迅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互联网又是一柄双刃剑,要一分二地看待,它既有大量进步、健康的信息,也有不少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黄色的内容,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正面影响
1.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与传递互联网就是国际信息互联网络,是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信息异常丰富。它的更新周期以分钟计算,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的信息容量,大学生只需手持鼠标轻轻点击,就可以从一个网点到另一个网点。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信息,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浏览信息。互联网使大学生由单方面听老师讲课获取知识和信息到自己有选择地去择取信息,完全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还可以就某个信息发表所思所想。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大,没有人能说清楚Internet上究竟有多少内容。互联网的这种广容性和共享性,使大学生可以在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教育网站“洪恩在线”就提供有大量的英语类的视听材料。
2.互联网的生存状态特点为大学生喜闻乐见预计到2005年,互联网用户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互联网开始全球化的趋势十分迅猛。大学生可以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在这个网络上将自己和他人联结起来,只需手指轻轻一点,世界尽在眼前;可以自由分享他人的知识和资源,可以围绕相关问题和一群人讨论,可以展示自己的思想、才华。一些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网上才可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才可以有与人合作的机会,有了更多的被相关的人或组织了解的机会。所以,他们渴望上网,特别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仍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渴望曾经拥有的友情。同时,近几年内,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单一和封闭,导致他们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他们需要被了解、被谅解。所以,很多大一学生选择上网,一方面与过去的老同学能说说心里话,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在虚拟世界里感受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上网次数多的原因之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在于它的多媒体化。传统的授课和传统的媒体只能有一种形式,而互联网是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各种媒介为一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操作方便、容易更改、内容运动变化、交互性能好、视听效果优的特点,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注意力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据笔者访谈,一些大学生说:“上课记笔记太枯燥了,一节课下来写得胳膊都酸了,似乎我们都成了速记员。有些课不用记笔记,但是,一节课总是无法维持注意力,我们上课感觉太累了。”
3.互联网的机制特质实现了大学生的多元化交往,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传统的交往方式要受到地缘、血缘、业缘和亲密交往关系的制约,交往的层次仅限于特定的、封闭性的内部,缺乏包容性。而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克服了传统交往的刚性约束,大学生可以参与到网上任何感兴趣的话题、问题中,进行讨论并交换意见,实现了点对面的交流,可以跨地域、跨距离、跨种族、跨性别地进行网络空间内的沟通。大学生网上交友十分普遍,每个上网的大学生都有一个“交际圈”,在这个圈内,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他们相识,有些学生甚至十分羡慕《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男女主人公,梦想自己也能找到网上恋情。因此,他们不是带着烦闷的心情上网,而是每次上网都兴致勃勃。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很强。原因在于,在网上可以找到知音、知己,可以向一个远在天涯海角的人倾诉火热的感情,这种新鲜感,远比近距离的同学之间的聊天更刺激,更令人怦然心动。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负面影响
1.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模糊互联网里没有政府,没有制约,身临其境的大学生在这里可以按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不需要对谁负责任,在网络里,他们可以了解到他国的政治态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如果一个大学生政治思想不坚定,就很容易丧失道德标准,接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特别是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正值青年初期,尤其是大一学生,上大学之前,两耳不闻窗外事,在题海中奔忙,进入大学校门后,时间充裕,他们开始寻求真理,涉猎广泛的知识,定位新的行为模式。随着进入网络的机会和时间增多,感受自己从未看过、听过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思想容易动摇,容易偏离主流文化,盲目地听信西方国家的一些有意识的传播,销蚀原有的伦理基本标准。
2.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缺损网络中的人际交往,质量难以保证。在一般交往中,人们不仅要借助语言,还要辅助以表情、体态等非语言系统来了解对方,而在网络中,双方交往只依赖一连串的符号、数字,甚至双方连性别都难以知晓。因此,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缺乏基础,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中沉迷的时间过长,会减少与外界的人际接触。笔者访谈发现,有些学生晚上上网,白天睡觉,晚上再上网……形成恶性循环,没有时间和周围人接触。他们过分地眷恋和依赖于网络,与现实中的人缺乏交流、沟通,表现为对周围人际接触的冷漠和对远方人际接触的主动和热情。调查中有25%的大学生与本班同学交往感到不投机,他们经常性地与机器交流,难以理解现实中人的情绪变化,心理承受能力会变得很低,对他人及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真正成了“隐士”,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得很严密,现实中的人也无法接近他,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与现实群体的隔阂,对老师、同学的冷漠,失去了对真实群体的归属感,因而也会缺乏为集体和他人投入和付出的献身精神,变得极端自私。
3.认知的单一化和感受性降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量和传播量。大学生一触网,就会浏览到丰富多样的信息,他们会感受到网上的神奇与精彩。然而,人的注意是先指向后集中的,由于注意指向于网络继而集中到网络上,这样,对外界其他媒体的注意力一定降低,抑制了与注意无关的活动,特别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抵触最大,对传统的说教提不起兴趣,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网上信息,这些信息容易造成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饱和”状态,即浏览的信息越多,感受性越低,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任何信息也记不住、记不全,感觉完全封闭了,难以容纳有关的信息量。而且,大量的未消化的信息残留在潜意识中,干扰了思考新问题,阻碍了创新行为,严重时会出现心理上的反弹现象,导致对其他信息置若罔闻。调查发现,有61%的学生离开网络后,脑海中仍然浮现上网的内容并有头部晕晕沉沉的感觉。有58%的学生有错估时间现象,他们感到上网的时间过得很快,丧失了对时间的感知。
4.社会责任感扩散有调查显示,一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大学生,在网上却十分活跃积极,互联网满足了他们的发表欲望和评价欲望,为他们情感的苦闷提供了宣泄的适当场所,因为,在网上没人知道我是谁,我可以将我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用一个虚拟角色来代替我,从而将内心深处不加修饰的“我”释放出来。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网上虚拟空间的匿名,会导致产生责任模糊。所以,大学生在网上完全行使了他们说话的权利,不需要对他人负责任,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没有人会追究“我”的责任,视自己为旁观者,导致产生责任的推诿和扩散,在现实中就容易成为我行我素、无组织无纪律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不考虑他人的评价和感受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三、新世纪大学生上网状况的思考与对策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向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新世纪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世纪的战略任务。青年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强,他们爱国热情很高,同时,他们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不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十分必要。这项工作不仅是个别领导干部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几个两课教师、辅导员、团干部的责任,而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义务,高校的每一个干部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念,在课上、课下注重自身素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鼓励大学生上网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对网络的一些言论、信息进行分析,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健全和丰富校园网,建立校园网络教育阵地校园网络要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参与,要组织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有经验、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学人员在校园网站和大学生开展对话,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指导他们的行为。可以开设心理聊天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矛盾,缓解学习中的压力。要使校园网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校园网上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有意识地各类信息。要组织学生定时地接触校园网,将德育课、形势与政策等第一课堂与网络相应结合起来,专门设置网络课堂周活动,开展网上匿名对话、匿名讨论,摸清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重视引导大学一年级新生的网络态度与行为大学一年级新生上网的时间要比其他年级大学生多,他们的大学生活与中学迥然有异,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十分有吸引力的网络。在此间遨游,摆脱了前二年因高考而带来的紧张感,更由于无家人监督和约束,上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大学一年级是步入大学这所象牙塔内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首要环节,此时期态度和行为十分重要,能为大学生今后在大学的发展和学业取得成功奠定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化早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在一年级期间也是大学四年级乃至今后工作生活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大学生伦理道德标准建立的关键期。大学对一年级新生的网络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大学教育的成败。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上网更多要采取鼓励加引导,而不是一味去堵,高等院校要将大学一年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的重中之重。公务员之家
(四)借助班级和社团文化,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青年大学生仍然是一个未成熟的个体,需要引导,如果一味地依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势必造成无政府主义泛滥。每个大学生都隶属一个群体和组织,可以利用集体的凝聚力、约束机制来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积极行为。在班级、社团里,组织一些对青年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探讨,通过班级、社团有意义的野外活动,增进现实中人与人的理解和合作,使青年学生自觉寻找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摆脱虚拟人际交往的局限。班级、社团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知名网站,并宣传这些网站的优越性能,组织讨论由这些网站而来的信息,形成一种自我而无形的集体约束力,使青年大学生跟从集体行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猎取符合主流文化的信息,并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真正成为网络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0,(2-3)
[2]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献[M].2000-6-28.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0-10.
[4]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0,(4).
[6]祝蓓里.青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7.
[7]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
- 上一篇:真诚服务柜台百货店营业员演讲
- 下一篇:机关党委创先争优个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