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25 03:05:00
导语:创新人才培养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在新的时代中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的历史使命。文章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意义、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教育
1996年,一个国际研究机构在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的历史条件赋予我们的任务。站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知识经济爆炸性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创新,正以其巨大的威力和想象不到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如何培养教育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创新进取,就成为新时期教育问题中的重要环节。所谓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创新能力即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综合能力。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应该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遵循前人轨迹。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发现新规律,不断实践、不断开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创造性成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创新教育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新问题,发现、研究新事物,从而掌握其内在规律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应培养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有相关方面的规定。从而以法律强制力的形式奠定了创新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足以体现创新教育是造就新时代人才的途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培养大批具有开拓性思维的人才为目标,真正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等学府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其精尖的设备、丰富的资源、高水平的教师指导为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良好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发明创新的有利条件。然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模式受限制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的时候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的时候有10%,到了8岁以后却仅剩下2%了。在中国,这个问题更是普遍存在。曾经有一个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黑板上画了个圆,然后分别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提问,那代表什么?小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饼,有的说是圆圆的脸蛋……中学生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一个圆,而大学生的表现却更是令人费解,个个面对黑板,眉头紧锁,毫无结论。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纵观历史的长河,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重形式、轻实质,森严的科举制度钳制了思想的发展;而现今的应试教育又磨掉了孩子太多的天资和想象,所有的灵感、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已经消磨殆尽了。学生们习惯了呆板的解答问题,习惯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了规规矩矩地做事、答题,甚至出现了不敢贸然作答的谨慎心理,正如在上述例子中看到的大学生一样。与思维受束缚处境相同的还有想象力。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其十多年所受教育的影响,想象能力严重受限,更由于畏惧错误、害怕失败等心理因素,不敢贸然进行大胆尝试,更无法将创造性的想象付诸实践,导致了现今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二)缺乏创新的兴趣及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毅力和勇气
现今的大学生往往不满于现状,大叹“生不逢时”,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意味。但是真正树立目标去改变环境的寥寥无几,即便有了目标,付诸行动的更是屈指可数。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究其原因,莫过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学生娇生惯养的习惯。害怕困难,畏惧失败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障碍;家长的溺爱更是导致他们安于现状的性格特征,从而直接导致他们没有勇气挑战未知领域,在遇到挫折时更缺乏坚持的毅力。这点突出的表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不知所措。在联合国主办的“世纪儿童夏令营”中,中国的少年多数不堪重负,在家长的疼惜声中半途而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美国的父母面对自己高烧、生病的儿女,仅仅是给予些许言语上的安慰,并鼓励他们独自坚持到终点,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已经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早在孩童时代就已经输给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二,对创新的理解有误。很多大学生觉得“创新”就是大发明,大创造,是发明家的工作,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这样的理解无疑给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了一个大障碍。事实上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挑战杯”“创业竞赛”“设计大赛”等均是创新的体现。从获奖的同学身上折射出的正是当代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创新光彩。第三,缺乏创新氛围。当代中国的学校一面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一面大力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学生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学得更多,接受得更多”而不是“如何想得更多,理论联系实际,有所创新”。缺乏创新氛围的校园成为影响大学生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
- 上一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组织生活会发言
- 下一篇:副乡长学习科学发展观发言材料
精品范文
9创新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