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核心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2-21 05:45:00
导语:学校核心文化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当代学校管理中,文化管理被誉为最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学校变革中,学校十分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据我们所做的诸多实际考察和大量文献分析,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外乎有两个线索:一是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来人手,另一个是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然而我们看到,在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甚至有的比较严重。比如:我们到任何一所学校去考察,都能看到学校的制度名目繁多、比比皆是,但是它并没有变成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态度和自觉行为,违背者有之,回避者有之,逃避者也有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并不等于制度文化;同样地,物质也不等于物质文化,精神不等于精神文化。还有人把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概括为“五重五轻”: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
学校文化建设除了与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如文化的定义、性质、分类、产生的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联之外,还与学校的历史、学校的领导、教师的假设、教师的态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这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本身又是很复杂的,比如:文化概念可以说是世界上定义最多、分歧最大的概念;关于教师的假设更是莫衷一是、五花八门。为此,学校文化建设除了前文所述的两种途径之外,还应考虑寻求一种新的思路,另辟蹊径。本文从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学校核心文化的概念,即从学校文化的核心着手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核心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著名美国组织文化学者斯肯的文化定义。斯肯把文化界定为群体在解决外在调适与内在整合的问题过程中所习得的一套共享的基本假设,比较适合学校文化范畴。它包含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校所有显性的文化成果,如环境中的建筑、产品、装饰品、称呼的方式、情感表达、可见的常规和仪式等;第二个层次是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包括组织成员共享的策略、目标、哲学等;第三个层次是学校成员基本的潜在假设,包括无意识的、想当然的信仰、观点、思想等。学校文化的“第一层次”是显性的,因而是最容易操作的,是学校(校长)最为关注的,也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第二层次”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却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三层次”是教师潜在的个人假设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事态度与方式,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被忽视的方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难点。由于这一难点的突破关键还在于学校成员对多元价值观的认识和辨别、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共享,所以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学校核心文化人手,抓住重点,才能突破难点。
根据学校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的机制以及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要是学习文化、服务文化以及探究文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充分发展唯有依靠学习,学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学习,所以学习是学校组织的核心;从教育和管理的角度,为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是一个服务型组织;在此基础上,学校的进步和提升唯有靠创新,教育创新要靠探究,探究成为学校变革的一种行为方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
二、学习文化及其建设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已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在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会知识、技能,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学习不仅包括个体的学习,还将扩展到团体组织的学习、行业部门的学习、国家民族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行为;学习的方式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从时间上,学习不再是分阶段的,而是持续一生的活动,从一个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终结;从空间上,学习是无围墙的,不仅限于学校,还有家庭、社区、网络、工作场所等。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而言,学习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和校园书香气息,是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的根本。
第一,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要素。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首先必须明确自主学习的七个要素:为什么——动机问题;谁——学习主体问题;什么——内容问题;如何——方法与过程问题;何时——时间问题;何地——空间或环境问题;怎么样——评价问题,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
第二,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果从学习活动的类型来看,可以有符号性学习、感知性学习、动作性学习、交往性学习以及上述几种学习的综合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综合学习)。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远远不止这些,他们各自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第三,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倡导学生“每日十问”:今天我上课认真听讲了吗?今天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今天我全身心投入学习了吗?今天我与同学相处和谐吗?今天我为班级做了什么?今天我锻炼身体了吗?今天我是否保持良好的心态?今天我遵守学校各项规章了吗?今天我有哪些收获和进步?今天我心存感激了吗?
第四,通常意义上,教材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在现代学校组织中,信息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如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做报告甚至兼课)、社区资源、社会实践等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源泉,为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通过学习学会教学
教师的成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职前培养所获得的素质也只是为从业打下一定的基础,甚至只是一部分基础,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的能力是在职后的工作中获得的;在职培训固然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交流、反思、研究、实践。教学是一门科学,教育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因而学习教育理论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同样不可忽视,教师需要通过交流向他人学习;教学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向自己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对教师来讲更是不可或缺。
(四)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和制度
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和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工作中的学习是为了工作的学习,是解决工作中问题和困难的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第二,组建全员学习共同体。在学校里,所有的师生员工都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学生、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联系在一起,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志向和追求、目标和利益。第三,制订相关的学习制度。学习制度内容很多,如学校学习制度,教研组、年级组、各学习系统学习制度等,尤其重要的一种就是个人学习制度。第四,建立多重的子学习系统。为确保学习落到实处,除了学校组织本身是一个大系统之外,构建多重的子学习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如领导班子系统、中层干部系统、教研组长系统、学科组系统、年级组系统、班级任课教师系统等。第五,建立激励组织学习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三、服务文化及其建设
(一)学校为社会服务
学校为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要依据社会的需求培养与发展学生。学生,一方面作为一个生命体,自身的身心按其遗传规律在成长、成熟;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社会化的问题,教育正是要根据社会对人的要求,把未成年的学生培养、造就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历史的主人。第二,学校要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学校为社会服务,归根结底是要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学校必须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民族精神、全球意识的教育,必须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二)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一,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显而易见,现实的学校,特别是我们的教师,主要是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次要的、被动的,是一个“弱势群体”,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确认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作为服务业的学校教育,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校办得如何、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是要以学生是否满意为尺度、以家长是否满意为标准。
第二,努力保障学生权利的实现。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已经申明,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学校教育要遵从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学校要切实尊重、保障并实现学生的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在现实的教育中,讽刺、挖苦、谩骂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允许学生听课、占用学生上课时间、改变教学计划等现象也可以见到。
第三,要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途径,把为学生发展服务落到实处。构建激励型与欣赏型德育模式,旨在培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构建立体化的大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学习资源;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活动,包括各种实践活动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班主任等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于交流与沟通,解决思想认识与心理不适等问题;学校的各种管理在于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和资源在于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教为学服务
第一,确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教的目的(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教学目的)是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建构,着眼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人格的塑造和主体性的发展。为此,教学中要授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义务,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转换角色,改善教学行为。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作为直接的任务来看待;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而不是为教“锦上添花”;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
(四)校长为师生员工服务
校长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诚挚的服务态度。校长要为学校的每一个人服务。校长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优良的环境,要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宽泛的平台;校长要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要为教师提供脱产进修、晋升、晋级的机会,要为教师的工作创设最优越的环境,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
四、探究文化及其建设
(一)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从人类学习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与探究两种,然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忽视学生的探究学习,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思维呆滞、缺少创新。探究作为学生一种学习方式,不仅符合学科发生发展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新精神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的思维和行为。
(二)让探究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
虽然课前要备课,教学要预设,但课堂是情境化的、随机化的,是未知的,在这种意义上,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更是需要探究的,随着认识主体的哲学和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曾以“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为题展开广泛的讨论,120多位教师总结了自己的经验,12个学科教研组也形成各自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课:以理念为灵魂,以知识为骨骼,以能力为肌肉,以方法为血液,以教师为心脏,以学生为四肢,以氛围为服饰,以效果为生命。
(三)让探究成为学校有效管理的一种模式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如何把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具体的实际当中,如何构建既符合政策法规又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所创立的校本教师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起始于我们对下面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学校工作可以分成哪几类?教师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教师教育与学生教育是什么关系?校本教师教育与校外教师教育又是什么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内涵、机制分别是什么?校本教师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以及措施又都分别是什么?学校如何保障教师教育?校长如何对待校本教师教育?带着这些问题(甚至困惑),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研究、一边实验,一边实践,逐步地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理念,比如“学生发展是学校的社会责任,教师发展也是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发展和生活的家园”“教师发展是一个专业意识增强、自我建构、自我更新的过程”“把教师教育寓于学校管理之中”等。同时,我们也构建了校本教师教育的价值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操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08(3):32-35
[2]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06-110
[3]谢翌,教师的假设:中小学学校文化的深层指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49—53
[4]杨骞,学生每日[J],中小学校长,2008(12):21-25
[5]杨骞,教师专业发展的“五步曲”啪,教育研究,2006(4):
80-84
[6]杨骞,让听课评谋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N],光明日报,2008-07—23(7)
[7]杨骞,校本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7):28-30
[摘要]学校核心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学校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学习文化、服务文化和探究文化。学习文化即学校帮助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起组织学习的机制和制度,使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服务文化即学校为社会、学生、教师服务;探究文化即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一种方式,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和学校的有效管理模式。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核心文化
- 上一篇:县交通安全管理员工作启用仪式上的表态发言
- 下一篇:县长在全县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