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价值观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26 02:31:00

导语:学校价值观教育模式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价值观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理解;价值引导;活动选择(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变革,人们对同一价值现象往往持不同的评价,这些不同的价值评价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在同一社会中共同存在,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价值观多元化。

通俗地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它是人们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成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世界观的核心部分,如果说“世界观、人生观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那么价值观则是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追求什么?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它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选择,也指向了人们对客观世界改造过程中的行为。对价值观多元化,不同的人往往持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价值观多元化打破了以往社会结构中单一价值观念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元价值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产生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但也有学者认为价值观多元化容易导致“价值相对主义”;同时,社会中多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人们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从而使一些人产生价值选择的困境、行动方向的迷失。笔者认为价值观多元化既存在着对社会价值体系发展的积极作用,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重大冲击,造成人们价值选择的困境。对价值观多元化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否则社会中就有可能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理想失落、行为失范和社会失控等一列不良后果,不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在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校时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方法上,强调硬性灌输,教师把现成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和乐于接受。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本身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等待装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容器”,从而导致学生对价值观教育不感兴趣兴趣,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种教育方法的低效在价值观多元下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价值观多元化对学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价值观教育面对多元化,必须积极改革,主动应对,这样才能增强其实效性。因此,本文从价值哲学、心理学、解释学等视角论证了价值观、价值观多元化形成的原因及特征,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传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与价值观多元化要求不适应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价值观教育改革的策略,即构建“引导—活动”价值观教育模式,并论述了该模式的取向、目标、内容、实施方略和师生关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在国内还并不是一个很为人注目的课题,尤其是以价值观多元化为背景的研究为数更少。

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应以价值论的研究为理论基础,而后者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我国的青少年应有怎样的正确的价值观,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是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刘济良著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作者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青少年价值观危机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构想,并对价值观教育的操作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是目前国内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价值观教育的著作。此外,陈章龙著的《论主导价值观》对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以及产生价值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多学科的论证,提出构建新集体主义价值观。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发表了一些关于价值观教育的论文,例如:《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及其价值观教育的战略选择》(张佩云,200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观教育》(莫钦,2006),《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重要性》(彭纪春,2007),《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姜雪凤、关锋,2007),《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朱小蔓,2003),《关于价值观教育方法论的哲学思考》(吴倬,2005),《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2002),《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陈新汉,2002),《主体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曹清燕,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价值教育浅论》(李学锋,2004)。

摘要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使人们价值观念发生着变革。多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不同主体需要的多元化。不同的价值主体基于不同的需要就会对同一价值现象产生不同的价值理解,从而形成了多元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价值观多元化是指在共时态上,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它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其本身也具有正负两方面价值。价值观多元化负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使人们掌握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具备在价值观多元化下选择价值观的能力。

本文从价值哲学、解释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价值观多元化和价值观教育,对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原因、特征进行深层次的探析,从而为研究价值多元化下学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为此,本文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法。本文从价值哲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价值观、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价值观教育中教师的社会角色问题。(2)思辨研究法。思辨研究法主要是运用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逻辑研究方法。全文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性研究,得出思考性成果。(3)解释学的方法。解释学就是专门研究意义、理解与解释问题的学问。从解释学的角度看,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对价值文本的理解。因此,价值观的多元化源于主体对文本理解的多元化。本文从解释学的角度分析了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一种原因,并针对此提出应把提升学生的价值理解能力作为“引导—活动”教育模式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