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论贫困生不良心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9-23 01:08:00

导语:独家原创:论贫困生不良心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论贫困生不良心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高校里的那些贫困生们,他们的梦想也许近在咫尺但是也可能永远逝去.他们在努力成长的过程中也有着那么多的困惑与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现,贫困生人数逐年上升。党和国家及高校都非常重视贫困生工作,把它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贫困生存在的种种不良心态客观上影响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进取心,如何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摆脱过重的思想负担,清除异常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贫困生不良心态影响

目录

摘要…………………………………………………………………………1

1、贫困生不良心态对教育发展表现的方面……………………………3

1.1、较强的自卑和封闭……………………………………………………4

1.2、过度的自尊和嫉妒心理…………………………………………………4

1.3、持久的焦虑和内疚心理………………………………………………5

1.4、严重地依赖和攀比心理…………………………………………………6

1.5、严重的偏执心理…………………………………………………………7

2、针对贫困生不良心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所提的措施及建议……………8

2.1、加强教育,清除贫困生不良心态,培养健康心理……………………8

2.2、积极引导,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家庭脱贫……………………………10

2.3、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助困机制和措施……………………………………12

2.4、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和推广“学分制”………………………………12

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3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到上个世纪末,我国高校内的贫困生和特困生分别占到大学生总数的20%和10%,而现在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将近30%,其中特困生比例也达到了10%~15%,大规模的扩招使得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急剧增多,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种种原因贫困生中除了个别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外,其他大多表现平平。加之贫困大学生社会关系少,就业渠道窄,在就业选择上的余地也不多等众多因素,就整体而言,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普遍弱于一般大学生。

思想包袱过重,心态郁闷不安。职业取向功利,选择范围受限。弱者心理常见,挫折体验明显。求职费用不菲,面试效果欠佳。还贷状况堪忧,信用意识薄弱。等等问题都经常出现在贫困生就业问题中。

1、贫困生不良心态对教育发展表现的方面

1.1、较强的自卑和封闭

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使贫困生内心充满愤怒、抑制和痛苦,给学习和生活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一是通过刻苦功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三是退缩、逃避、离群或悲观厌世或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少数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会站在学校、社会、他人的对立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来源于贫困生对经济上困窘较为强烈的现实,将金钱等物质条件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二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的“拜金主义”、“攀比风”等不良风气,常常困扰着贫困生。由于自卑,缺乏自信,贫困生多是独来往,怯于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有意见不敢表达,有才能不敢发挥,很少与老师、同学接触、交往。即使主动与贫困生交往,他们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甚至排斥。尤其是贫困生一旦遭受到挫折,就会更加自怨自艾,远离集体,行为孤僻、冷漠,形成心理封闭,甚至会导致信心丧失、自我萎缩、自我拒绝等自我意识的偏离。大学校园的"拜金主义"、"攀比风"等不良风气,常常困扰着贫一种无困生。从而使贫困生内心充满愤怒、抑制和痛苦,给学习和生活产生形的压力。

由于自卑,缺乏自信,贫困生多是独来往,怯于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有意见不敢表达,有才能不敢发挥,很少与老师、同学接触、交往。即使主动与贫困生交往,他们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甚至排斥。尤其是贫困生一旦遭受到挫折,就会更加自怨自艾,远离集体,行为孤僻、冷漠,形成心理封闭,甚至会导致信心丧失、自我萎缩、自我拒绝等自我意识的偏离。从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可能还印象深刻地记得马加爵.马加爵给人的印象是凶狠和狰狞的。可是,从记述马加爵人生轨迹的报道中,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马加爵在狰狞形象掩盖下的可怜和自卑,能明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给这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带来的痛楚和挣扎.

然而不幸的是,马加爵的行为在贫困生中是非典型的,但这个极端个案所暴露出来的高校贫困生心理的自卑和抑郁是比较普遍的。2004年,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有效调查的718学生中,贫困生共有217名。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共有159人,占贫困生总数的73.27%;有140位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占贫困生总数的64.51%;有113位的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占了贫困生总数的52.53%。接受调查的一些贫困生谈到:"只要一有同学说自己丢了东西,我就觉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着我","我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生下来又不生在一个好人家"......

1.2、过度的自尊和嫉妒心理

自尊心理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品质,是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品质的肯定性的评价,是个人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出于自尊,贫困生容易导致自我保护,表现为偏执和过激。对涉及到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处理问题偏执,易浮躁激动,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之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经受失败,当自己不能成功时,就会对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或不满自责的情绪体验。贫困生的嫉妒之情主要针对于同学而产生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不论是学习,还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甚至超出其他同学,仅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产生的由羡慕而生的嫉妒。第三个方面是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其心生不满,因此而往往会诱发其它恶性心理。

由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论是学习,还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甚至超出其他同学,仅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而且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产生的由羡慕而生的嫉妒。此外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其心生不满,因此而往往会诱发其它恶性心理。这些都会导致贫困生对于同学而产生的的嫉妒之情。

1.3、持久的焦虑和内疚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通常由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贫困生家庭困难,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一是家庭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使贫困生生活和学生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二是贫困生特定的家庭困境,干扰其学习和生活。他们或担心家庭欠债增多,或担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担心家庭再出现其它意外的事故等,造成贫困生心理长期焦虑。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是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应付对贫困生来说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加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剧烈,一些社会的不公平导致了贫困生发展机遇的不平等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这样容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由于自卑和焦虑,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封闭和沮丧心理,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在学生和生活中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感到困难重重,过度否定自我,过分夸大自身不利因素,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由于家庭的困境,贫困生家庭不得不省吃俭用,甚至让其他子女辍学,外出打工等来供养贫困生生活和学习,再加上部分贫困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成绩欠佳,既不能分担家庭的重担,又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慰藉父母和家人,而深感内疚、不安,故而羞愧、焦急。贫困生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损害了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往往贫困生家庭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使贫困生生活和学生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另外贫困生特定的家庭困境,干扰其学习和生活。他们或担心家庭欠债增多,或担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担心家庭再出现其它意外的事故等,会导致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使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焦虑,贫困生家庭困难,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造成贫困生心理长期焦虑。

1.4、严重地依赖和攀比心理

近几年来,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非常重视资助困难学生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为贫困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有为地保障。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一些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只依赖从学校领取困难补助款,缺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的贫困生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却夸大困难程度,上学只带几十元甚至几元钱,“反正不交学费,学校又不会让我退学”。现实表明,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交学费率最低。另外受市场经济和消费水平的影响,有些贫困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环境,一味地进行“攀比”,追求物质生活条件,增加学校和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有些贫困生获得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后,不用在正常地生活和学习上,而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人穷志短”,严重地影响了贫困生的形象。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和寒酸感到羞愧,在行为方式上出现与自己条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举动,极力“包装”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往往会导致其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1.5、严重的偏执心理。

由于贫困带来的挫折感,使贫困生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同学和老师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错误认知,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狭隘心理,遇事不理智。

贫困存在的问题给教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不是全部的,下面这个例子就可以说名贫困生的不良心态是可以转化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做出贡献的!陶登峰不是一个幸运的孩子,从小父母就离开了人世间。他又是一个极其幸运的孩子,二十二年的人生历程磨砺了他对生活的勇气和面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著名的作家余华在《活着》中这样写着:用哭的方式笑,说的是一个不幸的人要用几乎悲悯的态度面对残缺的人生,而他则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勇敢的面对人生,一定可以创造一个精彩的未来……

苦难的童年

如果在词典上搜寻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他的童年,是苦涩,是痛苦、是迷惑、是黑暗、是苦难的碎片。这样一种语言,只是在生命的词眼里寻找焚烧的语言符号。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病离开了他和妹妹,那年他才年仅三岁,而襁褓中的妹妹仅仅才出生一个月。父亲因为经受不了丧妻的打击,离家出走,远走他乡打工。那个时候幼小的他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五年后他的父亲从河北回来接他,他才得知父亲在那里成家立业。更为不幸的是去河北两年后父亲因种种原因又离开了人世间,那个时候他的童年就开始了重重的阴影。他只好跟着年迈的爷爷从河北回到老家继续和爷爷、叔伯一起生活。而妹妹一直寄养在姥姥家,为了照顾妹妹他忠厚老实的舅舅一生未婚,现在已经五十有余。而他自己在二十二年的生活中先后经历了许多生活上的辛酸与苦楚。坚强的他用自己二十二年的人生历程诠释着一份在困苦中挣扎、不服命运的人生交响曲。

父亲去世以后幼小无助的他先后跟着爷爷、叔伯生活。十四岁那年,由于大伯子女多,家庭困难,无力供养他继续读书。初二那年暑假他就踏上了异乡打工的征程,去了湖北一个蜂窝煤厂干了一个月的活,在一个月里他单薄的身体又瘦了很多,每天搬着四五十公斤重的搬板上山运送。当时好心的人家就会在吃饭的时候让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孩子吃上一些。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感觉到社会给予的温暖,热心人的善良与淳朴深深的感动着他。一个月后他拿着挣来的三百多元钱坐上了西行的列车。

寻梦的历程

望着远去的故乡,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想着到新疆去捡棉花,便感觉自己可以独立支撑自己的生活了。到了新疆以后在叔叔和婶婶的劝说下重新走进校园。先后在昌吉、阿克苏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初中升高中那年考取了地区重点高中,但是由于叔叔一家在农村种地,要照顾在县城读小学的妹妹,成为当年全校考取重点高中唯一一个没有去就读的学生。高二那年婶娘因故去世,叔叔家的两个孩子便被北疆的姥姥接走了,而叔叔也因为精神打击离开了他读书的地方,一度失去了联系。

从此他便开始了独自一人生活的经历,在南疆比较偏僻的小县城里读书。在此期间得到过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帮助。自己也在星期天以及节假日通过捡棉花、干农活、当小工、打一些零工以及在戈壁滩打井、做家教等各种活动争取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记忆犹新的是在戈壁滩打井的那段时间,每天很早就必须起床,由于赶工程,晚上的时候还在微弱的灯光下做工。有的时候很瞌睡,便睡到在工地上。当时是高二的暑假,面临着高三,学习任务也很严峻。还要在打工期间抽空学习。所以每天都到火车隧道里的一个涵洞里看书。一个月下来,回到学校脸上、身上都退了一层皮,很多同学几乎认不出他了,当时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教师都感动的哭了起来。终于通过社会的帮助和自己的积极进取顺利通过高考,于2004年进入石河子大学。圆了当年父亲遗留的夙愿,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生命的开花

升入大学以后,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当时的学费没有着落,到处借钱才筹集到当年的学费。现在还欠同学和一些同学父母的很多钱。他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肩膀上的负担很重,便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涯。当面对庞杂的大学各项费用和没有家庭经济后盾的支持的时候。通过到大街上找活,做各种促销、家教、家政、帮一些公司跑业务等筹集下学期的书费和生活费。在脚踏实地地做了很多事情的同时也阅读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和管理书籍,培养了自己经受困难的韧性和面对生活不低头的性格,同时也达到一种自我教育的作用。

在大一期间担任班长一职,积极为同学们服务,工作做到认真负责,学习刻苦努力。并带头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社区的孤儿院和敬老院、植树、爱校护校的卫生劳动、下团场支持三农建设的捡棉花活动等。在此期间曾自动地放弃申请国家助学金的机会,把机会让给班里更需要的同学。曾筹备“爱心活动”并与北大爱心社取得联系,想帮助团场困难职工的子女,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带动班级同学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大家的社责任意识。也曾为一些贫困学生介绍一些家教并悄悄的把中介费用掂上。并光荣加入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各项志愿者活动。在学习之余还与食品学院一学生创办了“石河子大学集邮协会”,这一协会的创立填补了大学的一个空白。此协会还在2005年度获得“全国集邮风采奖”。

大二寒假期间,留校带领二十多名贫困生通过扫雪等活动为贫困生创收三千多元。自己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街道上清扫积雪,做各种家政、家教、发传单、跑电信业务、卖新疆干果等服务。寒假期间挣得下学期的书费和部分生活费。记忆深刻的是那次在大学食堂跟前卖干果,当时零下三十多度,一个人站在外边守着从小贩那里贩卖来的新疆特产。路上的行人稀少,也无人问津。身上能穿的厚衣服都拉扯上了,还有舅舅在临行前给的一件旧毛衣。到吃饭的时候人才逐渐多了起来,当时一位师姐看着他辛苦就悄悄的打了一份热饭给他端了出来,由于人多没有顾上吃。干了一整天,收入了六十多块。晚上睡觉的时候冰冷的双腿开始疼了起来,一个晚上他一直翻来覆去的没有睡着。

他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他在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下认为道德也就是互相帮助、坚持正义和自我牺牲,生命的意义也需要吸收更多的情感和意志扩散出去,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想法――做一个为贫困生服务的平台。因为他通过自身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教育发觉当代贫困大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压力。在大学校园内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人际关系交往的不适应化、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等造成他们的失落和郁闷。贫困生问题也是高等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他自己本身也在经由着人格的塑造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于是便决定为贫困生这方面的问题寻找一个途径。在大学学工部部长杨卫华教授的支持下,创办了一个属于贫困生的社团――自强社。自强社由学生自发组织在新疆还是首创,他们旨在提高贫困生自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目前自强社正在积极筹备“感动石大”首届十佳自强标兵的评选活动,并联系一些老师开展一系列帮扶贫困生的心理讲座、人生讲座、职业讲座,组织社员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收易拉罐、旧书、废纸、卖信笺纸等活动勤工助学。并计划深入到社区孤儿院与他们建立一种长期的帮扶机制。

06年5月份,他运用他和同伴们勤工助学所得的资金,设置“自强基金会”,初步确立帮扶医学院05级的两名女贫困大学生。虽然自己现在也很贫穷、虽然自己现在也需要帮扶、但是他更深切的认为爱心需要传承和全社会的帮助。他说:我们的启动资金不多,涉及面不是很广泛。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做,我们会一步比一步向前迈进的。目前他们也正在积极筹备“保护塔里木母亲河”的一个环保活动,他们正是想通过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关心社会,常怀感恩的心理。

自强社的成员在进入社团以后,比以前更懂得生活,也多了一些对人生积极的态度。丢弃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旧观念、转变了自己的想法、乐观进取。许多陌生的电话多了对自强社的关怀和帮助、也有更多的贫困生主动和他联系、聊天,探究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生活中的不景气。通过交流大家都建立了一种更为亲近的关系。一位同学这样告诉他:人生中的坎坷相互扶持,我们淌过激流必然会在人生的另外一个河岸起航。五月份他又多方筹集资金开通了石河子大学自强社网站,他期待着更多的人一起关注贫困生、正视贫困问题、也希望可以提供更多的平台和途径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期间,积极引导新生班级同学做人生规划。跟主席一起做有关人生策划系列的讲座。有效的矫正了一些学生的不良心态,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来。

同时他还热爱文学,在大学校报担任学生记者和编辑。先后在《散文诗》、《乡土诗人》、《新疆日报》等校内外多家杂志发表文章60余篇。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遥远的地方、无数的人群、都与他有关。他把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他的同伴们一起努力、践行着、前进着、成长着。

他说他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在校贫困生,正是由于社会给了他关爱,才促使他有了作为一个爱心传递使者的信念与想法。他愿意在大学里继续与那些贫困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走过人生的低谷,一起经历风雨。生活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籍,他相信他和他的同伴们都可以读懂,更相信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天空里飞翔。

2、针对贫困生不良心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所提的措施及建议

2.1、(一)加强教育,清除贫困生不良心态,培养健康心理

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贫困生特殊的生活体验,常常会使他们陷入对物质利益的过分早熟和狭隘理解之中,把“金钱”看作价值尺度,久而久之形成种种消极心态。因此,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要教育贫困生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只有将个人的需求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

贫困生是心理疾病等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学校教育中必须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来教育引导贫困生,用发展性咨询来解决贫困生由于暂时困难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指导贫困生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避免一些有害情绪对人的心理造成进一步伤害,用乐观向上的情感来对待暂时的困难,鼓励贫困生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3、优化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高校应加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舆论环境,形成抵制和克服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和社会丑恶现象的风气,营造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优化校园环境。同时,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注意发挥班、团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2、积极引导,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家庭脱贫

高校招生并轨之后,家庭成了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的主要来源,大学生贫困实际上就是指大学生的家庭贫困,这才是源。家庭不能摆脱贫困,仅靠资助,大学生的贫困是很难从根本上摆脱的。无论国家还是学校,为了贫困生而去资助他的家庭使它脱贫致富,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一个大学生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家庭走向富裕。促使家庭摆脱贫困的往往不是大学生的经济收入,而是他们带回的思想和观念、知识和信息。因此高校应引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思想新、信息灵、知识宽的自身优势,去影响和带动他们的家庭,实现家庭脱贫致富。只有家庭富裕了,贫困生的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也减轻了国家和学校的负担。

2.3、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助困机制和措施

1、全面启动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的助学保障

为了使贫困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我国从!%&''''年起就开始了助学贷款的试点工作,近年又推出了“无担保信用助学贷款”,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但由于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操作上的畏难情绪和贫困生的信誉度不高,呆死账多等主客观原因,使得这项工程没有全面启动。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助学贷款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助学贷款的管理。一是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息,使学生贷得起还得上。二是采取国家和学生家庭共同担保的办法,在贫困生及担保人因意外而无力偿还的条件下,国家应承担起贷款债务。三是在生源地贷款,便与银行跟踪贫困生去向,确保贷款按期收回。四是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礼诚信,提高贫困生的信誉度。五是在银行贷款中划定一定的助学贷款比例,指令银行贷款,并把助学贷款工作作为考核银行业绩的一项内容,促进银行积极开展此项工作,保证助学贷款的长期实施。

2、完善和改进奖助学金制度,加大助困力度

随着缴费制度的实施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经费收入也随之增加,高校一方面加大从学费中提取奖助资金的额度,扩大资助贫困生的覆盖面,增加资助金额。另一方面设立贫困生优秀学生奖学金,使优秀贫困生通过自己勤奋学习获取较高额度的奖学金。第三,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设立奖助学基金和建立定向委培制度。贫困生、委培单高校共同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费由委培单位支持,毕业后到协议单位工作。第四,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建立贫困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3、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高校应建立健全各种勤工助学机构,加强勤工助学的管理办法、联系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及奖惩等制度建设,组织贫困生多渠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是开辟社会渠道,寻找社会的支持。二是学校提供临时劳动岗位。学校让出部分临时工岗位,为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提供机会。三是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组织贫困生开展科技发明,科技创新与服务及家教等活动。通过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既有效的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又培养了贫困生自立奋发的品质,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4、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和推广“学分制”

根据《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在校大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可提前毕业也可延长修业年限,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当前高校大多都实行了“学分制”,但只是形式上的“学分制”,学生不能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只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后,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可自由支配时间和选课,贫困生可边打工边学习。经济特别困难的,可以申请修学一年或更长时间,这样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又不耽误其学业的完成。同时贫困生也可以通过勤奋地学习,提前修完学业毕业,早日走上自立之路。由于贫困生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决定了此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工作力度,帮助贫困生健康顺利地成长,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早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结束语

贫困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倾情栽培木千章,参天高枝出前堂。十年铺筑成才路,玉成寒士作栋梁。"希望贫困生们在自助和人助的同时健康成长,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赵中源,袁新洁,高华.把握心理特点注重“精神解困”——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2]陈显德.贫困与自立: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0,(05).