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0 08:43:00

导语: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学校教育新力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学校教育创新力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审视,揭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特征,探讨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要素,从而确立科学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提升学校教育的创新能力,使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的构建,将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新;校长;创新力;领导力

学校是实施教育创新战略的基地,一个学校的创新力如何,是这个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的确立是学校现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以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牵头、十所高师院校和百余所中小学参加的《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研究旨在对中国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回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与育人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一项富有活力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的跨学科研究,跨校际的教育工作者协同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提供一种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为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相关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的研究,涉及如何界定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实质,如何分解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寻求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创新者的结构特征、创新方式,学校教育创新的政策及制度障碍等诸多问题。

一、学校教育创新力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于创新力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较快,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问题,比较典型且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项研究:一是关于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组成。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关于中国31个省市区创新指数的研究。创新指数由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以及网络能力八个要素组成,共39个具体指标。三是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四是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方面。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集中在校长办学绩效及校长基本素质的评估上。因此,学校教育创新力,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揭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的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一种创新性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以几个基本命题来概括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学校教育创新是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创新区别于“提高”,提高指单纯的增长性变化。创新区别于创造和发明,创新更关注执行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创造性行动,关注目的性和社会价值。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在深层次上应回答以下问题:学校教育创新的存在状态(结构与形态);学校教育创新各内在要素的互补、竞争、共生关系;学校教育创新的生长与演变。

在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教育创新力(或称变革力)的界定是:学校教育创新力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学校办学体制中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结合、“适应”与“变革”结合的总体综合力。

学校教育创新力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学校教育创新力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审视,确立科学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使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从而提升学校教育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构建学校教育现展的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和战略转移实施的基地。

基于这一目的,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一)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现展

这是该项研究追求的发展性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具体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三是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与管理系统。四是营造内外部良好育人环境。五是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提升领导力。

(二)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的构建,旨在用统计体系构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也就是说,将诸种外显行为要素归结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效行为指标,建立相应的有效行为模型,用以描述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本质,以及学校办学的效益和水平。

(三)测度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发展水平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有其普遍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具有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发展的特殊性,展现了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形态以及多层次的内容。在实践层面的探讨,既有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又有单个学校的发展模式;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及特殊教育学校。这一研究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普通学校和困难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学校创新规律及其制度建设。

此外,还要搭建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研究的基础数据信息平台。

二、学校教育创新力构建的研究方法

保证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核心问题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否则无效的指标将导致虚假的结果解释。因此,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就成为项目研究的关键一环。两年来,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设计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基础性研究(2006.3-2007.3)

基础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对学校教育创新现状进行扫描性调查,基本把握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研究的问题域。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转1.问卷调查

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教育教学业务系统、学校人际关系系统、学校办学资源系统四个主要方面设计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十五所中小学教育创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45万字的调查报告。

2.个人访谈

围绕校长个人成长背景与管理风格,任职以来遇到的重大问题及解决举措,以及当前办学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等问题,对北京、天津、沈阳地区24所项目成员校的校长或校领导进行访谈。

3.论坛研讨

针对目前有关学校创新变革问题的争论及不同看法,项目组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召开了两届校长论坛。通过研讨,在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研究域,学校变革作为学校教育创新核心应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评价与指数指标,校长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及对校长素质要求等问题上取得初步共识。

另外,已有的研究经验,为我们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

(二)第二个阶段:专题性研究(2007.4-2007.9)

专题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指标体系。

1.开展专题性调查

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三个专题性调查。专题性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精品课程与骨干教师典型个案调查,班级建设的典型个案调查,以及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个案调查,为学校教育创新数据库建设和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材料。通过调查,共总结19所中小学语、数、外、科学四门学科61位创新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3所中小学班级建设的创新指标构建典型个案,8所中小学关于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指标的构建,完成调查报告共50余万字。①通过典型个案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特色的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探讨了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

2.召开校长论坛

在杭州、苏州分别召开第三、四届校长论坛,集中讨论和修改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重要意义(必要性与价值),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合理性的标准,以及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三)第三个阶段:实证性研究(2007.10-2008.5)

一个有效的测评指标,应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当学校教育创新力测评体系初步形成后,我们必须再次回到实践。在实证性研究阶段,主要任务是在项目成员校范围内,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进行学校办学工作的全面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发现问题,以便检核该指标的预测度并再次修改和完善指标体系。这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得到了项目成员校校长的普遍认可,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相比,该项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目前国家经济变革、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为突破口,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学校制度与管理系统、校长领导力四个主要方面,深入探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以及有关的理论、政策和现实问题。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以下几点:

1.立足于实践创新,强调研究的原创性

学校教育创新力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能靠事实罗列、经验归纳或学校管理工作业绩的展呈,也不能仅凭思辨、逻辑规则的演绎得出研究结论,在分析资料时更要避免用机械的构成论对复杂系统进行孤立割裂的研究。我们强调要使研究具有原创性,就必须从问题出发,源于实践、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满腔热忱地读懂学校、读懂校长。基于本地区发展教育的需求,结合宏观教育改革背景,注重本校办学实践与教育实践,研究学校教育现展中涉及的若干基本问题。

2.强调研究的过程性与实效性

鉴于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我们的研究,一是重点放在学校领导干部教育观念的变革、基本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引导参与研究的学校领导者主动进行创造性工作,进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现展的基本途径。无论学校原有基础与条件如何,都要经历研究的过程,并努力做到将“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结合,体现教育改革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性、社会性、主动性和整合性。二是采用工程学的方法,注重实证调查研究以及经验的总结,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提高研究的规模效益。

3.强调直觉和洞察力

基于该项研究的开拓性,我们强调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要以开阔的理论视野,不断调整研究视角,善于发现和总结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新思想,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又努力将实际问题还原为一个理论问题,给予升华,在项目研究的不同时期形成特定的研究域,从而永葆研究的生命活力。

4.强调研究的整合性

研究的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目前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特殊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统计与测量);二是多方研究力量的整合。高校理论工作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以及中小学的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组成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整合,力求全面把握。

5.强调确立“精品”意识

在“学术共同体”中提倡不从众,不趋同,不断培育和形成各自的研究风格和特色,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追求卓越。

三、学校教育创新力的要素特征

我们通过研究,在较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中具有特色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从而形成了如下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研究的理论思路及初步的测评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研究的理论思路如图1所示。

学校的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特质、9个分析单元、24个要素组成。整个体系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由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组成的价值目标系统;由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组成的育人模式系统;由人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组成的制度与管理系统;由战略性谋划能力、领导者品格组成的校长领导力。当然,这一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目前所形成的学校教育创新力测评体系见表1所示。

在这个体系中,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系统,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主要依据。就学校教育的整体创新发展而言,对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际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过程。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强调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核心。面对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发展环境,只有真正确立了人的发展观,才能实现从知识论向价值论的时代转化,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

学校育人模式系统,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主体工程,它包括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两个主要的育人途径。在这两个大系统中,我们重点突出了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这三个带有原点性的基本要素。

制度与管理系统是学校创新的前提、支撑和保障。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两点认识:一是在学校的诸多制度中,影响创新力的关键是人事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二是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学校教育创新,集中表现在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与优化组合,以及学校教育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对于不同发展水平学校的创新,政府应当提供何种支持政策;学校内部不同水平和范围的创新,应当受到什么样的组织、激励、制度的维护以实现持续发展;如何减少创新行为者面临的不确定环境,提高他们对于自己创新成功甚至回报的预期,减少创新风险和不稳定性,使得创新可以持续进行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创新系统中协调各要素关系的亲和力,处于引领地位。我们认为校长的领导力集中表现为战略性谋划能力和领导者品格两个方面。战略性谋划能力的具体内涵为:敢于突破、勇于改革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胆识,目标设计与决策论证能力,以及学校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在领导者的品格中,更重要的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求实精神,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断反思、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四个子系统以及系统的优化组合,学校不断调整内部结构,扩大自我组织的功能,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有机体,成为一个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以期达到提高质量、增长效益、有序运行的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促进各校实力的提升,带动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并考虑指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办学条件学校的适切性,除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外,我们还设计了两个指标系统。一是关于建设学校教育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力指数,包括学校教学、学校德育、学校教育制度管理系统、成功的学校领导等方面的创新要点。在每个方面,通过应确立的基本命题开展研究。如学校的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是“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实施途径是通过对道德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化改造,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累经验与重构性体悟(体验),从而实现“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的统一。有了学校道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才可能达到班级建设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创意的学生多样化活动与发展,民主、开放、勇于开拓创新的班级组织,团结、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二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力创新能力指标、经费指标、设备指标、社会评价指标。

至于如何以建模的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的引领作用等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探讨。

四、学校教育创新力提升的条件分析

我国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转型阶段,改革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这一状况在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无序和混乱。这些不确定性既来自宏观制度和政策,也来自微观环境和学校自身的行为。因此,要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内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办学自主权、以及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外部环境条件则指政策机制(作为核心的权力结构,解放创造性与限制创造性的条件分析,同时揭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及体制性障碍)以及评价机制。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问题

凡是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采取得力的改革举措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学校,校长无一例外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胆识,善于抓住时机回应社会的挑战。在解决学校生存发展面对的重大问题基础上,校长应确立起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同时力求在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认真地总结反思,揭示学校教育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过程,阐明学校发展的思路和特色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就是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过程,是通过建构一种创新的观念、思想与目标,进而使这种观念、思想与目标通过一系列基本条件,进一步生成具体的办学行为的复杂过程。因此,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点,首先是对已有经验的反思总结。要读懂学校、读懂校长,要阐明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学校所在环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学校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特色。如何凭借校长的胆识和战略思想,挖掘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应对变革的自我更新机制,从学校教育价值观念的重新定位研究到学校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从改造教育过程到改变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方法与手段;从全方位地营造育人环境到创造性开拓各种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真实、真正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反思。

(三)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关键在于学校的领导力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学校领导者应处理好以下若干矛盾关系:研究维持系统与变革系统的合理运作;寻找理论构想向实践操作转化的中介、最佳结合点;协调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反思、批判)的关系;处理好内在优化与外在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

五、结语

亲历研究过程,鲜活生动的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尽管学校发展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校作为办学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我国的中小学校长,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不失时机地抓住发展机遇,凭借自身的胆识和战略思想,挖掘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应对变革的自我更新机制,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差异发展追求的是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形态,展现的是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风采和智慧。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内在生命力,这是我们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研究的基本立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