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过程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0 09:07:00

导语:名师成长过程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名师成长过程研究论文

[摘要]名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各不相同,但都有其所必需的内外部条件:高而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教师本人在掌握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体会到幸福人生。名师的成长,需要依托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个人创造性地实践与思考才是根本。

[关键词]教师成长;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是其所处时代的教学实践水平的引领者和代表者,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教学经验为研究者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入点。借助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项目,我们对其中5位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访谈,编辑出版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全面而生动地反映这些名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结合《丛书》中5位教师的成长经历,笔者对名师成长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比较突出的。

一、有高而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

展示平台的高度和广度,影响着教师的眼界,也影响着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一)优秀教师的传、帮、带

名师也是普通人,他们并不比别人有更多的当教师的天赋。但是,如果撇开个人后天努力而谈命运的话,那么相比别人,他们的好运就是在入职初期就能进入一所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众多优秀教师的学校。

金莹(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宁波镇明中心小学校长)毕业后工作的第一所学校就是有着极好基础的百年老校。金莹说:“它的教学质量确实比较高,像小学数学,在这个学校有优良的传统,在宁波市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小学数学这一块,有很好的梯队层次,老中青三代,力量比较强。我记得当时学校搞一个课题,好像是应用题研究,……把一些典型的课例拿出来,在教研活动上交流,老师们互相提意见,一起琢磨,其目的就是希望摸索出这些典型应用题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教研活动我们青年教师都可以去旁听,感觉收获特别大。……我参加工作的最重要的一个感觉,就是‘第一口奶’是吃得很好的,这也可能是我比其他老师幸运的地方。……我一进学校就能够受到正规的训练。应该说,起点比较高”“第二个就是有师傅指导。……孙老师(指孙曾佑,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像长辈一样对我们。……我们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她上示范课,我们就去听。而且孙老师也会给我们创造很多机会,教研组开课,我们就都去听.然后互相提提意见,相互学习,这一点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也很大。”

正如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与人类文明最高水平相接一样,新教师进入一所好学校,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下,在短时间内就能将老教师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快速成长为一名基础扎实、教学规范的合格教师,同时为自己将来的独立探索打下基础,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开拓了巨大的空间。这也说明,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量的公开课展示

名师之名,不在他自身,而在他的课。“课”,是名师本质力量的外显,而名师被人了解,主要借助于他们的公开课。公开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这并不是说日常课没意义,每个老师都必须上普普通通的日常课,日常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阳光和土壤,没有日常课,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更谈不上名师。但是,相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这些名师有更多的公开课展示机会。公开课,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一种展示;就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而言,却是对教师自己已有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系统化总结以及教学理想的一种清晰化表达,是对教师自身习惯化、例常化的日常教学的客体化审视。公开课是教师把自身日常教学作为客体进行审视、研究、提升的过程,通过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实施和课后的交流与总结,教师的收获可能比上一个学期的日常课还要大。在公开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还要考虑与同行交流;不仅能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还能得到来自同行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公开课会成为教师成长路途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成为他后续日常课教学的新起点。

林良富老师在访谈中谈到他对观摩课的理解:“1994年我上‘圆的周长’的时候,从选题到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我都考虑了一下,日常课、比赛课和观摩课之间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日常课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学生,比赛课是在一个小范围里面,它更多的是评委参与、学生参与,而观摩课有一个观摩的场景氛围,有四、五百人啊,在这种情况下,你选什么样的题材,对课的效果其实影响是挺大的。有些课,它不适宜在大场景里面来上,只适合在教室里面上,但有些课适宜。所以我当时选‘圆的周长’,也是考虑了这个因素,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听课老师的评课有机结合起来。‘圆的周长’这堂课,从课的教学内容来看,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周长的意义的解释,另一部分是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也就是说既有理论的探究,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从设计来看,既有讲授,又有学生自主活动,既可以单向的讲解,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活动,在课型上可以动静结合起来。相对来说,这种课既不会让听课的老师觉得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其实,选题也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选课也是有一定艺术性的”,这话说得真好!选课不是投机取巧,不是避重就轻,也不是对评委口味的迎合,而是基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的整体把握之上的、超越具体技术层面而达到艺术境界的游刃有余。正是公开课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跳出日常课的模式而思考更复杂也更深刻的问题。

(三)有高水平的交流对象

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自己的实践和领悟,还需要与高水平的人交流。公开课是一种方式,以文会友也是一种方式。例如,俞正强(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金华站前小学校长)老师正是通过他的文章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并以文章的方式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也得到更多的启发与提升。教师的成长还有另外一个途径,那就是私下亲密无间、推心置腹的交流。《丛书》中的五位教师,是2006至2007年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同学,之前,他们还同是浙江省“5522”名师工程人选。其中,林良富、刘永宽(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金莹、俞正强是第一期的同班学员,有许多机会在一起切磋、探讨。林良富、刘永宽、金莹,都是宁波的教师,被称为“宁波三杰”,他们一同参加各种研讨活动,一同赛课,生活中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之间有赞赏,也有真诚的建议。林良富这么评价刘永宽:“他动笔比较少,不太喜欢写。但他的智慧、他的聪明、他对教学改革动向的把握和他及时的吸收能力却非常强。他超越了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上进的概念,更注重所做的事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心灵。”林良富对金莹的评价是:“金莹是圆满型的,是和谐社会的代表”“她是完美的,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的完美”“俞正强与金莹是完全相反的。他是追求冷僻、险绝”。其他人对林良富是怎么评价的呢?“林良富的综合智慧最高”“他有大智慧,而且勤勉”。

2002年,林良富提出了“教学时尚与教学个性化”的提法。他说:“现在在教师中,有很多跟风现象,面对新课程中众多的新理念、新口号,我们很多老师失去了自我,人云亦云,没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新课程,而是随大流、跟风。所以,我第一个观点就是‘不是风,是我’——在‘风’过来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主见!第二个观点是‘不是我,是风’——作为一个名师,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骨干教师,你应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头,成为改革的弄潮儿,要影响别人。这个时候,我不是‘我’,更多的时候是‘风’,你要创造潮流。”这是林良富对“教学时尚与教学个性化”辩证的、创造性的理解,刘永宽又在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另加了两句:“是风,也是我;不是我,也不是风。”这两句,依然说的是教学时尚与教学个性之间的关系,但更进一步论述了教学的特点,即:一方面,时尚是由每一个教师的具体而生动的教学组成的;另一方面,真正好的教学都是一样的,没有特别之处,也不可能有时尚。之后,林良富将他自己的和刘永宽的拼在一起,就成了四句话:“不是风,是我;不是我,是风;是风,也是我;不是我,也不是风”。刘永宽加两句,是因为他读懂了林良富的思想,而且认真对待,真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林良富接纳了刘永宽的两句话,也是因为他明白了刘永宽之所指,真诚地接纳了。这样,两位教师的交流,既启发、提升了他们自己对教学的看法,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教师们对教学的看法,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得以实现的。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与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丛书》的《序》中提到:“教育更像艺术,艺术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一幅画、一首歌都不是重复的,而是不断创新的。教育的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个儿童也不能重复,需要不断的创造。我看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更坚定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信念。林良富老师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师,既能宏观把握又能脚踏实地,处处显示出他的教育智慧;刘永宽老师潇洒大气,在不懈的追求中推陈出新;俞正强老师在平淡中显心智,在朴实中表现美;金莹老师喜欢琢磨,把每一堂课都上得完美;邱向理(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数学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老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总能捕捉到教育的细节,关注学生。他们中,有的老师以严肃认真见长,有的老师以诙谐生动见趣,有的老师以细腻关爱感人,个个老师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艺术是什么?”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正是在掌握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有自己的特点,并自成风格。

(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这些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有创造性的,他们总能把平常的课上出不一样的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林良富的“用字母表示数”充满着情趣和智慧;刘永宽的“分数的意义”无招胜有招;俞正强的“错题研究”剑走偏锋;金莹的课总是那么精致、完美;邱向理的课总在思考基本功的训练如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人们在他们的课当中能够体悟出他们对教学的理解和追求,感悟出他们用心创造的美好。对于他们,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味同嚼蜡的无奈的应对,而是注入感情的用心雕琢,是充满激情的豪情挥洒,是充满自信的美的流淌,是美好人生的又一脚印。

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有的,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般的教师会和学生找出错题的原因、订正、找出正确解法。但是谁会专门上一节“错题研究”,而且能使学生得出人生感悟,上出一节有人文情怀的课来?俞正强就上了这样一节课。这节课,从学生习以为常的错题为起点,通过“错题的分析、订正到欣赏,学生对错题的认识,渐渐地离开了狭隘的知识性错误,对错误有了比错题本身更深刻的体验;再通过推而广之,让学生们的心灵跳出课堂,走进人生感悟。通过讨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珍视错误,少犯错误’成为课堂最终共识,从而使学生置于人生发展的层面”。

创造性的教学,是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平常的意义,并且把它放大之后呈现,使之成为教育的契机。名师有一双发现意义的眼睛,还有呈现意义的信心和能力。

(二)在潮流面前保持清醒

这些教师虽然风格各异,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而且能够在巨大的潮流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不是从某个时尚的理论出发来规约自己的教学,也不依某种时尚理论的倡导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他们不是拒绝潮流,而是不盲从。他们总是能立足于教学目的、立足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来思考问题、探索教学的规律。这样的特点,保证了他们能够持续进行实践探索而不被潮流吞没。在一片强调课堂生成的潮流下,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思考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林良富认为“生成”不是“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俞正强认为要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邱向理说“乱哄哄地搞一气,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在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大背景下,林良富提出“数学教学取材”不能失去“数学味”;俞正强提出“数学生活化不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数学化’才是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刘永宽提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要防止数学本体的失落,教师要及时引导,把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向正确的轨道”;邱向理认为“热热闹闹的,就是数学味太少了”;金莹认为“生活中的素材还是不行,它不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而且有时候学生的思维还是无法自然过渡到数学的思维上来”。这些都体现了名师面对时尚教学理论清醒、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三)形成自己的教育话语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由于他们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以及基于此的创造性的实践,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话语。这样的教育话语,不及那些专事理论研究的学者的宏大,也不及他们的系统,却生动、鲜活地道出了其基于实践的对教学的理解。他们能用朴素的语言刻画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凝炼与提升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刘永宽用“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你有我有全都有”来说明教学的目标确定、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师点拨、目标达成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林良富用“‘踢皮球’与‘打乒乓球’”来说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的、多向的、有层次的互动与机械、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本质区别,用“珍珠理论”来形象地阐释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等几种不同课型的功能、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俞正强用“美女成长三部曲”来比喻教师对好课的追求,他说:“不要问好的课有什么标准,好的课学生应该是开心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知识掌握是扎实的,如果考试一下,分数是不错的;学生感觉上课时间是过得很快的,等等。这样就可以了。美其实是很简单的,数学课一定是简单的,因为数学本身是简约的。”金莹用“平静美”来描述课堂的常态,邱向理用“搭桥”来说明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名师们的教学实践不是零散环节的机械构成,而是由一套内在自怡的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也才能在所谓的潮流面前保持清醒。

三、在教学中体悟幸福人生

这些教师乐于琢磨教学、思考教学,他们总是想着如何使教学更有效、质量更高,学生学习更愉快。他们为什么这么执著,而又如此着迷呢?是职业操守高吗?是的。是道德感强吗?也是的。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令他们执著、着迷。从名师的感悟和经历来看,教学不是外在于他们生活的他物,而是深植于其人生的、重要的生命内容。

教师的幸福不是不可及的抽象物,也不是坐等而来的天降之物,而是教师个人对自己教学工作付出的努力及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俞正强说:“有很多人老是抬头看高处,希望从那里得到幸福。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念,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视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快乐、享受、幸福,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祝愿每一个教师都能从教学中体会到幸福,也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