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辅导方面提高就业能力论文
时间:2022-06-29 08:44:00
导语:教育辅导方面提高就业能力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就业观的养成、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等方面。并提出了高校应从教育与辅导两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实现扩大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资本证券化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就业的难度也在相应地增加。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最重要问题,也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的战略性问题之一。大学生在大学中和毕业之初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尽早对社会成全面准确的认识,继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增加“终身受雇佣的机会”,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刻不容缓。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就业能力对于国家的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影响[1]。
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首开先河,在大学开设职业指导课,从此,职业指导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四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共同发表《Sothonne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明确地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内相关研究的先行者以南开大学李南、中山大学范泽瑛和谢超、华中师大的廖平胜、詹一虹、程良越、王建农等为代表,他们对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和生涯教育、考试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内容、体制、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2]。
为了扩大大学生就业,高校应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情况,从教育和辅导两个方面,探究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具体途径。针对大学生就业力低下的各种问题,高校首先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力系统理论的研究,争取尽快形成相关理论体系。只有对就业能力系统理论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和认识,高校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教育质量考核最重要的考核指标,通过加强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各项能力[3]。
1、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首先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我国高校现行的培养模式应该改变,要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设置专业、制定培养方案,同一个专业应当具有两个及以上的就业方向。其次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和先进性。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设立若干个主、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个性,选修相应的课程;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须与科技进步相合拍,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社会上保持领先的水平。再次高校应从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上进行变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及创新、人际交往、动手能力等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丢弃灌输式教学方法或者其他形式单一的方法,采用互动交流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大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2、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增强就业力。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把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作为教育的首要内容。目前,己经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愈来愈突出。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就业心理与行为模式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有的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分”模式,这种观念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顺利实现。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合乎时代的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3、以职业生涯辅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生涯”是指个人的道路或发展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自己所拥有的各种潜在资源进行评价,通过选择与规划,促进自己朝有序的、良性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己与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4]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迈向成功的基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构建合理知识结构,鼓励参加有序的职业训练,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为内容,以分期、分阶段指导为目标,逐步打造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4、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毕业生早期接触社会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择业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所以,引导大学生在求职之前,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目前,用人单位喜欢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宽广,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富有合作精神,拥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期间,有意识、有方向、有目标,培养、打造自己,为未来就业作准备,才能不断增强自身就业力。
5、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
据笔者在高校工作的实际调查,发现在高校社团种类名目繁多,但相当一部分社团是“有其名无其实”,学生们加人社团只是图其名份,以便在个人简历上能体现比较丰富的活动经历,但实际参与和开展的活动很少。至于假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因此,必须进行规范管理和引导,保证将这些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通过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得到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6、结论
放眼全球,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各国政府、高校及个人来说,就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我国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以及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目共睹,成为国家政府及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及个人的幸福。
作者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对扩大就业的作用,并提出了高校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但是就业不只是高校一己的事,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构建高校的就业能力教育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l、范泽瑛等,关于2006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77~80
2、刘孟奇,大专教育与青年就业力一英国经验启示[M],教育研究,2005,(9)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M],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4、刘俊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大学生开展创优争先党课学习心得
- 下一篇:机床装配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