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25 04:03:00

导语: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概念引入我国后,学者对这个概念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如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1]吴廷俊和舒咏平认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传播沟通空前巨大的需求。适应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的巨大变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化,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与生活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各种变化均指向了对传播素质教育的需求。”[2]无论哪种界定,“媒介素养”的概念都包含有以下的元素:媒介是被建构的,它也在建构真实;媒介有商业的利益和追求;媒介有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由于内容和形式各异,不同的媒介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符码和传统;受众获得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协商而来。[3]所谓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简要地说,就是指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现状

1、青少年面临的传媒环境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W•JamesPotte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对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有个形象的比喻:“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4]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报纸种类也高达2000多种。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由于人们对信息获知的渠道依赖,大众媒介在议程设置、社会舆论形成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04年7月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止,中国网民总数已达8700万,其中未成年人约占网民总数的一半。据抽样调查,有71%的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接触过网络上的“黑信息”或进过“黑网吧”,81%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黑信息”的拦截和抵御不懂得采取安全的措施,95%以上的家长对孩子上网可能带来的危害抱有警惕心理。

2、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因其个性年龄特征,对大众传媒十分敏感,最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城市小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人数百分比为:电视87.7%,报纸71%,广播61.7%,书籍59.9%,录音带51.2%,杂志46%,计算机14.4%,城市中学生的比例指数略低。[5]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100分钟。在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中,年级越高的上网越多,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媒介的无处不在和青少年接触媒介的特点决定了青少年在使用媒介时,除了能利用媒介给其带来的方便之外,还不能很好的抵御媒介所带来的负面信息。

青少年属于信息认知弱势群体,由于知识结构不健全,缺乏社会认知经验,他们缺少基本的媒介知识、辨别能力,更不具备对媒介的运用能力和批判素养。传媒素养的匮乏,再加上传媒拥有向大众信息的特权,使得青少年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媒体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媒介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闭在媒介的“自我”之中。

消极价值观念侵蚀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在感性发展上,青少年信赖于大众传播媒介,他们往往视媒介为权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渗透在许多大众媒介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园。一些广告的消极示范效应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常态,导致“炫耀性消费”等畸形社会行为的出现。大众媒介凭借其特有的“欲望的模仿”机制重塑社会消费行为,引导社会时尚。

暴力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在全球范围的展开,为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暴力色情信息成为大众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大众媒介中暴力节目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侵犯行为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些意志薄弱、未成熟的青少年会因模仿媒介的暴力行为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全面、立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网络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包括多样的技能和专门知识的活动,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以全民教育为基础,政府、媒体、学校、教师、家庭和研究者之间合作互动的体系,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网络。中小学传媒素养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信息作批判性选择和有效利用。在这些信息的选择和利用中,媒体和各类社会机构必然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学校实施传媒素养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本身力量加大传媒素养教育的实施力度,还应该主动与社区、周边企业、当地媒体、高等院校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合,有效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构建多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络,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1、政府部门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教育基金的支持,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是循序渐进的,开展青少年的媒介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基金的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给予政策保障,教育界专家提出,我国应每隔3-5年《未成年人媒体素养状况白皮书》、形成媒体自律联盟,建立未成年人新闻发言人制度,对青少年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供权威调查材料,改变媒体“乱发声音”的现状。

2、学校教育部门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

提高教育工作者媒介运用水平,加强对中学生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水平。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深入了解且有良好的悟性,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能通过网络与学生、学生家长交流,才能在浓郁的现代信息技术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引导中学生网络文化的目的。

组织编写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校应开设信息教育课,把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纳入学习范畴,针对性地进行“导视”、“导听”、“导读”和指导网络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定期为青少年做报告,承担学校专家顾问的角色,为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献言、献策。如深圳推行的“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活动,就很好的为中小学生进行了媒介教育。活动主要在各中小学,通过举办“媒介素养进百校”系列培训讲座、“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深圳市首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和“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大型研讨会等形式,2005年9月20日下午,深圳报业集团与宝安区上合小学联合举办了“媒介素养进校园”的活动。活动中,报业集团的资深记者向学生们讲授了少年儿童理性地辨别各类媒介信息的意义,并教授他们学习如何使用传媒、如何利用传媒发展自我。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媒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姿态介入传媒,从优秀的传媒文化中获取营养,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如一些学校开展的“关注《新闻联播》”,“评点《焦点访谈》”、“感悟《东方时空》”的讨论写作活动,以及网络信息检索活动、网上主题创新活动等等,都值得加以推广。再者,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报纸可以为未成年人认知、熟悉媒介、实际从事媒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的讲堂和场所。

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将媒介素养与现行活动整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实践媒体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媒体产品,组织播放,并通过讨论来丰富学生的媒介知识。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如在学校设立电子阅览室,建立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数据库,以方便学生可以经常查阅。另外,老师可以建立自己班级的主体网页,通过网络这个互动平台,信息,和学生讨论媒体方面的技术、知识,在利用媒体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媒体。

3、发挥媒体在青少年媒介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倡导媒体形成自律联盟

培养青少年的传媒使用权并尊重青少年的传播权。联合国基金会1999年在挪威形成的《奥斯陆挑战》将少年儿童对媒体的使用权归结为:接触媒体的权利;获得媒体教育和识字的权利;参与媒体的权利;免受媒体侵害的权利;媒体在保护和推进少年儿童权利方面的作用五个方面。尊重青少年的传播权,不止是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电视节目,同时将制作主权交给他们,这是在巴西举行的[2004年世界儿童期青少年媒体高峰会]的结论之一。

设置寓教于乐的媒体,青少年使用媒体的目的在于探索自我,寻找生命的出口,但有娱乐没有教育的媒体,青少年无法从中学到人生智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设置专门的栏目及出版相关书籍。如一位传媒学者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频道中开设的“媒介课堂”栏目,透过网络媒体向未成年人普及媒介知识,努力让更多青少年讨论新闻、了解媒介,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怎样当个小记者”、“我也能做小编辑”、“我来做主持”等类似内容书籍的面世,也是大大有助于未成年人的媒介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

不刊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报道,抵制一切妨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传播,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畅通媒体和未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渠道。

编写媒介素养知识普及读本,深入校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宣传,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如深圳青少年报社和特区教育杂志社深入校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班,并编写媒介素养知识普及读本,举办《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研讨会等。同时深入校园开展阅读活动,提倡阅读书籍,阅读媒体,阅读社会。增强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大主流媒体对未成年人的针对性,要用未成年人的语言和文化对其宣传。

媒体注重发展报纸的教育工程。报纸教育工程:NIE,即NewspaperInEducation的英文速写,美国报界高度重视并广泛开展教育工程,“据美国报纸协会去年统计,2000年全国有950家日报定期开展NIE工程。这些报纸向全国106,000所学校提供宝,有381,000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报纸提供的内容辅导学生,当年美国日报的学生读者达到1450万。”[6]这种教育工程值得我们借鉴,报纸教育工程是培养报纸校园读者很好的途径,通过实行报纸教育工程,青少年成了这些报纸的忠实读者,同时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4、家庭和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提供环境保障(1)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视、上网

富邦文教基金会于5月25日公布一项青少年媒体实用性为研究调查,先是青少年离不开手机与网络,同时,还应确认传媒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家庭是青少年接触传媒的主要场所,家长对孩子媒体活动的关注和引导特别重要,包括需要端正认识、加以重视,要以身示范、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及对孩子的指导能力等。

培养家长自觉运用媒体的能力,引导孩子认识利用媒体的优点,规避媒体的负面影响。如家庭中指定互联网规则,家长应明确地了解什么样的网站是适合访问或可接受的,使用互联网有什么样的规则。给孩子良好、明晰和易于理解的例子,说明上网时应该注意什么,确保他们知道当他们对有问题的或使他们迷惑的内容时及时向家长求助;制定家庭政策,列出一系列家庭里任何成员在浏览网络时应该或不该做的事情,监督他们使用互联网;监督孩子接收和发出的电子邮件,了解他们的网友,就象了解他们其他的朋友一样;经常查阅历史文件。

(2)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媒介知识宣传,如社区可以联合图书馆、其他社区机构来推动学校以外的媒体教育。积极组建一支辅导和帮助青少年提高媒介素养的社工队伍,这支队伍可以发起一些促进媒体教育的活动,如写信给地方电视台呼吁播放较好的青少年电视节目,建议媒体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好的媒体氛围的营造。各个社区定期评选优秀媒体节目,并向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刊物、文艺作品和音像制品等。

参考文献:

[1]、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449页-450页

[2]、[8]吴廷俊、舒咏平:《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C]“2003中华传播学论坛暨中华传播学研讨会”入选论文,

[3]、W•JamesPotter,Medialiteracy1998Sage,p7-81

[4]、W•JamesPotte.“MediaLiteracy”secondedition.SagePublication,2001.260.

[5]、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