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免费教育探析论文
时间:2022-10-10 02:12:00
导语:师范生免费教育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中央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旨在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这无疑对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出了崭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师范生培养要坚持专业化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以培养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化培养的基本要求,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课和自主学习课程六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
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是中央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生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也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一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这无疑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时代挑战和崭新要求。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全面推动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建构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是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根本保证,而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无疑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今天社会不断变革的背景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们曾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调查。在对社会人士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应具有至少五个方面的品质,即有好的教育方法、有教育实践能力特别是能够创造竞争向上的气氛及快速有效处理学生行为问题的能力、有与人友好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有知识整合的能力、有正直诚实和情绪稳定的个性品质。对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调查显示,教师不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情意甚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即有热情有魅力、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并对学生关心爱护、教学生动有趣、有民主作风并对学生一视同仁、不随意发脾气和打人骂人、经常参加学生的活动并帮助学生、经常提问和鼓励学生、思想解放而不保守、有学问而不盛气凌人。对中学校长的调查也反映了中学教育实践对教师的新要求,即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教育教学的知识与实践能力、掌握评价学生的科学手段和有效方法、有健康向上的情绪和态度、有不断学习的意愿和自我发展的潜能。这些调查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及教育对优秀教师的要求,这些显然要求改变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学科知识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实际上,需要教师培养的理念更新。
(一)专业化理念
提高教师质量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教育发展的优先任务。法国前教育部长谢韦内芒认为,如果我们要真正注视一个国家的前途,就要致力于培养今日的教师。印度《国家教育》也曾提出,在决定教育及教育对国家所做贡献的所有因素中,教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出版的《教育改革:经验与前景》中也特别强调,没有一支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改革。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声言,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因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成功。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
提高教师质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是决定教师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专业化已为各国所广泛关注。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和霍姆斯协会于1986年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中明确提出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将其视为提高学校质量的必要途径。报告还认为,教师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造就训练有素的达到专业化标准的教师,以教师的专业化来实现教学专业化。法国前教育部长若斯潘认为,“未来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而应是引导各种学生完成学业的教育教学专家。”日本普遍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项具有专业性职责的工作,认为理想的教师应具备众多的基本条件,即接受过长期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术并具有社会所公认的资格、通过不断的自主性进修求得专业能力的提高、具备专门的职能、自律性与职业伦理及进行有益的社会性活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也指出:“如果当今和未来的教师能同社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声誉,他们一定是专职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应该愈来愈同内科医生的教育相媲美。”在世界正朝向知识时代不断迈进的今天,教师的作用及社会对其素质的要求已远非昔日可比,教师的专业化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强调。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自主性,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临床专家”,方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和学生在认知、情意学习等方面的需要。也只有教师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不断迈进。才能真正为教育创新奠定有力的基础。
新世纪初,我国为回应时代挑战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更强调每个个体在体力、智力、伦理、情绪等方面的整体全面发展,更强调在瞬息万变、文化多元、科技更新的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更强调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态度、健康的情意发展。从总体上说,基础教育课程实现了从学科知识体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培养与基础教育学科知识本位课程相适应,注重学科化和知识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依靠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对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专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新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基本出发点。
(二)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职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终身进行专业发展的规划和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具备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因此,教师培养就必须引导学生把对教师专业的想象和期待同当前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优秀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的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社会的发展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首先,教师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育不仅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而且是塑造人格、追寻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当今社会,教师作为知识源泉和智慧结晶传播者的传统作用正在发生变化,相反,教师将被看作是一个“教育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起新的角色,教师将成为一个“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学习活动的协调者”,一个“学习的指挥者”,或者作为“学习促进者”团体中的一员。由此可见,教师的基本任务将是指导者和协助学习者,而不是一个“事实材料的提供者”。第三,教师是学习者。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和激励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也生活在和学生相同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所以他们同样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变化,教师无论是作为社会公民,还是作为专业人员,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了解与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教师除了要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要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与学生家长、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合作,促进学生校内外学习经验的结合。
“终身教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终身学习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不间断的、连续的和全面的学习,它侧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发展人的认识能力,更应学会“学习”、“做事”和“做人”,使人的智力、身体、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终身学习理应成为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是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基本目标,这理应成为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目标。结合师范生免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教育急剧变革的形势和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乐于从教、长期从教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免费教育师范生须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并鼓励师范生立志终生从教。因此,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首先应立足于让他们乐于从教、终生从教,培养他们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志向和能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既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整体需求水平,又要考虑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还必须考虑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整体需求而言,人们越来越强调科学知识宽广、人文价值深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这一要求同样也是对师范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知识广博、人文深厚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就无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规律而言,大学注重学术追求,强调基本的大学学术水准,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强调通识教育,注重社会服务,强调满足社会进步、公众利益的需要,师范生的培养必须考虑大学的性质和规律,必须基于大学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水准,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因而就必须强调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同时,免费教育师范生将来主要是服务基础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需要,必须立足于为基础教育服务。总之,学校必须集中优质资源、优质师资培养和造就乐于从教、长期从教的高素质人才,为他们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统合的高素质人才无疑是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品质
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生做教育工作者,造就教育家,形成教育家办学的良好社会风气。他们不仅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而且要不断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优秀教师和教育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与职前培养相关,也与职后学习相联系。职前培养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所具备的优良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从师范生培养开始,就必须立足于培养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职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不仅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而且形成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三大主题。我国在教师培养和培训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由于客观社会条件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化并没有真正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不高且发展不平衡,甚至教师专业化还受到人们的质疑,这无疑不利于教师质量的提高。而现有的教师培养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的系统传递与全面掌握为中心,显然也无法支撑教师的专业化。因此,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为出发点,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首先,教师专业化至少包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形成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师范生的培养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基本的专业化水准的职业教师,这里的专业化水准应当使教师具有其他职业不可替代的品质,即具有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师范生经过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的培养,在毕业走上教师职业工作的时候具备了其他专业毕业生所不具有的品质,即具有不可替代性,并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依赖于教师的长期实践探索。师范生的培养要为教师走向教师工作后的终身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必须的基础,因此,师范生培养不能只培养学生必需的学科知识,还必须培养教师自身的适应力、创造力和发展力。没有专业化培养,就谈不上优秀教师,更不可能造就未来的教育家。整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发展的教师专业化无疑是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三、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体系
基于专业化和终身学习理念,根据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建构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六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基本原则与要求
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化培养的基本要求,重新审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生培养特色。
1.坚持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化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执教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课程中,把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师的认识逻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与中小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专业课程内容中,注重与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贯通与对接,充分反映中小学课程发展、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2.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和体现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反映和体现各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在课程类型上,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与专题化改革,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级、分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四年一贯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制度,构建由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组成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到中小学为期半年的教育教学实习制度。
4.加强自主创新学习指导,大力推进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提升计划,并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获得的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培养方案。
(二)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基础部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目的在于通过本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政治理论类、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人文类、科学类、工具类和农林教育类,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外语、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文献检索为所有专业必修课,这类课程为学生的基础必须课程。选修课程中,自然科学类专业限定选修一定数量的人文与社会类、艺术与美育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限定选修一定数量的科学与技术类课程,所有专业限定选修一定数量的农林教育类课程,为了保证学生达到应修学分,各学院在制订本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时,根据学校师范生课程结构的框架及学分要求,设置通识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都要以如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宗旨。
2.学科基础课程
为培养学生宽厚的综合素质基础,转变以过窄的以专业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应按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学科基础的训练,考虑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专业的拓展,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相同。
3.学科专业课程
根据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必修)和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该类课程设置必须反映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建设,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4.教育专业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生培养的基础内容。教师教育课程由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职业基础知识教育、自主训练和教育实践四大模块构成。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是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的一条主线。通过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从事基础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乐于从教和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职业基础知识教育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具体包括有助于奠基学生教育基本素质的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学科教育课程以及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实践训练和自主训练,选修课程主要是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向及热点问题,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技术、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美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旨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强化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训练,使师范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教师的职业需要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自主训练内容包括教师职业的实用技能,使学生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发展教师的基本技能。
5.实践训练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其中教育实践环节有教学观摩、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能力训练、教育教学实习,此外还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
6.自主学习课程
自主创新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学习,设立创新实践学分。
这一课程体系立足于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立足于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立足于教师的终身学习,强调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强调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强调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师范生从事教育的信念和责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从教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 上一篇:儿童社会化与民俗关系研究论文
- 下一篇:独家原创:糖尿病护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