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时间:2022-10-10 08:35:00

导语: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摘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抓住了素质教育提“质”的内核,事关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能否实现,是新时期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湖南师大附中经过八年的探索实践,提出了“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形成了三种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差异性培养机制、教师研究型发展机制、学校高品位追求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新素质;人才培养

教育变革已成为世界潮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已从数量发展转向质量提升,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升质量,没有质量的教育很难持续发展。质量的核心是什么呢?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内核”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就是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我校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与认识过程

1999年,我校在接受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任务时,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的指导思想。在八年的实践过程中,我校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与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关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学校工作出发点是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同时将“以生为本”的落脚点放在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规划。

第二阶段我们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师生为本,关注的是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的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学校发展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而且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师的和谐发展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因此既关注学生,又关注教师,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有利于促进整个学校的和谐发展。

第三阶段我们将“以人为本”理解为教育必须回归到它的本源,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关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关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和归宿。

我们认为,在“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的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是前提,关注人的本质需要;“承认差异,发展个性”是核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承认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发掘每个人的潜能;“着眼未来”是目标,从教育功效前瞻后显的规律性特征出发,为未来育人,育未来创新型高素质之人,奠定国家未来人才和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

二、我校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遵循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三种机制:即学生差异性培养机制、教师研究型发展机制、学校高品位追求机制。

(一)学生差异性培养机制

学生的培养,我们从注重基础、发展能力、提升素质三方面进行。基础、能力、素质三者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在具备一定基础之后,经过指向明确的实践和体验逐步形成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则是基础和能力的内化与外显,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质。基础、能力、素质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就构成了人的整体发展。

1.注重基础

差异性培养,首先必须要打好基础。这里所讲的基础包括品德基础和知识基础。注重品德基础,就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常说人才难得,首先要“成人”,其次才是“成才”,无德即无才。“德”的内涵是什么呢?新的时期,我们不能宽泛的谈“德”,必须将“德”具体化。我们认为“德”的内涵主要指的是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心为核心的为民之德。我们认为,这“四德”是对当今德育内容的一种比较到位的归纳和概括。

我校德育工作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行为文明、处事理性”为目标,从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坚持三个不同层面的结合:即行为习惯养成与健全人格塑造相结合;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渗透相结合;公民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创新育人机制,坚持管理育人;改进育人方法,着眼小处育人;盘活育人资源,实现环境育人;坚持家校联系,联合社区育人等方法,培养出人格健全、行为文明、处事理性的人。

2.发展能力

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各不相同,我们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承认学生个性,以校本课程的建设为突破口,建立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出提高型、兴趣型、实践型和研究型四类校本课程,为学生差异性发展搭建平台。

通过八年实践,学校已开发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语言文学类、数学类、实践技能类和体育艺术类共六大门类的80多门“兴趣型”课程。其中有不少富有地域特色和创新特色的课程,如《湖湘文化》《构成与造型》《三湘茶艺》等成为品牌课程,深受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并且学校还编辑了《兴趣型课程指南》,作为学生自选课指导用书。

在积极探索“提高型”课程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创造条件开设了两间语文实验室;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聘请外籍教师开设了听力、口语课;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开设了数学思想方法课。同时率先在湖南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我们通过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创新,落实差异性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3.提升素质

素质是基础和能力的内化与外显,创新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创新型人才,指的是素质全面、个性优良、思维敏锐、勇于实践的人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教育,需要大力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从而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这里所讲的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创新品质是创新素质内在的自然倾向性,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后天养成的对创新的意愿性和习惯性作用,具备了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就使创新活动有了自发、自觉、自主的动力;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能力,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包括在大量信息中选择、辨别知识的能力。

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必备的条件。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努力实现“四个解放”,即解放学生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要允许新奇思想存在,求异、怪才都是与众不同、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不能因为某种新奇的思想与大家不一样,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讽刺、打击、嘲笑,而应给以尊重与分析。同时要鼓励学术自由探讨,营造标新立异的氛围与环境,鼓励友好竞赛、公平竞赛。(二)教师研究型发展机制

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往往来源于教育自身,如何冲破这种阻力,架设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认为这座桥梁就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能够触动僵化的思想,能够激发创新的热情。

1.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校长当然重要,是一个学校的决策者,如果没有一个热爱教育事业、洋溢着教育激情而又实事求是的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就会流于低俗,学校形象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死气沉沉。在这样恶劣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连正常接受知识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决定学校的兴衰。

2.校本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校本科研可以增强教师的教育反思意识和教学反思意识,这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反思型教师队伍的形成是学校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当下,许多学校虽然也建立了诸多的引导教师从事研究的规章制度,但是外在的制度并没有调动教师内在的研究热情,学校中仍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研究氛围淡薄,个中原因还是在于教师的反思意识并未形成。

其次,可以促进教师精神生活的搭建。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教师在自身独创性的工作中完全可以感悟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然而,由于某些僵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约,教师工作往往蜕变为繁琐的事务性工作,难以体悟到由于主动探究、积极创造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充实感。学校教研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使教师摆脱事务型工作的纷扰,有利于引领教师把教育研究作为专业化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

再次,可以提升教师职业声望的认同。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要改变当前教师声望不高的社会形象,关键是必须规范自身行为。

(三)学校高品位追求机制

学校办学要追求什么样的品位?什么是学校办学的高品位?我校在办学过程中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高品位追求理解为端正办学思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所示范性学校,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如果一所示范性高中也片面追求升学率,就起不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就降低了办学的品位。

第二阶段是将高品位追求理解为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师生素质。我校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搭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平台。课程体系建设中,既立足普识性课程,又开发选择性的课程,尊重个性,差异培养,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将高品位追求理解为理性办学,追求内涵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包括如下几点。

1.理性办学

所谓理性办学就是要办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事,办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事,办符合学校实际的事,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一所学校要做到理性办学,涉及到的是价值观的问题,要在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是学校领导要理性。学校办学的理性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作为一个参与公共生活管理的人,学校领导必须要具有道德能力和理性能力。道德能力包括正义感和追求善观念的能力。正义感是理解、运用和践行公共生活的正义原则的能力,这是个人公共生活的基础;追求善观念的能力是个人理性地追求自己的合理的利益或生活理想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在自由追求个人福祉的同时参与社会合作的关键。除此之外,个人还必须具有理性能力,这就是实践理性所决定的判断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推论的能力。理性能力保证个人在实现公共生活的福祉和个人生活的福祉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判断、选择和实践。

其次是办学目标要理性。学校的办学目标要立足于自身实际,不能盲目求新求大。我校的办学目标确定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适应家庭和高校的要求,学校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甚至是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够进入高一级学校进行深造。同时,办示范性高中,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优秀新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要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不会仅把目光停留在中考、高考成绩的好坏上,而应该在中学阶段为每一位学生铺垫未来发展的能力、素养基础,接受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后社会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评判。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的中坚或精英,这应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另外两个层面分别为办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与办和谐共进的学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高度敬业、热爱学生、博学进取,教师若没有良好的心态、积极进取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和高超的专业素养,学生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学校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每一位教师体现自身的价值,大家愉快地工作与生活,校园中干群关系融洽,师生春风满面,和谐共进。

第三是办学行为要理性。为了实现办学目标,要遵循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要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要坚持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学校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开足所有该开的课程,绝不能只开与高考有关的课程;要保证所有课程的课时。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双休日不能加班加点成建制上课;平时不能占用学生体育课、体锻课、音乐课、美术课、劳技课等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各科作业量要适当,学生在家作业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等等。

2.内涵发展

所谓内涵发展,就是坚持兼容并蓄,在开放、多元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坚持办学思想科学化,更新、完善办学机制;坚持发扬自身办学优势,彰显自身办学特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实现内涵发展,要在研究校本实际的前提下,在历史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校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质量,形成特色上来。提升质量靠什么?可概括为四个字:求真,务实。具体诠释为遵循规律,真抓实干。在狠抓质量的同时,我们还要形成特色。特色形成靠什么?同样是四个字:敏锐、创新。具体诠释为现念,敢为人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特色。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性办学,内涵发展,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涌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